作品原文
如夢令①常記溪亭日暮②常記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⑤深處。
爭渡,爭渡⑥,驚起一灘 鷗鷺⑦。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選自《漱玉詞》。
③常記:長久記憶。
④溪亭:一說此系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大明湖畔;二說泛指溪邊亭閣;三說確指一處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蘇轍在濟南時寫有《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詩);四說系詞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處遊憩之所,其方位當在歷史名山華不注之陽。
⑤藕花:荷花
⑥爭渡:奮力划船渡過。
⑦鷗鷺:泛指水鳥。
作品譯文
依舊記得經常出遊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樣才能劃出去,拚命地劃著名找路,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憶詩。她遭受了重大變故,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作品鑑賞
作品賞析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 游賞之作,都寫了 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 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 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 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 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名家評論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別見楊金本《草堂詩餘》’前集卷上,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卷四,誤作無名氏詞,注“或作李易安。”(《詞林萬選》所注或作某某,殆為毛晉所加,非楊慎原文。)又見《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一、《唐詞紀》卷五、《古今詞話·詞辨》卷上、《歷代詩餘》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詞話》,俱誤作呂洞賓詞。
唐圭璋:李清照《如夢令》第一句雲“常記溪亭日暮”,“常”字顯然為“嘗”字之誤。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原為抄本。並非善本,其誤抄“嘗”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卷十一荷花門內引此詞正作“嘗記”,可以糾正《樂府雅詞》之誤,由此亦可知《全芳備祖》之可貴。縱觀當代選本,凡選清照此詞者無不作“常記”,試思常為經常,嘗為曾經,作“常”必誤無疑,不知何以竟無人深思詞意,沿誤作“常”。以訛傳訛,貽誤來學,影響甚大。希望以後選清照此詞者,務必以《全芳備祖》為據,改“常”作“嘗”。
吳小如《詩詞札叢》: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爭渡”即“怎渡”,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著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劃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么辦”、“怎么辦”的口吻。不料左右盤鏇,船卻總是走不脫。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群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林東海《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作“酒興”。其實,“酒興”二字並不怎么切題,看來是後人所加。此詞確切地說不是寫酒興,而是寫“遊興”。在這首詞里,詞人追憶往日遊覽溪亭的情景:曾記得(“常記”即“嘗記”,《全芳備祖》諸本徑作“嘗記”)那一天天色將晚,在溪亭遊玩飲酒,竟然沉醉不醒,自然也就不知該回去了。(“不知歸路”似應作“不知歸去”解,即不知歸。“路”字連帶而及,以便押韻。)待到醒來興盡,夜幕已經降臨,急忙解纜回船。倉促之間,誤劃入荷花叢中,船兒在荷花叢中打轉。糟糕!怎么辦!(“爭渡”或解為“競渡”,未切原意,作“怎渡”解較勝。)在彷徨之中,驚動了灘邊的鷗鳥和白鷺,它們紛紛起飛,消失在暮色之中。全詞敘事寫景交織成文,記錄了女詞人青年時期的一個生活片斷。……這首《如夢令》最善於從各個角度抓住生活片斷的一瞬間。我們讀了這首詞後,仿佛看到她沉醉的瞬間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間。其情真,其興逸,而且帶點真趣和野味;仿佛看到回舟誤人荷花叢中的瞬間動作。之所以“誤”,是酒意未盡?是遊興未盡?是幕色迷眼?是回歸心急?這一切或者是兼而有之,卻都在偶然一“誤”的動作中表現出來了;……全詞以悠閒的遊興始,中經溪亭沉醉,急切回舟,誤人藕花,最後驚起鷗鷺,動作和情緒,起伏變化,很富於節奏感。最後一切都統一在白色鷗鷺蒼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瞬時的神情,瞬時的動作,瞬時的音容,瞬時的景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極富立體感的生活畫面。這是一個永恆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這畫面在清新之景中滲透了野逸之情。
作者簡介
李清照, 宋代女詞人(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 山東)人。父 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 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法,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做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 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