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恩[網路作家]

李洪恩[網路作家]
李洪恩[網路作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洪恩,男,1971年10月11日出生,湖南長沙瀏陽人,一個以關注民生為焦點的時評雜談新銳。 筆名當代韓寒,網路知名時評,新浪文化頻道、榕樹下、一起寫駐站作家,新浪草根新銳、部落格日報意見領袖,在部落格日報、部落格中國、新浪部落格開有個人專欄。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時評在部落格日報、部落格中國、新浪部落格獨具特色,在網路日漸具有影響。 善寫時評雜文,兼寫散文、隨筆、詩歌。時評雜文筆觸辛辣,銳氣清新,視角獨特,文風大氣,具有思想內涵與深度,深刻揭露當下社會現象,引人警醒。散文清新自然,蘊含人生哲理與詩意禪境。

基本信息

世界語者-李洪恩

李洪恩(1934-) 江蘇泰州人,大學文化,主任醫師。1955年畢業於安徽醫學院,先後在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棗莊市薛城鐵廠醫院、棗莊礦務局棗莊醫院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現任山東省政協常委、山東省骨科學會委員、棗莊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棗莊市主委。1988年開始學習世界語,並加入國際醫學世界語協會。同年隨團參加第二屆國際科技世界語大會,在會上用世界語交流論文《踝管綜合症的治療》,後被《國際醫學》雜誌刊登。次年,又帶論文《手指轉位術》參加第三屆國際科技世界語大會,1990年應邀赴莫斯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世界語學術訪問。1988年加入棗莊市世界語協會,歷任醫學部部長、公關部長、理事、副理事長。2000年被聘為協會顧問。1989年當選為山東省世界語協會醫學會副會長。

部落格日報時政與文化名博-李洪恩

李洪恩,男,1971年10月11日出生,湖南長沙瀏陽人,一個以關注民生為焦點的時評雜談新銳。
筆名當代韓寒,網路知名時評,新浪文化頻道、榕樹下、一起寫駐站作家,新浪草根新銳、部落格日報意見領袖,在部落格日報、部落格中國、新浪部落格開有個人專欄。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時評在部落格日報、部落格中國、新浪部落格獨具特色,在網路日漸具有影響。
善寫時評雜文,兼寫散文、隨筆、詩歌。時評雜文筆觸辛辣,銳氣清新,視角獨特,文風大氣,具有思想內涵與深度,深刻揭露當下社會現象,引人警醒。散文清新自然,蘊含人生哲理與詩意禪境。
自由職業,在企業負責員工素質提升培訓。

個人主頁

部落格日報:李洪恩
部落格中國:當代韓寒
新浪部落格:李洪恩
散文線上:李洪恩

網路文集

榕樹下

個人文集
《獨唱團:第二季》
雜文集
《一個人的獨唱團:我好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人在職場
《先做人,後做事——從優秀走向成功的起點》
散文集
《雨打芭蕉》
詩歌集
《一滴水》

新浪文化頻道

《我的獨唱團》

一起寫

與神對話

代表作品

散文代表作

《開悟人生一道茶》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無物不妙。
自然是一個很奇妙的世界,你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它,它就會用什麼樣的心情與收穫來給予你。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你高興,它就為你助興;你悲傷,它更添你的愁緒與傷感。
藍天白雲,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花一葉,一溪一澗,無不是充滿了生命的靈動,奏響了一曲曲生命之歌的鏇律。
自然是無限的,生命是永恆的。我們的眼光太短淺,我們的心胸太狹小,世界之大,我小小的心靈又怎么能來把它裝下?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方耳順。
生命的歷程是一個成長與摸索的過程。不經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只有經過生命的歷練,時間的沉澱,人生才會充實,生命才會豐富與完善。生命的本質與意義才會漸漸浮出水面,慢慢清晰地呈現在你我的眼前。
美,只存在於欣賞美、發現美的眼中;美,只存在於本身擁有美、散發美的心靈中。這時,你就會發現,世界是如此的美麗,它讓你的世界多姿多彩。同樣你也將發現,世界因你的存在而精彩!
大自然是博大精深、美妙絕倫的。但是我們往往忽視和淡漠司空見慣的東西。對身邊隨時湧現出來的“美”,視而不見。我們嚮往“大”,輕視“小”;我們敬重宏大,我們踐踏屑小;我們嫉妒他人的豐富,卻忘卻了自己的擁有!
我們往往沒有閒功夫靜下心來去發現、去思索、去咀嚼、去回味。當我們長大成人,我們的好奇、我們的童真已然不再,當然我們也就少了許多“童趣”,快樂是越來越少,煩惱的時日是越來越多。事情還是一樣,天還是天,地還是地,雲也還是雲來,水也還是水。只是我們的心情隨著我們的思緒千變萬化,一時可以天晴,一時可以陰天,一時可以來它一個陣雨或者根本就是東邊日出西邊雨的陰陽兩重天了。
其實,快樂的東西就存在於你的心中,你根本不用去外邊尋找,它就深駐你的內心,直待你去挖掘、發現與放大。當你從外面尋找,一味的求的時候,往往只是在捨本逐末,白費心機,竹籃打水忙活一場了。
當你從你自己的內心去發現,去培育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它原來是那樣的真實。幸福、快樂、真誠與美,離你竟然是如此之近,如影相隨,它從未就真正地離開過你一步,從而逐漸引導、最佳化和充實你的心靈。你將不再孤獨,不再落寞,不再空虛。你就開始充滿笑意的掌控你的生命,掌控你的人生了!你終於可以開心快樂自然而然地笑對每一天了。
人生急促,日子總是過得太匆忙。人生不到四十歲,總是缺乏相互的欣賞,他人、他物的優點與趣味才能慢慢地進入我們的視線之內。我們的心總是被欲望填得滿滿當當,被物質化了的目標追趕得慌裡慌張。
人心總是難得以安寧,哪怕是片刻的靜下心來,把人生的真正含義仔細斟酌與思量。這個時代太匆忙,我們已然沒有這樣的時間,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就急急忙忙地去追趕前面正在不知為了什麼而撒腿狂奔、熙熙攘攘、沸沸揚揚、形形色色的人群了。我們是一隻只羊,我們卻不知頭羊在哪;我們在拚命狂奔,卻不知為何而奔!
對自己說,靜一靜,安一安心。不要目標未定,意義未明,就急里急促地去追趕一大群人。他們的追求就未必是你所要的,你所必需的。或者說,未必就是你所能得到、擁有和享受的。你只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地想一想,你是誰?你來自何方?你要到哪裡去?真實地告訴自己的心靈,不要自己對自己說謊,不要找藉口,高高舉舉一個“擋箭牌”。不要害怕自己的目標大得是超過了珠穆朗瑪峰,不要害羞你的目標是蝸殼般那樣的小。只要是你內心真心想要的、想做的、想說的,就去做吧!走自己的路,讓他人去說,旁人的眼神又怎能阻擋你我前行、堅定、執著而踏實的腳步?
再一次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不要自己對自己說謊。這個世界上最齷齪的一件事就是缺乏勇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就是自己對自己還要說謊!你要的人生是個什麼樣?你要去哪裡?你想說什麼樣的話?你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當你明確了這些人生的根本,想通了,開悟了,再去趕路,也毫不為遲。此刻,你就可以心暢神舒,不緊不慢地去趕路,這樣也不失是一種人生的享受與快樂。人生如此,夫復何求?有時候,等並不是偷懶,退一步而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當然,人生的磨鍊是一件苦差事。在當今浮躁、喧囂的世界,又有幾個人願意去“磨”,樂意去“煉”?
不管怎樣,不要再懷疑你自己了,世界上最大的能量就在你自己的身上,世界上最龐大而且史上從未有人去開發的寶藏也就靜靜地潛藏在你的內心深處。許多人從未奏響過那一首潛藏在內心深處,然而卻是世界上從未有過最宏偉的樂章。從你的內心去尋找吧,用你的內心去發現,去感受,去牽引……
等一等,靜一靜;坐一坐,思一思。沉下心來,向內,向內,向你的內心去慢慢、靜靜、輕輕地發現……
你會發現自然之中的每樣東西都具有生命,都具有思想與靈魂,都在互相吸引,相互改變。生命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正是我們簡簡單單地進行一切物質化的追求,才硬生生地把它們進行分割成毫不關聯的個體,才造成了如此之多的煩憂、痛苦與悲傷。
在你感受自然的同時,你也就認識了生命,認識了自己;不但感受了自然,更加感受了生命。
只有真誠的、單純的、以充滿好奇、愛心與敬畏的心靈去悟,你才會有“開悟”的一天。連綿陰雨,豁然開朗,重見光明,那種人生中醍醐灌頂的滋味與快感是無物能比。正如英國19世紀的散文家威廉.赫士列特所說:“我走出城市恰恰是為了忘掉城市”。
感受自然,享受生命吧!你可以從自然中獲得種種啟示,完美你的身體、心靈與靈魂。
美是什麼?我說,美在於清新不偽飾的自然;美在於對生命本質的通透感悟。美在於自然,美在於生命。美就是樸素與實在。而生命無限,人生無限。有時候一輩子也難以開悟人生,有時候開悟人生就在一瞬間!一朝開悟,一杯清茶煮沸人生,足矣!
思想存在於自然,自然昭示了一切!人生就是海里揚帆!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句:“酒肴即使稀少,只要主人好客,也一樣可以盡歡。”我深以為然。人生何不把酒言歡,歡無不盡?!
感受自然,享受生命吧——世界因你而精彩。
(本文刊於散文線上)

《三道茶》

問茶》
乍暖還寒,梅雨時節。端起一杯茶來,萬千氣象,人生百味,盡皆入一碗茶也。
在我的印象中,茶應該是大碗大碗的喝,這才能快意的解渴。然而我又深知,茶的功用切不在解渴也,或許這衍生出來的意蘊也遠遠超過了飲茶的本身。這就是千百年來茶文化博大精深而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原因吧。
當然我也深知現在飲茶亦少了那么一份古樸與深遠的氛圍了,雖然我們也在極力的營造與回古,但有些東西一旦失去,要本真的回歸卻絕非易事,我認為在飲茶這一件小事上或許也是如此。
茶不過是一碗水也,然真的是一碗水嗎?
品茶》
我好茶,然非名茶,常是一般的茶。
小時常喝家鄉自製的紅茶,泡成後大大的葉片展開來,浸出濃濃的紅色,那種有點兒接近紅酒的顏色,鮮艷而誘人,略微帶點兒甜感。長大後常喝綠茶,總覺得茶水較接近於原味原色,喝起來要清爽一些,雖苦,卻心理也倍感親切與自然。
我想,世間萬事萬物,於心底自然就好。這就是我喜歡綠茶的原因。
紅茶性暖,綠茶性涼。常喝綠茶敗敗心頭之火,或許是解渴之後的又一大功效。
我總以為,如果單從味覺或一般而言,當然非品高貴的名茶了,素有一分錢一分貨是也,名也總不致於虛實太差得離譜了吧。只是如今的大多名茶也已增添了許多外來的東西,比如香精之類,離自然之味已相去甚遠。然而,如若用心去品,而不是單純的味覺呢?如此,我想即使是一杯淡而無味的白開水也能喝出茶的味道,甚至於超越於茶的味道。老子曾說過,道非道,非常道,而我也喜歡說,茶非茶,非常茶。
我原來常以為我平時喜好大口大口喝的是水,而小口慢抿慢抿品的是茶。可能這個觀點,今天我要把它改寫一番,甚至是徹底地把它顛覆了。品茶與素雅的情調無關、與姿勢無關、與技法無關、與口型無關、與姿態無關,與選材也無關。
用心去品水亦是茶,無心而喝茶也是水。
我以為,茶總是介於似茶非茶之間。正如道與禪,在於悟與非悟之間。與其說是因慧根、悟性與機緣而得,莫若是一切皆因源之於心而已。
人生如茶,而茶有三味,一苦二甜三淡,似乎也昭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然而當我們品茶的時候,可以立知三味之覺,然而人生的三味呢,真正又有幾人透徹而明了?
品起茶,我就想起了兩個人。一是終生與病魔作鬥爭而淡然處之為“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的史鐵生。他就好像一杯茶,需要我們靜靜地沉下心來才能品出其中的人生韻味與深刻含義,從他清苦的文字中我們最終得到了人生上的一滴甘露。這杯茶是從浮現的苦味中透出了不折不撓的精神芳香。史鐵生以其文而名,在他的文字中承載著一顆苦苦尋求與嚮往人生光明與生命美好的心靈。最終他在人生這杯苦茶中得到了沉澱、解脫與升華。
而另一個人卻是名氣如雷的周作人了。至今他的苦茶庵依然還在,但已是很破敗了,看來只能任其風雨飄搖,自生自滅。想當年他可是北方文學界的一面旗幟,與南方的另一面旗幟魯迅代表各自的陣營而南北對峙,兄弟倆各自占據著文學的兩極與半壁江山。其時,提到散文不能不提周作人,而提到雜文不能不提魯迅。
然而周作人雖身居苦茶庵,天天品苦茶,每與文人墨客挈友暢談之時,必以苦茶相待。但最終周作人在苦茶庵中只是白喝了那么多的苦茶,茶味過後的人生體驗依然讓他沉迷於名與物的陷阱,最終他仍是在精神領域的苦茶中苦苦掙扎而越陷越深,終其一生都只是一杯苦茶,心靈亦未能夠走出苦茶庵。悲乎!蓋在於光有其文氣而無骨氣,光有其才華而無精神是也。雖一味標榜清高,獨好苦茶,但內心仍然是物慾繁盛,以致於最終走上一條為人所不恥的不歸路。看來,同是一杯茶,品出的味道與氣質、境界與內涵卻結果迥異,這一切是關鍵在於品茶的心嗎?
心,既是品茶悟道的原發地與必經之地、升華之地,然而也是其魂斷之地。
當你端起茶杯,或豪爽如飲酒一飲而盡,或文雅清流小品一口,但你是否就真正的想過,在這個不經意的日常生活之中,你每次喝下的清清茶水,是否就已經洗淨了你心頭的塵土與煩熱,擬或更沉澱下來了一些不知名的病毒、泥沙與結石呢?
看來,喝茶亦非一件平常事,品茶更非一件時髦事。非關之於茶,關之於葉,關之於水,而關之於心。
我以為,品茶即是在品自己的心。未到品心之境,茶不過是一杯茶,開水泡上幾片茶葉,略有些味道的一碗水而已。
我深懷念史鐵生,這個世界上少了一個智慧純真、執著求索的勇敢飲者。品茶無伴,總覺得有點兒孤單。
然心神相通,雖遠猶近,即死又生…….
從無茶處品茶或乃上上之境乎?也許,從無茶處品茶與從無字處讀書同是一理。
我們喝的又豈只是一杯杯茶嗎?
吃茶去》
小時候,我經常在渴了時就呼朋喚友,“吃茶去”,當然其時只知其最原始的衝動,解渴之需求,而不嘗知“吃茶去”禪語雙關之深意也。
茶在今日實為平常稀鬆之物,想什麼時候飲就什麼時候飲,想怎樣喝就怎樣喝,想抿就抿,想品就品。然,終究在當今熱鬧非常的世事之中,能有以品茶之心性來品茶者,亦很是少見。蓋因茶在今天在大範圍內已然失去了它的意韻,我們大都只是把茶當成了一種解渴的液體,就如水一般,其它茶的深意,每每被我們忽視與遺忘。
這或可是當下恢復茶文化與其深刻涵義的急迫形勢與提升之道了。否則,我以為茶將不茶,或許我們應當稱之為飲料,正如百事可樂之謂稱,這將是中國茶文化的悲哀——我們天天吃茶,卻不知茶為何物。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但據我所知,世界上頂級名茶卻非出自中國。本來有“桔生於南,而北為枳”,不知茶卻是否也如此或相反也?心頭一直有個疑問,不得而知。我認為,這或可是我們一直以來在追求物的欲望中最終喪失了茶的本真之義了吧?
其實,茶的誕生並非就是解渴,只如解渴,那么喝水即可,又何必多此一舉,不勝其繁的來精焙細作、大下功夫於茶呢?
人生素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我們平常的最熟悉之物,但於百姓或可也是最生疏之物。在我們的眼中,茶不過是解渴之物,豈有他義?可見茶所承載的文化已經在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平民階層。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或許這一茶文化歷史的產生承傳至今並未有改變么?看來,茶文化的提取、傳播與濟用還是得需一片時日的。
茶不但用於解渴補水,藥用健身,而且從文化、禪宗道義、儒禮之教中茶都因其獨特性,而在無論是高貴的“三教”還是凡俗的“九流”中都找到了一個絕佳的載體,這在中國的歷史上顯然是很難有如此高度和諧與統一的。我深以為,這一切都來自於茶的自然與純真。
不論我們將茶文化提升到何種高度,自然與真是其的基礎與核心。而這也是這些門派得以高度認同、和諧共生、以茶為道的根基。
據說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唐朝陸羽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於是中國茶文化是以“茶道”論稱。而當今讓我無限概喟的是,我們大多在平日實呼為茶,而少稱其道了,能在喝茶時想到道、悟到道與追求道,或以茶時刻警示自身的人同樣是少之又少,這也就是當今有茶之商道,而少有真正與純正意義上的茶道了吧。當然這是與一個時代的各個階層所浸染出來的氣息所密不可分的。這解釋了我的一個疑惑,什麼樣的土壤就生出什麼樣的茶吧。當大環境受到侵蝕之時,茶道也不例外,而這更說明了我們要恢復與挖掘、發揚茶道已是時不我待。
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精華,集大成而於簡單平常的一身。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形成中國茶文化的主調。而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強調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而道教則強調天人合一,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故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這也是此三教之共通與推崇之處。茶以其平常之物與簡潔之志卻能將此三教維繫在一起,找到了共同的寄託與神交之語言。這更說明了茶的非同等閒之處。
"吃茶去"三個字,既是一句平常的話語,也是一句禪林法語,指明了"直指人心,見心成佛"的"悟道"方式。素有,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
茶因生於貧瘠之地,所以釀成了其清苦之味,而味又入神入骨入氣入志,所以茶又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意蘊。
趙佶曾在《大觀茶論》感嘆:“嗚呼!至治之世,豈惟人得以盡其材,而草木之靈者,亦得以盡其用矣。”而最終不知趙佶是知其意還是不知其意,治國終不能用也。可見喝茶與悟道、行道是兩碼事。知不易,悟更難,最終又是一句老話“知易行難”了。
當我們端起茶杯時,是否會自然而然的又想起那句“吃茶去”了呢?
依我來看,世上無限之意均可納入“吃茶去”三字之中……
(本文刊於散文線上)

《牆角梧桐》

我小時候,跟父母住在一個山沖的國小校里。校園的地勢稍高,視野開闊。對面山巒,山腳小河,四野炊煙,盡收眼底。
校園並不大,土築的牆,黃土的原色,並沒有粉刷。
也許有好多年了吧,那牆顯得上去是那么的斑剝。牆上已有了許多的小洞,麻雀就在上面安了家,一年四季進進出出,嘰嘰喳喳。偶爾有時在牆下過時,麻雀一驚撲喇喇飛出,偶爾一小撮稀且薄而白的鳥糞說不定就不偏不倚地掉在了你的頭上。如此天上掉下來餡餅的機會往往很多。我就有幾次不幸中上了頭彩。
有一次,我從牆角跑過,“倏”地一聲,一個長條黑影從頭頂飛掠而過。原來是一條當地最常見的那種黑蛇,嚇得我失魂落魄,慌裡慌張。由此,我對麻雀的討厭和鄙視轉為同情與可憐了。
說是一個校園,還不如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四合院。其實才前後各一棟單層的土壞房,兩頭沒有房屋了,就用土圍牆一圍,看上去也就像模像樣的一個四合院了。
院子裡本來什麼也沒有。但自我們搬來後,就在四周牆根下種上了指甲花,栽了幾棵小月季,及種了兩株青青的芭蕉。我天性愛花,總喜歡房前屋後有幾株芭蕉。當然,我是沒有錢去買的,都不過是從小朋友處或他人家裡討來的。
月季長的不快,倒是指甲花開始剛栽了一二株,可第二年就一大片。到了夏天,紅的、黃的、紫的、白的、黑的,各色指甲花,你擠我擁,爭先恐後,夏花爛漫。尤其是花開後,結了一個小小的似紡綞形的莢果,成熟後略略青中轉黃時,經毒辣辣的太陽一曬,就嗶哩啪啦自動裂開了,種子趁亂彈射出來,四下飛濺。一年更勝一年了。
不知何時開始,突然一天,在牆角發現了一棵小樹苗。剛發芽,綠綠的在一個雨後不知什麼時候冒出了一個小尖子。我很詫異,也很驚奇,本來愛花的我就用小磚頭給它壘起了一個圈。我真想啊,巴不得它一夜之間快快長大,也好知道是個什麼花。
小苗很茁壯,也很詩意的成長,綠盈盈的,總是透出一股兒新生的力量。我心也越來越歡喜了。
隨著小苗漸漸長高,我突然發現,原來它才不過是一株小小的常見的梧桐罷了。校園圍牆外頭就是一大片,枝椏也不秀美,樹葉雖大而綠,卻並不見新奇。相反,總覺得樹影婆娑,有如臃腫的身軀,懶懶地毫無定向的向外圍隨意生長。尤其是夏天一到,天氣炎熱,無以解暑,本就十分煩躁。加之,梧桐樹上總是容易引來蟬,我們鄉下把它叫做“蟬丁”,在那總是不停的“知了,知了”。單一高亢不休不止的聲音叫得你心煩意亂,頭昏腦漲。
渾身汗流浹背之時,又如何能心靜自然涼了。夏天,當然是無比的熱了。
於是,我決計要把這棵樹除掉。我就告訴媽媽道,拔了罷,一個醜陋無用的梧桐。
媽媽淡淡的一句,不如先留了啊,植樹節反正要栽樹的,栽的都不容易活,這株自然生的,就讓它長長吧。
媽媽一句話救了這棵小樹苗,我心裡已很是不高興了。
於是,我就天天找來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擬或他們要放時,就叫他們一個好住處。只要掛在那棵剛剛長得個頭比我們略略高一點,已分出三四個枝椏的梧桐樹上吧。
火一點,噼里啪啦,一陣響聲伴著一股誘人的火藥清香,響後的一縷縷青煙隨風而散。我們自是感到無比的興奮與快樂。天復一天,日復一日,小樹終於被炸斷了二個枝椏,分叉處已經炸破了皮,露出裡面白皙皙的樹幹來,估且那就是樹的肉吧。才兩三天后,就變成黑漆漆的了。日子一久,就又變成烏青青的了。每放一次鞭炮,總有幾片葉子要遭了殃。
我原以為這棵小樹是會被炸死的。殊不知,它並未被炸掉,只是被炸枝椏與破皮的地方長起了幾個又大又醜的疤痕來了。
我更加的看不起這棵小樹了,鄙視、唾棄、折磨、摧殘,兼而有之。
小樹長得越來越快了……
終於比我們要高出了兩倍多來了。
在那小土堆牆的國小校里,我們住了五年。剛好我從國小一年級住到了五年級,那時沒有六年級,除非你留級了。第六年就是進了初一。
我進初一了。學校在十多里地開外。我得住校,每天不再回這國小校。我就讀的國中,雖然也有點破敗,但比這個究竟要大得多,寬闊得多了。
梧桐長得更快,終於和圍牆外的梧桐們快要差不多了,那幾個疤痕也有大碗口粗,鼓出來,大大的,好像病態的眼珠突兀出來,怪嚇人的。
也許是進了初一吧,學了幾篇課文。孔麻東南飛,棲得梧桐樹。高山流水,焦琴知音。好久未見,看到長大的梧桐,心裡竟又莫名的生出一種敬畏感來。
原來它的生命卻是這般地頑強。
不管你如何摧殘,它總是昂揚地生長,不著一言,默默地與你抗爭,終於長得——得讓你抬起頭來向它仰視了。
就是那幾個十分醜陋且怪異的疤痕亦隨著樹幹的長高也升到高處了。那個高度已不是我隨意能攀上的高度,我如不仰視抬起頭來是全然看不到它們的。樹幹已經很粗了,茂密濃綠,透出一股頑強之勁。葉兒早把它們隱隱約約地給遮住了。
我忽兒心裡愧疚起來。也許,此刻我才知道了我的無力與渺小。
追求生命是我們萬物的權利,自由生長是我們萬物的願望。即使風霜雨雪,人為戕害又如何能把這種天性抹殺得了?
生命的力量不得不讓你景仰和敬畏。
當我們離開那個還是一如既住,甚至更加顯得破敗的國小校時,那棵梧桐已然是十分的高大了,甚至比圍牆外的一些還要高大。而我依然是那般的瘦弱與渺小。
我知道,這棵梧桐樹已經深深地栽在了我的心裡,在我小小的心房裡肆無忌憚地瘋狂生長……
我再也沒有回到那個國小校,我們離開時已經是十分的破落的國小校。然而,那棵梧桐樹應該長得更高、更大、更綠、更亮了吧。
梧桐枝繁且葉茂,不知棲有鳳凰否?
(本文刊於散文線上)

《凝眸瀏陽湖》

瀏陽湖,確實是個湖。“高峽出平湖”,正是她真實的寫照。
當你沿著綠樹相引、直爬山腰、婉延曲折而寬敞厚實的水泥路面,踏上株樹橋水庫大壩時,你頓會眼前一亮,心中為之一振。那78米高的大壩將兩邊的高山連為一體,造就了又一個人間奇蹟——一個深至五、六十米的高山之湖便在你的腳下了。
放眼望去,大壩宏偉,直扼咽喉,兩山插入雲霄,緊夾壩體。壩下是按丁字形安排的發電廠和幽雅別致的小花園,花園一年四季長青。從花園裡可沿一條300多級石階梯直達壩頂。
壩左邊設有三道防洪閘,各為10×15米的規格,似兄弟仨個肩並肩地力擋著洪水,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閘下是一條長300多米的溢洪道。從上向下望,一股洪流直瀉而下,銀飛玉碎,瀑霧升天;一幅遙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景象,潛移默化中一股英雄氣概浩然蕩蕩溢於胸懷,難以言表。
壩體右邊是一道工作橋,遠看宛若一道彩虹從山腰直拋水中,構築成一道優美的風景。橋下有一閘門控制著電廠的發電用水。壩體兩端各座落著一個別致的涼亭,上蓋黃色金琉璃瓦,四周檐角高挑。亭宇四壁或繪游龍舞鳳,或畫劉海砍樵,八仙過海。其形態各異,神韻俱備,娓娓向你傾訴著一個個神秘的典故引遊人無限遐思,向您描繪著她美好的前景,令人憧憬綿綿。
大壩將小溪河一截兩斷,上下落差陡漲60多米,一泓清湖,依山帶水,真是一派高山出平湖的景象。“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看大壩兩岸相偎相伴的是青山疊嶂,鳥語花香。前面更是群山紛擁,蛾黛如雲,茫然不知前路何去何從。山下湖中水面是碧波如鏡,銀光點點。湖水一改昔日它桀驁不馴的性格,相當的溫柔與安靜。幾隻遊艇,數隻情侶船怡然隨清波蕩漾,候客來臨,尋幽覽勝
當你登上遊船,向前駛去時,兩岸青山漸漸在你的視線中展現出她那優美的胴體,或山勢陡峭,或山體小巧玲瓏,或豐乳肥臀,或綠樹成蔭,紅白各色花兒相間。忽兒是一灣碧水從不經意的山坡轉折處忽啦一下子展現在你眼前,在日光的映照下甚是潔白,有如一條白練急促而下,一番細雨紛紛後飄然潛入湖底,這高山飛瀑亦便成為了湖水的一分子,帶著山的青秀、雄壯、沉穩、大度與靈性。
忽兒是船側群魚飛躍,前頭野鴛嬉戲,怡然領路,高處鷹擊長空,白鷺紛飛,讓你概然喟嘆好一幅“驚鴻與孤騖齊飛,碧水共長天一色”的美好畫圖。一番山勢急轉之後,兩岸豁然開朗,二、三里寬的水面讓你體驗出江的韻味,放眼彼岸,襟懷開闊,不禁又生出一番感慨。幾隻不多也不大的島零星散布。這只是獨島臨江,隔峽相望;那兩隻卻是連衣帶水,相依相偎,如靜坐的一對情侶,喁喁低語。間或與友憑舷而坐,伏楫而談,賞天光之色,自是別有意味,其中情致只有心底自知也。
兩岸深處,山勢朦朧,若隱若現,不時有幾道潔白的霧氣環繞著山腰,隨風而動,有如一道道美麗的裙裾,衣袂飄飄,把那一個個體態豐腴、曲線優美的山之神女,打扮得撩人心動。每移動一處,又遮掩了一處,總之不會讓你一眼盡睹其形,或許這也就是山的靈性與美的魅力吧。在這竹韻琴心、山水空靈的氛圍中,偶爾有打樵的樵夫樵女在唱著一首首傳承了千年古韻的古老情歌民謠,從不知深處的雲中霧裡飄溢而來,傳入你的耳鼓,浮想翩翩,演繹一個個真情而聖潔的經典愛情故事…….
山隨勢走,湖水平流。湖汊一道連著一道,猶如進了迷宮陣,讓你分辨不出源頭的方向,不禁又要與同伴生出爭論的念頭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該是此時最好的註腳。
晴日,白雲沉底,天上人間融為一體,“船在畫中走,人在水上游。”雨時,有夏日之雷鳴電閃,風吹谷嘯,四面昏黑,似有千軍萬馬埋伏,只待擊金鳴鼓,傾巢而出,兩軍相向,吶喊廝殺;或春秋之淅淅瀝瀝,迷迷濛濛,悄然無聲無息,浸潤一層朦朧細膩而莊重的感覺。
船漸行漸遠,心愈安愈靜。青山綠水,美色空濛,好一個靜謐的境地。若有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無塵世之喧囂,無鬧市之誘餌,無人間之欺詐,無商海之沉浮,無官宦之紛爭。你可以盡情地欣賞山之偉岸與豪邁,水之靈性與嫵媚。四周氣息清新,滌盪著心中鬱積的塵結。那深不見底、純潔通透的湖水從你的靈魂中緩緩流過,你不會不為之一顫,深嘆“不是桂林勝似桂林”,“相知恨見深閨晚”。船行至鰲潭絕壁時,老遠便見兩岸石壁直撲船頭,僅容一船擠行。身臨絕壁之下,仰頭抬望,只見怪石高昂,大有直落之勢,不禁心地緊縮,懾服“神工鬼斧”的威力了。岸上一古剎,就山依石而建,一巨石如鷹展翅,正好覆蓋在屋檐之上。靠懸崖邊,由幾根柱石撐著,幾根木頭搭成一個柵欄,圍在正面供遊人觀賞。古樸而厚重的懸崖與千年廟宇,不免讓你又生出幾許對神靈的思索,生的考究與禪的詩意來。
船兒不知何意回過頭來,一步步離開石壁古剎,向來時的方向駛回。百多里的路程在不知不覺中又將我們漸漸拉向了起點,人生又何其相似,從起點到終點,我們只不過是用心走了一遭而已。當你賞完了兩岸的風景,心靈也在這空靈的山水中漸漸純澈和放鬆了下來。你便會輕鬆地躺臥在遊船的沙發椅上,也或仰天躺在甲板上,如喝了一壺陳年老酒,放鬆一下全身的每一個毛細孔,靜默養神,蓄養胸中一股浩然之氣。或朗誦一些美妙的詩篇,擬或哼幾首小曲子,一股怡然有得、載滿收穫的情懷,在胸中漸漸滋長和在全身漫延開來。
至踏上大壩,行將歸去時,看著天邊薄暮的一絲金光,披在美的山體的肩上,發上,湖水亮麗的眼上,你多想再看一眼,盡情地欣賞這湖邊夜幕下的倩影,醉其韻味的時候,你又不得不回頭晗首,凝眸那一汪湖水——月牙初露,悄掛樹梢,周遭寧靜,那是怎般的悄麗迷人之景啊!
步出圍城,方知天地之玄妙;而醉乎山水之間,那又該是怎樣的一種情致與誘惑!
注1:瀏陽湖是為株樹橋水庫也。
注2:瀏陽湖水已引水直供長沙。
注3:瀏陽湖座落於瀏陽河源頭小溪河上。
注4:瀏陽湖在雙楓浦之上游。杜甫曾蕩舟瀏陽河上游雙楓浦,賦詩《雙楓浦》:“輟棹青楓浦,雙楓舊已摧。自涼衰謝力,不道棟樑材。浪足浮紗帽,皮須截錦台。江邊地有主,暫借上天回。”
(本文刊於散文線上)

雜文代表作

《孔子、面子、底子與里子》

關於孔子被批的記憶是“批林批孔”,孔子成了一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本來也是孔子的上台就是政治化的一個東西與產物,想當年思想繁榮,層出不窮,又何曾只有一個孔子學說,實實在在真是應了毛偉人的那句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也。
只是這樣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為多見,存在的時間也並不是很長,因為一旦統一集中制的至高皇權建立後,所需要的就不再是“經世濟用”、“開啟民智”、“淳化風氣”了,而是如何更有利於統治者對人民的管理,這種管理可以稱之為盤剝與壓榨。所以我們要大肆推行一種學說來維繫我們的“皇權屹立”不倒,而人民卻心甘情願,最好就是將這一切視之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孔子思想千百年來被各朝各代統治者所利用的目的與實用價值。這種利用與推廣在一定意義上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穩定與發展。但是,我們終要看到我們利用孔子學說的出發點與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才是今日這個議題的根本之所在。
如果只是要統一思想,淳化民心而不考慮到正是“我們自身”才是引起現在社會思想混亂的根源而不思改變外,那么孔子像的再樹起又只能算是一個面子了,因為孔子像只是我們穿起的又一套衣裳,表面上從華麗回歸質樸,而實質是裡面的肉身還是沒有任何改變一樣,扒開外衣,裸它一裸,還是同一個裸體而已。正如我們為了改善在世界的形象,推出了50位名人列隊廣告一樣,不但起不了作用,還讓人產生了更多的質疑,因為這只是表面上的浮華,而沒有反映實際上的民心與民聲。正如要看一個人漂不漂亮,就要全身上下扒去衣服在一起來品品,當然內心的美麗與善良沒有長時間的觀察與表現是萬萬不能下判語的,這就是為什麼那么多的皇帝老爺們用此法選出的佳麗們往往走眼的原因,一是本身就難以一眼看透,二是皇宮本身就是一個黑暗的大染缸,掉進了這個池子,總是會沾染些臭氣的。
這兩天在下雪,而雪有點大,山上山下已經全白了,天空的雪還是絡繹不絕,揚揚灑灑,當你置身於雪地之時,你就會發現自己與這個冰天雪地已渾然一體,讓我想起了那句詠雪的名作“黑狗子黃,黃狗子白,白狗子腫,江山一籠統,地上一窟窿”。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景象,待日出江山,陽光再現,一切的又將顯出他本來的面目,而不管你是如何用偽裝來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因為他只是一時抬出來的面子而不是底子,更不是里子了。
在我們鄉下,有人家做好事吃喜酒,總是要大宴賓朋,擺放十幾、幾十桌來熱鬧一番。所以我們在菜上桌後總是要用筷子往碗底翻一翻,目的就是將下面的內容物把他翻上來,看看是否是真的貨色,還是如假包換,因為我們吃的酒席很多就是上面一薄層好看而正點的面子而已,底下——我們稱之為底子的往往就是雜七雜八的一大堆了,與面子全然不是一種貨色。所以我們往往還要關注面子與底子是不是相符,到底行頭與貨色怎樣?
我無意於批孔,我甚至還為打倒孔子鳴不平而喊冤,更感嘆我們國學精華的淪落、斷層與缺失而呼喚真正的國學回歸。而孔子像的樹立好像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只是以我的經驗與眼光來看,不曉得此次的面子與底子如何,而最終的里子又是如何?但願我們在樹立起孔子像扯起大旗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會立馬改變我們自身——因為許多問題的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自身,這才是一切事實的真相!
錯過了時代,就正如錯過了一個季節,而歷史的季節卻往往是以百年、千年來計的,正如當年慈禧太后先是殺了變法的人,而後來又不得不自己下旨變法,不過她的變法只是也打出一個“富國強民”的口號,然終於不能順應歷史潮流對自己的原因視而不見,改革不動根本性的東西,最終是被歷史無情的拋棄!
如果說孔子代表的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話,那么我說我們的底子與里子就應該是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與全體人民的幸福,真正做到以民為上,當全體人民一致從心底由衷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再是一個空洞虛浮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事情的時候,我想這個面子、底子與里子才是渾然一體的。
當然我並非要以一日之功來改變當前的問題與現實,而是我們總要對自身有所改變吧,哪怕是每年進步1%啊,讓人民能親身由衷的感受得到,否則歷史的車輪不等人,到時再樹起改革變新的大旗,只怕已是旗下無人了……
(本文刊於作家聯盟會刊)

《二百年後中華文化的根在哪裡?》

不久前,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發現自己常常忘記如何正確書寫漢字》的文章。這一篇報導猶如一石入水激起起了千層浪,在神州大地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據網上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現有83%的人有“提筆忘字”的經歷,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寫機會已很少,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提筆忘字”已趨向低齡化。
究其原因,一是我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電腦在人們生活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甚至有時我們是須臾離不開了電腦。對電腦的依賴,日復一日,就染上了“電腦病”,日漸疏於寫字,使得我們對傳承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方塊字也日漸隔膜和生疏了。這一原因還情有可原。
另外一個原因或現象則值得我們深深地反思和警惕了。那就是對中國文化的日漸漠視,甚至有時被貶得一文不值,甚至還有部分學者呼籲與國際接軌,要把中文拼音化、字母化。當我們把中醫 “被打倒”後,是否也要把中文,把中國文化也一起來努力 “被打倒”呢?而打倒的人卻是我們自己!
一個很耐人尋思和回味的現象就是,當我們日漸淡漠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淵源時,日本卻對中國文化推崇倍至,至今生活中還沿襲了唐人習俗,對中國書法是十分看重,對中醫走向世界是捷足先登,就連韓國也日益感冒了。當我們日漸遺忘、輕視和淡泊之時,韓國是樂得屁顛顛的趕著去申請世遺。只怕到時,我們自己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都被人家搶盡了,而就是西方也對中國文化的熱衷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當我們的京劇、豫劇等許多優秀劇種後繼乏人,而一張張西方面孔卻熱衷於是,對中國的書法、茶道、武術、文化……當我們自己疏懶得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之時,而一大批外國友人是不遠萬里來中國求師拜學,為了就是一睹中國文化的芳容,被其博大精深所吸引、所折服。我們許多自己都懶於學習與繼承的東西,在國外的孔子學院裡卻是開展得如火如荼。
常此以往,我們的許多優秀傳統是否也要留洋過海,為的是拜師學藝,去向外國人學習中華文化呢?
西方一位文化批評家曾經指出:我們在當代圖像、印刷品泛濫之下正在失去語言表達的能力,這是一種語言異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的異化現象。
而文化產生於人們的精神世界,文化上的貧乏源於精神上的貧乏,精神上的貧乏又源於價值觀上的異化。我們是否要反思一下,當下我們所推崇、風行的價值觀了呢?我們的大學課程是否也應多樣化,而不是所謂的幾大研究術而忽視道的功課?當一切染上銅臭味時,我們的價值觀是否也在異化和變得銅臭味了呢?
文化的繁榮來自於思想上的開放,而思想的開放來自於價值觀的取向。我們何時能來一次文化上的革新,比如“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思想上的復興與自由、開放。我們的思想何時才能走出禁錮,任由自己的思想海闊天空、信馬由韁?
一個人只有在思想上自由才謂是一個真正的、純粹的、自由的、大寫的人。
二百年後,也許我們真得留洋去學孔子、老子、孟子,背之乎也者,中華文化的師傅可能在日、在韓、在歐、在美了……
(本文刊於作家聯盟會刊)

《吳冠中:“吃西方奶”後回國“吃草》

28歲時,吳冠中遠赴法國巴黎學畫,三年後即回到國內。他說:“學了三年,基本上能看到的、學到的也差不多了。自己的作品再好,但畫的內容不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如果再畫下去的話,我對祖國人民會越來越不了解。”
吳冠中用了一個比喻,“吃了三年西方的奶,自己卻擠不出奶來。就算一頭山羊,也必須回到自己的山裡去吃草,才能有自己的奶。窮窮富富都無所謂,但是精神上會很失落讓人很苦悶。後來就覺得,就藝術前途而言,中國的巨人只能在中國成長,只有中國的巨人才能夠和外國的巨人來較量。你如果在外國,那么你還是在它的懷抱裡面。”
大師到底是大師。不光是畫技一流,胸襟廣闊,眼光深遠,更因其心內牽繫著祖國,深愛著祖國,為了祖國而能放棄國外的榮華富貴,毅然報效國家。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奇妙的現象。在我們國家被人宰割,病重呻吟及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之時,我們許多的大師級人物卻能夠拋棄已獲的聲譽地位及為世人所羨的物質條件、生活、工作環境,毅然決然地返回祖國。這種從內心迸發出來的愛國精神讓後世的我輩肅然起敬,自愧不如。
反觀當代,曾幾何時,祖國母親一天天強大了,而許多當初舉國之力培養出來的人才卻大肆外流,被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生活、工作環境所吸引,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母親。這個反差真是太強烈了。也太令人尋味了。
許多我們當代的精英們在一味推崇西方的同時,就開始數典忘宗了。一些精英、學子留學後一去不歸,杳如黃鶴。祖國母親用血和奶培養了他,他卻心甘情願地為一心謀求遏制祖國的霸權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單個的個人發展、名利地位終究是戰勝了民族精神、愛國主義了。
“先是民族的,然後才是世界的!”
母親無論如何是難以拋棄自己的孩子,而孩子責罵母親、拋棄母親卻是易如反掌。聞聽有一著名學子,豪擲千萬美金為其留學的“外國母校”捐款而聞名天下,卻不曾聞聽捐個絲毫給培養其留學的“祖國母校”了。
當年魯迅先生曾說“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這是對大師風範和精神的最佳概括了。
我與祖國,這是一個時代大命題。也是一個人無論在哪個時代也不得不思索、考慮和取捨的人生大問題
當年田君亮請教章太炎大師,也曾說“我”。太炎先生深有感觸地說:“你是否以為人生要當一個大英雄、大豪傑才不辜負一個我呢?依我之見,哪怕是當個泥、木、石匠,當個工人、農民,只要他做的事對老百姓有益,也就不辜負一個我了。”後來田君亮投畢生精力於教育事業,教導學生說:“我之為我,就是要為人民做一點事,而不應做鬼混之我、貪圖小名小利之我,護黑暗、助黑暗之我,倒行逆施之我。要做有益於人類之我,走在時代前頭、創造新時代之我。”
美國總統甘迺迪也曾向美國人民大聲呼籲,“不要問國家為我做了什麼,而要問,我為國家做了什麼?”
但願“吃西方奶”後回國“吃草”,“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的人越來越多。何況母親此刻比起當年錢學森、吳冠中等大師們拋卻物慾,滿腔熱血建設祖國的時代是更自信、更強大、更繁榮了……
“我與祖國”、“人生之我”是當下每一個中國人值得深思、反思的人生大問題、社會大問題。
中國人,是該沉靜下心來,思考民族大義、國家大義、人生大義的時候了。
(本文刊於作家聯盟會刊)

詩歌代表作

《相擁千年》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也是一首千年的詩篇!
無論風吹雨打,
無論流短飛長,
世人,你不用懷疑,
我倆,相擁,
就是一千年......
讓時間代告世界,
無論你們如何猜測,
也憾動不了我們愛的堅真,
我們用行動證實了愛的永恆......
一切的語言都是那么的蒼白,
真愛的世人啊,當你發下山盟海誓的那一刻,
是否也會記起這穿梭時空千年,
永恆定格滌盪人心的這一時刻......
(本詩收錄於詩集心海流淌的愛)

網路互動

做客一起寫網論壇,作為特約嘉賓,訪談主題《雜文的突破與困惑》
與新浪知名棋藝文化博主三峽劉星就棋藝與人生感悟互動交流,雙方寫有多篇文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