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歸山

李泌:(722-789)唐大臣。字長源,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原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北)。

簡介

李泌:(722-789)唐大臣。字長源,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原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北)。玄宗時為皇太子供奉官,歷仕肅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鄴侯。好神仙道術。子李繁撰《鄴侯家傳》,記其功業,語多浮誇。

在統一的國度里分裂割據,“起也快,敗也速” 藩鎮割據是唐朝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的政治 局面。 藩是保衛,鎮指軍鎮。封建朝廷設定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發展結果往往形 成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這是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時期,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力擴充防戍軍鎮, 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一共設立了9個節度使 和一個經略使。

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人兼任兩三鎮節度 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安史之亂爆發後, 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內地,最重要的州就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 事;較次要的州就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 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了不少的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 又擴充到全國。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采 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 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 並非都是割據音,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 納中央,官職任免出於朝命。

但是在今河北地區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 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在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 曾在很段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 馴、甚至興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名為“藩鎮割據”。 唐代藩鎮割據的形勢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762— 805年),是割據形勢發展時期。

安史之亂

763年,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縊,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 而告結束。 但朝廷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由其分統原安史 所占之地。計有李懷仙為盧龍(又名幽州或范陽,今北京)節度使,統治今河北東北部; 李寶臣為成德(又名鎮冀或恆冀,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為魏 博(今河北大名北)節度使,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薛蒿為相衛(今河南安陽) 節度使,統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丁、河南各一部,共四鎮。其後相衛為田承嗣所並,則 成為三鎮,即河北三鎮。這三鎮名雖服從朝廷,實則獨立。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 由大將代立,朝廷無法過問。與此同時,淄青(又名平盧,今山東益都)鎮大將李正已 逐節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節度使稱號,統治今山東地區,世襲相承達三代4人。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梁崇義也實行割據,統治達19年。

781年,梁崇義被消 滅,782年,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據鎮反叛,自稱建興王,並聯合已稱王 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調集淮西鄰道兵攻討李希烈, 諸道兵都觀望不前。783年,又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東援,十月,該軍發生叛亂, 擁立留居長安的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秦帝。德宗出奉天(今陝西乾縣)。784年正月, 李希烈稱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寧夏靈武)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 德宗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唐朝政權處於極危險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 785年八月平定李懷光,

786年四月李希烈為部將所殺,河北、山東四鎮表示重新服從中 央,表面上又歸統一。但德宗經過這些恐慌之後,轉為推行姑息政策,求得暫時安定。 第二階段從唐憲宗永貞元年至元和末年(805—820年),是討伐叛鎮的時期。永貞 元年(805年)八月,唐憲宗即位,他開始執行削藩政策

806年,劍南西川(今四川成 都)節度使劉辟求兼領三川,因朝廷不許,就發兵攻擊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憲宗即派高崇文統率神策軍出征,很快平定。同年,還平定夏綏節度使楊惠琳的 叛亂。次年,鎮海(又名浙西,今江蘇鎮江)節度使李錡叛變,憲宗調鄰道兵征討,李錡被部將所殺。這幾次平叛的勝利,使憲宗及主戰派大臣增強了信心。

809年,成德節 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為留後,憲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領兵討伐,沒有取得勝利,只 得暫時妥協,承認承宗繼位。812年,魏博節度使田李安死,子從諫年幼繼位,軍中推 立大將田興(後改名弘正),田興表示服從中央,遵守法令,申報戶籍,請朝廷任命管 內地方官,送從諫入京。長期割據的河北三鎮中出現了一個突破口。淮西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所殺後,吳少誠又殺陳仙奇,仍割據自雄,吳少陽繼位。

元和九年(814年)吳少陽死,子吳元濟自領軍務。在對淮西鎮的處置上,朝中大臣分為主戰、主撫兩派。憲 宗主戰,徵集鄰道軍隊圍攻淮西。淄青、成德兩鎮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燒河陰轉遠倉, 刺殺宰相武元衡,刺傷御史中丞裴度,企圖阻止朝廷進攻,但憲宗沒有動搖,以裴度為 相,堅持平叛。這是藩鎮勢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決戰。由於平叛軍隊中有不少將領遷 延觀望,作戰無力,戰爭拖了4年。宰相裴度親臨前線督師,817年十月,唐鄧節度使李 愬雪夜襲克蔡州,擒吳元濟,取得最後勝利。

次年憲宗又發兵攻淄青,819年二月,淄 青將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 於是成德王承宗、盧龍劉縂相繼自請離鎮入朝,朝廷另委節度使,長期割據的局面 似乎都解決了。 第三階段從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821—872年),是藩鎮復活並延續的時期。 憲宗伐叛所創下的新局面沒有維持多久。由於長期戰爭,中央府庫的積蓄已經枯竭,憲宗晚年任用聚斂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統一局面,也使大臣們思想麻痹。憲宗死, 穆宗即位後,“銷兵”(即裁減兵員)的主張盛行一時。銷兵雖可節省財政開支,但被 裁的士卒無可靠生計,卻是一個亂源。河北三鎮的將士幾十年不識中央委派的官吏,如 今看到的卻是一些趾高氣揚把河北士兵視為降虜的昏庸驕奢的人物。821年盧龍首先發 生兵亂,將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節度使張弘靖,盡殺其幕僚。接著,成德軍將又殺自魏 博移鎮成德的節度使田弘正(即田興),朝廷命裴度統兵討伐,又命魏博節度使田布 (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討成德,但將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復獨立狀 態),後田布自殺。於是“河北三鎮”又脫離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紛紛投奔其下。

新割據者朱克融、王廷湊、史憲誠實行原先的舊傳統。裴度的討伐軍無功而還。朝廷因軍費浩大,無法支撐長期作戰,只好承認現實。經此,唐朝中央再也沒有恢復河北的打算。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區域,也出現割據者,如徐州(今屬江蘇)大將王智興逐節度使 崔群,自領軍務,朝廷即授以節鎮。澤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悟擅囚監軍使劉承偕, 朝廷無可奈何,宣布流放劉承偕,劉悟才將其釋放。 後來劉悟子孫三代據有澤潞。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李德裕主持平定了澤潞。 這次被稱為“會昌伐叛”的勝利,對穩定中央直接控制地區起了積極作用。

總結

總之,第三 階段中,藩鎮有所復活並發展,不過程度不如第一階段之甚。在這段時間內,不論是在 唐朝控制的地區,還是藩鎮割據的地區,都經常發生牙將逐帥的事件。這是藩鎮割據的 另一種表現形態,是權力下移的象徵。 第四階段從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75—907年),是藩鎮相互兼併的時期。乾符 二年(875年),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爆發,唐朝雖然徵集各鎮士兵圍剿, 並委任都統、副都統為統帥,實際上指揮並不統一。許多節鎮利用時機擴充自己的實力。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攻入長安後,唐朝中央政權實際已經瓦解,這時在全國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有的原是唐朝的節度使(如高駢);有的則是自己形成一 個武裝集團之後,被唐朝授予節度使(如楊行密、董昌、錢鏐)。這樣,割據的藩鎮就 空前增多。農民起義軍失敗後,這些藩鎮立即轉入相互兼併的戰爭中,數十年戰爭不斷, 幾乎遍及全國。天祐四年(907年),名義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鎮之一朱溫奪去了,歷 史終於演變為五代十國,成為唐代藩鎮割據的延續。直到北宋統一,才結束了這一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