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李昌,土家族,1914年12月生於湖南省永順縣,1933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青年時期,李昌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和愛國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他三次參加赴南京請願示威活動,並先後參加“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兩次大規模遊行示威。
1937年2月當選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總隊
1938年起,他先後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組織部部長,晉綏邊區中共興縣縣委副書記,豫鄂邊區中共禮山縣委書記,豫鄂邊區黨委秘書長,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李昌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
1951年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掃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
1953年後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黨委書記。
1957年,在中共哈爾濱工業大學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黨委第一書記。
1964年調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院長。
李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殘酷迫害。
1977年後,他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中國科技大學第一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書記,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執行主席等職。
1982年當選為中央紀委書記。
1985年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李昌是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四中全會增補);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十一、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列席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人物生平
李昌(1914-2010) 原名雷駿隨,湖南永順人。
1928年離別家鄉,先後到杭州清波中學、上海民立中學讀國中,1931年秋進入同濟大學附屬高中部。“九一八”事變後,參加學生愛國運動三次到南京請願。1933年加入共青團。次年團組織被破壞逃亡南京投奔長兄,失去了團的關係。1934年到北平進入華北中學繼續讀書,1935年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
1935年12月9日,震驚全國的“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李昌積極參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兩次遊行示威。
1936年1月北平學聯組成了五百人左右的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中國大學的蕫毓華擔任總指揮。下分四個團,笫三團由燕京、清華、輔仁等西郊和北城區大中學組成,黃華擔任第三團團長,李昌、于光遠、楊學成、張載等參加了第三團先遣隊,李昌擔任先遣隊長。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一路上做了許多宣傳和發動民眾的工作,撒下抗日救國的種子。第一、二團和笫三團在宣傳途中還分別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鋒隊和中國青年救亡先鋒團等青年民眾團體。
1936年2月1日,在南下擴大宣傳團召開的團員代表大會上,這兩個團體合併成立了北平“民族解放先鋒隊”,各校成立民先大隊,上設北平民先總隊部統一領導,敖白楓任總隊長。民先隊成立之初,李昌是清華大學民先隊的小隊長。3月,當選為清華民先隊大隊長,清華民先隊成為堅強的組織,李昌被隊員們稱為“鐵鷹大隊長”。
1936年6月,調入北平民先總隊部接任總隊長。這個期間,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三十多個民先隊。
1937年2月民先隊召開了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性的青年骨幹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大會選舉李昌為全國民先總隊長。
1936年4月,李昌已在清華重新加入共青團,並任團組織委員。5月,共青團宣布“改造”,團組織取消。根據中共中央的通知,符合黨員條件的團員一律轉黨,李昌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黨支部組織委員。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全國代表會議。黃敬與李昌作為北方局組成的白區代表團成員去延安參加會議,會後又參加了黨中央召開的白區工作會議。
1937年7月7日,發生了蘆溝橋事變,二十九軍奮起抗擊。23日,二十九軍撤出平津,北平淪陷。這時,李昌、黃敬等領導的民先隊、學聯還在積極籌備支援前線的物資。李昌參加中共北京市委緊急會議,聽取黃敬傳達北方局關於撤離北平的指示。之後即與蔣南翔分頭布置撤離工作。
李昌決心北上抗日。8月初,他到太原領導民先總隊部工作。11月太原失守,民先總隊部隨北方局轍到臨汾。1838年2月臨汾失守,民先總隊部撤到西安。
在太原和臨汾,民先總隊部只有李昌、于光遠等幾個人,要接待並輸送平津來的青年學生上前線參軍、到敵後開闢根據地······人手不夠,他們就成立了平津流亡同學會,做了大量輸送工作。如:介紹宋爾純、康世恩、王季青等從太原去參加了一二零師;牛萌冠、紀毓秀等參加了犧盟會和山西新軍的工作;劉居英、林一山等參加了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武裝鬥爭;有的同學從太原轉赴延安學習,如宋平、陳舜堯;有的按黨組織決定安排到友軍(國民黨)部隊去工作。
1938年5月底,李昌為參加中央青委成立會第二次去延安,當選為中央青委委員。5月,因西安國民黨當局搜捕,由林伯渠安排去武漢,任長江局青委委員。8月,國民黨政府下令解散民先隊等三團體,通緝李昌。他遂與前去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周恩來一起去延安。從這時起到1941年秋,任中共中央青委組織部長約三年。
從1942年到44年,在晉西北任中共興縣縣委副書記。1944年11月,隨王震領導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南下中原,任豫鄂邊區禮山縣委書記,區黨委秘書長兼戰地服務團團長,棗陽中心縣委書記,中原民主建國大學教育長等職。
1946年5月,調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工作。6月,國共談判破裂內戰爆發,撤至張家口。調任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由冀晉縱隊改編,後番號改為六十四軍)政治部主任。1948年冬,調回黨中央參加籌備重建青年團。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北京市青委書記,華東局青委書記,上海團市委書記,青年團中央書記、兼任國家掃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
1953年,被毛主席親自任命,去哈爾濱工業大學擔任校長、黨委書記。11年時間,他把一個設施陳舊、條件簡陋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成為那個時期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培養出大批人才,為祖國的國防工業和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64年冬,任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
1975年7月起任中共中國科學院核心小組成員、副院長、黨組書記、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席。
1982年李昌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擔任中紀委書記。
他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1985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在李昌病重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賀國強,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副書記何勇等到醫院探望;哈工大校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兆國也多次前往醫院探望;哈工大校友、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上將在率團出訪期間獲悉老校長病危,委派專人到醫院看望。
2010年9月3日11時23分,李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6歲。
李昌同志遺體送別儀式,於2010年9月10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胡錦濤、江澤民和其餘八個政治局常委獻了花圈,其他政治局委員和國家領導人也獻了花圈。李長春、賀國強、何勇、李繼耐等參加了送別儀式。原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參加了送別儀式。在送別的人群中有不少白髮老人,他們是李昌在不同時期的老戰友和老朋友,包括李銳、劉導生、李普、何方、吳象、吳明瑜等,場面十分感人。胡耀邦的夫人李昭送了花圈,長子胡德平參加了送別儀式;原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送了花圈,並委託夫人郁文參加送別儀式。李昌在“一二九”學生運動時期的老戰友黃華、于光遠、杜潤生等也送了花圈,並委託夫人或子女參加了送別儀式。李昌曾經學習、工作過的單位和家鄉----共青團中央、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湖南省湘西州、永順縣等單位送了花圈,並派代表參加送別儀式;新四軍五師研究會、華北野戰軍楊羅耿兵團後人和《炎黃春秋》雜誌等都有人員參加送別儀式。
社會評價
李昌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黨的事業奮鬥的一生。他無私無畏,襟懷坦蕩,忠於黨、忠於人民,對糾正“左”傾錯誤,恢復和調整科技、教育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制定新的科學發展規劃,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查處大案要案、懲治經濟犯罪、維護黨的政治紀律等方面敢於碰硬,敢於鬥爭,剛正不阿,不怕得罪人,同時重證據,注意政策,受到廣大紀檢幹部的尊重和愛戴。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征程中,他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飽滿的革命熱情,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忘我工作,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人物貢獻
總為國事積弊非
1935年,北平(今北京)已處於淪亡日本的邊緣,華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身為清華大學學生的李昌,組織參與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兩次北平學生大遊行,並擔任平津學生南下宣傳團的先遣隊隊長,。抗戰時期,李昌三進三出革命聖地延安,擔任過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長,毛澤東稱他為“娃娃同志”。解放戰爭時期,他第一次與胡耀邦搭班子,胡任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1949年改番號為64軍)政委,李任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他第二次與胡耀邦搭班子,胡任團中央第一書記,李任書記處書記。1953年,毛澤東主席親自任命他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11年校長生涯,、為國防科工培養的將軍燦若晨星,被師生們稱為“哈工大的蔡元培”。
1975年,鄧小平復出主持中央工作期間,他第三次與胡耀邦搭班子,胡任中科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李任副組長,協助胡起草了青史留名的《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匯報提綱)》,提出了“科學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始迎來了遲到的春天,在隨後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他也和胡耀邦成為中科院系統“永不改悔的走資派”。1980年12月,他寫信給鄧小平,建議黨中央制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戰略目標。1982年,他出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85年,他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仍為國事積弊非。2004年,他90歲,中共十六大召開前夕,他向黨中央呈報《關於修改憲法的意見》,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乾到老!
踏遍湘西不覺累
1914年12月12日,李昌(原名“雷駿隨”,乳名“隨三”,1935年改現名)就降生在湘西永順縣塔臥鎮雷家老屋。1928年,14歲的李昌離開故鄉,入讀杭州清波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這位17歲的少年就三赴南京國民政府請願,抬棺遊行,從此開始一個革命者無私無畏的生涯。
1987年,張家界還叫大庸,還未建市,時任湖南省和湘西州領導預見到張家界旅遊的勃勃生機,擬建一個荷花機場,一個武陵大學,希望李昌調研後促進此事,李昌欣然同意,不久寫出《關於儘快改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貧窮落後狀況的意見》上報。李昌還提出建立一所大學,為湘西發展培養亟需的旅遊、農業和電子信息方面的人才。李昌的建議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一校一機場很快立項獲批。他還親自擔任第一任武陵大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1988年,武陵大學(今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正式招生。1989年4月6日,75歲的李昌又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清華校友)寫信,獲得國家財政的支持,後又幫助武陵大學獲得大筆國際援助。1993年4月1日,79歲的李昌踏遍大湘西的青山,寫出《關於建立武陵旅遊經濟開發區的建議》呈報國務院。1996年3月21日~4月15日,82歲高齡的李昌又攜長子李炎重回湘西,先到張家界市桑植縣,從桑植縣乘車到湘西州永順縣,從永順縣而龍山縣,又寫出《湘西北扶貧工作考察報告》,呈送湖南省政府和國務院決策參考。1997年10月,83歲高齡的李昌又回到張家界考察,12月29日寫出《關於把張家界市屬慈利縣列入國家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的建議》呈送姜春雲副總理,並通過哈工大校友時任中央統戰部長王兆國為武陵大學募資400萬元。1999年10月,85歲高齡的李昌最後一次到張家界市考察扶貧開發工作,為湘西草食動物開發調研獻策。從1985年到1999年,從71歲到85歲,李昌老帶著一顆有病的心臟,六進六出大湘西,可謂十年湘西扶貧路,踏遍青山不覺累。
人物軼事
主政哈爾濱工業大學
1953年10月李昌同志由國家主席毛澤東署名任命,到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李昌同志39歲來到哈工大,50歲回京,11年的全部壯年心血和哈工大人一起,匯入了這個教學科研的大集體中。
李昌來到哈工大後非常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可謂不拘一格降人才。到1957年,學校先後提拔副教授13人,年齡最大的僅37歲。1960年評定副教授40名,平均年齡34歲。1957年哈工大教師隊伍800餘人,平均年齡僅27.5歲。正是由於李昌校長對人才的重視,歷年來哈工大對我國的軍事和國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培養出孫家棟、李繼耐、胡世祥、李元正等一大批航天事業代表人物。
每一位走進哈工大的新生,在入學第一堂課“學校發展史”中,都會記住“八百壯士”獻身教學事業的事跡。
“八百壯士”,原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戰中,死守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率領的官兵。這裡則指上世紀50年代李昌主持哈工大時期培養的800多人的教師隊伍。
1954年10月,哈工大和清華大學等並列成為國家重點大學。要滿足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就必須靠自己的力量造就一支過硬的教學科研隊伍。李昌提出“功夫到家”的口號,此後進一步提出教學必須做到“規格嚴格,功夫到家”,保證把學生教好。從此,“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八個字成為哈工大的校訓,“八百壯士”教師隊伍的座右銘,也成為哈工大人永遠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
李昌對哈工大發展的長遠思路和取得的成就,遠遠超越了當時的教育大綱,他在教育體制、教學規劃、學科設定、教學方法、人才培養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教育改革帶頭人。
《李昌傳》出版發行
2009年9月6日,由工商導報常務副總編輯周士元先生撰寫,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李昌傳》,在北京金融街人壽大廈舉行首發式。會議由哈工大校友會組織,中國航空學會理事長朱育理主持。兩院院士俞大光等近十名科學界人士參加會議。
傳主的夫人馮蘭瑞(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科委副主任吳明瑜、原國家專利局副局長明庭華、原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楊世勤、原駐美國大使館教育參贊何龍出席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中紀委監察部監察專員李樹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所長朱育誠、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柳克俊、中國技術交易所董事長熊焰、原中紀委駐國家紀委紀檢組組長盧時策、原香港中國通訊社社長黃振聲,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哈工大校友以及李昌同志的子女親友參加了首發式。
這部歷史跨度近80年的人物傳記,記載了老革命家李昌先生“踏破青山不覺累”的一生,真實地還原了從1935年“一二·九”運動開始到上世紀90年代的諸多歷史真相。例如,在1979年,李昌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呼籲為天安門“四五”運動平反,並率先在中國科學院平反冤假錯案。上世紀80年代中期,黨內高層有人提出,黨員創業者僱工人數超過7個,就是搞資本主義,就要開除黨籍。李昌和杜潤生等老同志堅決反對這個議題。最後鄧小平提出了“三不政策”,既不提倡、不阻止、不宣傳,“看兩年再說”,才算平息這場爭論。書中的這些細節,凸顯了一個共產黨員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高風亮節。
李昌教育基金成立
2010年10月22日上午,李昌同志向教育基金會捐贈暨李昌教育基金成立大會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隆重舉行。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副校長孫和義主持會議。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副理事長、校友總會常務副會長崔國蘭與李昌親屬代表、李昌之女李玉女士簽訂了捐贈協定。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校紀委書記才巨金宣讀了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頒發“哈爾濱工業大學捐贈紀念證書”、“哈爾濱工業大學捐贈紀念獎牌”及“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貢獻獎”的決定》。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校黨委書記王樹權向李玉女士頒發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捐贈紀念獎牌”、“捐贈紀念證書”及“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貢獻獎牌”,並宣讀了學校黨委常委會同意成立“李昌教育基金的意見。李昌老校長是一位革命家、教育家,為哈工大發展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奠定了哈工大在全國知名高校中的領先地位,譜寫了學校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逝世前,他把畢生的積蓄和子女的資助捐獻給他奉獻一生的黨的教育事業,將其中的100萬元人民幣捐獻給他終生熱愛的哈工大。為緬懷李昌老校長,紀念他為哈工大做出的卓越功績,弘揚他倡導的“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優良傳統,傳承哈工大精神,加快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學校決定在校建立“李昌教育基金”及設立“李昌獎”,獎勵為學校發展建設做出傑出貢獻的教職工及優秀學生。“李昌教育基金”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下設的專項基金,作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的一部分,將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領導下開展工作。
為深切緬懷李昌老校長,發揚他的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學校還決定在校博物館內建立“李昌紀念館”,使之成為弘揚李昌老校長革命精神,傳承哈工大“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光榮傳統的教育基地;在校教育基金會網站建立“李昌教育基金”網頁,出版紀念李昌老校長的刊物,組建“李昌教育思想研究會”。
“李昌與自然辯證法”追思會
2010年11月18日上午,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主辦的“李昌與自然辯證法”追思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第一會議室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單位的自然辯證法界在京知名學者和李昌先生的同事、學生等23人,齊聚暢談,表達了對李昌的追思之情。追思會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秘書長張明國主持。
李昌是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委原書記,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曾擔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第一、第二、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四、第五、第六屆理事會顧問。李昌於2010年9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他一生從事過青年、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外交、紀檢等多門工作,但都可以歸結為民主與科學兩門。晚年的李昌同志更加執著、更加理性地堅持“民主與科學”的理念。李昌同志一直關心、支持自然辯證法研究、教學和自然辯證法事業的發展,特別關注並從事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倡導自然辯證法研究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自然辯證法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與會的學者大都有與李老接觸的親歷,在追思會上,他們通過發言和交流,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回顧了李老的卓越貢獻,深切緬懷了李老的高風亮節,特別是李老對自然辯證法事業的重視、支持和關懷。
李昌同志骨灰回歸湘西永順縣塔臥鎮故里安葬
2013年4月4日,我國傳節日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掃墓節日。一大早,湘西州永順縣塔臥鎮千餘名街坊男女老少聚集街頭,懷著無比思念之情,在等待原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李昌同志的骨灰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葬回歸故里安葬。
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鬍德平,李昌生前好友、學生,賀龍之女賀捷生代表,李昌親屬等來到該縣塔臥鎮參加李昌骨灰遷葬儀式。湘西州和永順縣的領導參加遷葬儀式。
上午9點30分,天空陰沉,驟然大雨紛紛。李昌長子李炎手端李昌骨灰從故居送往轎頂山,大家手持白菊,排著隊伍,懷著對李昌無限崇敬的心情徒步前往轎頂山。
在轎頂山陵墓地,白色的輓聯和湘西州人民政府、永順縣和各界人士敬獻的花圈、花藍使這裡顯得更加莊嚴肅穆。墓園內遍植蒼松翠柏,四周設青石護欄,護欄旁由杜鵑花、迎春花,穴前鋪設獻花台,墓碑上雕刻“李昌同志之墓“和李昌頭像,在銘思牆上鐫刻碑文和李昌同志的生平。10點正,李昌骨灰遷葬儀式開始,大家集體默哀三鞠躬,敬獻花圈、花藍和鮮花,表達對李昌的哀思與懷念,整個過程樸素莊嚴、肅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