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振
1983年生於山東禹城;
200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
201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碩士學位,導師田黎明先生;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在讀研究生,導師田黎明先生 。
作品參展
2005年北京市優秀大學生寫生作品展,北京;
2006年學院之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14年
“肖像進行時—中國當代城市生活”首屆恭王府·時代肖像藝術展,時代美術館,北京;
梅韻流芳,墨彩寄情——梅蘭芳誕辰119周年紀念書畫展,炎黃藝術館,北京;
兩岸情▪心連心——中華兩岸書畫藝術交流展,全國政協禮堂,北京;
“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主題創作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首屆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創作獎暨黃胄美術獎作品展,炎黃藝術館,北京;
“以心接物”——全國藝術院校(碩士、博士)師生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北京;
“紙上風行——當代青年美術家扇面展”,山東;
“薪火相傳”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創作優秀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佛山歷史名人展,佛山畫院,佛山;
2015年
“虛設”——李振個人作品展,德州董子文化街美術館,德州;
“藝術深圳”——深圳會展中心,深圳;
“形▪意”——中國畫邀請展,丹鳳朝陽美術館,北京;
“澄淨▪華年”——青年水墨藝術家推介展,東方藝術中心,北京;
“墨破紙陣”——大美墨韻當代青年畫者隱跡立形展,大美墨韻美術館,濟南;
“丹青記憶守望家園”——中國文化遺產美術展,重慶中國三峽美術館,重慶;
“藝起來ArtUp”——保利十周年當代青鋒藝術博覽會,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
“早春三月”——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級博士生作品展,恭王府嘉樂堂,北京;
“行▪跡”——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級博士生人物畫展,丹鳳朝陽美術館,北京;
“藝彥清聲”——恭王府青年美術家推薦計畫第一回,恭王府嘉樂堂,北京;
“一平記”——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作品展,三恆美術館,北京。
作品賞析
藝術評論
沉鬱的虛像:李振的繪畫
文/魏祥奇
李振的繪畫中隱在一種沉鬱的氣質,情緒在一種極為微妙而淡雅的調性中被捕捉和釋放:失神的凝視源於內省。因此,我們在李振的繪畫中沒有看到靈動輕快的筆觸,墨色更多是被揉擦進入宣紙的纖維之中,顯現出一種厚實的體量感和結構感。在“圖像性”及視覺語言的層面,李振似乎也汲取了圖伊曼斯和里希特繪畫的影響,所不同的是,其更為注重觸發一種自我的感性經驗,而不是訴諸於宏大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命題。抑或者說,李振的繪畫更為注重繪畫自身,亦即將繪畫視為一種對心和手的感應,要描述的就是游離於現實困境之外的意識和狀態。李振極少描繪複雜的敘事場景,也無意於隨性而發出一種表現主義的筆墨程式,而是追求一種單純、內斂而理性的筆墨秩序,以至於我們在其繪畫中可以體識到一種靜穆的空間儀式感:是遺落也是消逝,是真誠也是善良。顯然這是一種詩性的情懷,李振依然在用傳統的繪畫語言應對眼前變動不安的世界:繪畫是一種生活的狀態也是一種精神的狀態。在新水墨的理論和圖像格局中,李振的繪畫將破除過於圖式化的視覺景觀,以其由現場寫生而來的繪畫直覺和經驗,在創作中表現出鮮活的生氣。
生命的真實
文/子銘
讀畫。畫,是要用心讀的。讀他的《虛設》,他似乎放任自己耽溺於一種安逸慵懶,一種頹敗般的遲緩與寂靜之中。他任由那些喧囂嘈雜的呼叫退變成虛罔的深水。他在水下靜靜的沉落。似乎水上再多的絢爛與熙攘已與他無關。
他畫面的人物,大多獨自陷入沉思。偶有陽光一絲一縷的擠入,光亮無限柔婉的撫摸著畫中女人肌膚的細細紋理。她是否感覺到了溫暖在眉間糾纏?有一抹柔情映照在女人臉龐,起了些細微變化。有時,陽光像一種符咒,咒語一旦破解,生命便重新鮮活。那被陰暗囚禁的身體也仿佛大夢初醒。生命的每一個細胞重新被乾淨的空氣充盈。
讀畫。他的畫,還有一種說不清的流浪感。讀《傲慢者》,似乎隱約感受到那種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命運。是否,是否背景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那傲慢者也孤獨,誰不孤獨呢?他有一點點酒醉,有一點點江湖,也有一點點流浪。
好的作品一定是存在過的生命。無論是那個被陽光喚醒的女人,還是沉落水下的身影,亦或流浪的傲慢者,都是有尊嚴的生命形態。他們,令我們有剎那間的動情。他們,使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真實。生命的真實,才是最重要的。
時光——靜待的維度
文/袁玲玲
在當今多元的文化格局中,當代水墨繪畫的發展已經在歷史的承續中悄然綻放,消解了傳統的羈絆,融合與當代文化的脈絡中。李振正是成長在這一階段的80後新銳畫家,多年中央美院和藝術研究院的碩士、博士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給予他豐厚的學養。尤其在導師田黎明先生的引領下,其繪畫語言探索的著力點上更是顯得與眾不同。
夜深人靜,我安然的坐在書桌前,奉一盞清冽的綠茶,在瀰漫著縷縷茶香的氛圍中展卷品讀,凡心沉定,摯然若素,那時光的流轉自持而寧靜……李振的繪畫中所流露出的仿佛是時光的凝滯與靜默,看不到一丁點的浮躁與欲動,這無疑是畫家心境的映射:既隨物以婉轉,亦於心而徘徊!人物造型幾乎簡到了極致,但這種極致絕不是畫家功力的乏陳,卻是畫家在斟酌於藝術形象之時的自我選擇與有效表達,並在這極簡中闡釋繪畫語言的掌控:每一個藝術形象佛若一個生命的世界,一個與藝術家生命相與流蕩的生命實體。是一種徘徊於有無之間,亦心亦物、非心非物的表達與訴說,既斟酌與心物之際,又互觀共映與靈性之間。在他的畫裡,沒有斑斕的色彩,沒有炫技的疑惑,沒有浮華與躁動,只有那清清淡淡的靜思與時光的凝滯。無需色彩的映襯自然納入一片清涼之境,無需宏大的敘事表達,只有那瞬間的美妙體驗流注與尺素筆端。似乎是畫家想留住飛逝的時光所映現的思辨精神:“壯年以時逝,朝露待太陽,願攬羲和轡,白日不移動。”剎那般的永恆,是畫家精神的依託!
誠然,李振的繪畫就象一組詠懷時光的戀歌,表達著畫家在時間面前人的理想,人的選擇。時光無法躲避,那只有掙脫時光,超越時光。時光可以璀璨人的肉體生命,也可以截斷向遠處延展的欲望,但卻無法阻滯精神的冥想,透過時間來思考人生,就像將人置於荒蕪虛空之中,剝去了人身上附加的一切,人忽然感到強烈的孤獨,無疑這是最真實的感受,是人本來應有的處境,只是被外在的文化罩上虛假的外衣而茫然不覺罷了。
李振的繪畫就像是時光中孤獨的行者,在時間的維度上叩問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觸動深心的感悟,喚醒那些被厚厚的歲月沉埋的個性自我,勾起人最隱微的渴望和意志,在時間之軸上自然盈聚,隨機飄散……正所謂“素處以默,妙機其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