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休

李承休(1224年—1300年),高麗王朝後期大臣、文學家。字休休,號動安居士,京山府嘉利縣(今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人。官至密直副使、監察大夫、詞林學士承旨,著有《動安居士集》、《帝王韻紀》等作品。

人物生平

李承休九歲開始讀書,後來師從圓靜國師鏡智(高麗熙宗之子),並由名儒申諝傳授《左傳》與《周易》。十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他被從祖母元氏在撫養,在江都(江華島)過了一段放蕩的生活,後知遇於宰相崔滋,於高麗高宗壬子年(1252年)在崔滋主持的科舉考試中及第,其後為探望母親而赴東界三陟(真珠府)。 翌年蒙古元帥也窟大王入侵高麗,第五次高麗蒙古戰爭爆發,李承休曾參與守護蓼田山城。 由於連年戰亂,他無法返回江都,加上遭到強盜搶劫,只好留在三陟,躬耕於頭陀山龜洞龍溪,奉養母親十年之久。到高麗元宗中統四年(1263年)正月遭遇瘟疫,李承休母子及家中的很多奴婢都染上疾病,李承休親侍湯藥,二月有所好轉。 同年冬,兵部侍郎李深以安集使出鎮東界,與李承休會晤,勸他去江都做官,並贈送馬匹。李承休於次年正月到江都後,他的貳座主皇甫琦讓他做同文院修制,李承休嫌棄這是閒職,便給李藏用、柳璥、崔允愷、韓就、俞千遇等宰相上乾謁詩。 其後李藏用等宰相向元宗推薦李承休,李承休便出任慶興都護府(今韓國江原道江陵市)判官兼書記,後還朝任都兵馬錄事。

至元七年(1270年)五月,自蒙古歸來的元宗宣布還都開京,引發三別抄之亂。李承休當時在江華島,一度被三別抄裹挾,不久後趁亂逃脫,謁見元宗,獻上平定三別抄之策,但未被採納。當時蒙元的征索、修復開京的費用及征日本所需軍費等諸多征斂被轉嫁到百姓頭上,整個高麗民不聊生,李承休上書極言其弊,後因事被罷官。李承休正要返鄉隱居時,順安公王悰被派到元朝,祝賀元廷冊封皇后與皇太子,宰樞兩府推薦李承休為使團的書狀官,李承休辭以年老,元宗說:“庚午年(1270年)就把你名字寫在硯匣上了,現在還在桌案上,你得努力啊!”仍然贈送他白金三斤派去元朝。李承休在元朝期間親撰表文,獲得侯友賢等元朝官員的交口稱讚,同行的高麗宰相宋松禮也對李承休說:“文章感中華國者,子之謂矣!” 這是至元十年(1273年)的事。一年後元宗薨,世子王諶還在元朝做人質,李承休作為書狀官再次出使元朝告哀,並給世子傳達了遺命。當時世子作為元朝駙馬,已是辮髮胡服,李承休擔心世子回國後在元朝壓力下命高麗剃髮易服,便請世子向元世祖忽必烈上言本國衣冠典禮始末,於是元世祖同意世子不改高麗祖宗之法。

世子即位,是為高麗忠烈王,李承休歷任閤門祗候、監察御史、右正言,忠烈王曾詢問時政得失,李承休乃條陳十五事,累遷至右司諫。後出任楊廣、忠清兩道的按廉使,懲辦了七名貪官污吏,導致官場上對他的怨恨,於是被貶為東州副使。不久後又被拜為殿中侍御史。當時高麗因從元征日而國步艱難,忠烈王卻沉溺於狩獵與宴遊,李承休條陳十事,又上疏極論利害,觸怒忠烈王,他對勸諫官員都加以懲處,李承休則遭到罷官歸鄉的處分,這是至元十七年(1280年)的事。 李承休回到了三陟龜洞的舊日隱居之處,又建了“容安堂”,終日閱讀佛經,並撰寫了《帝王韻記》、《內典錄》等書。

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世子王謜受禪繼位,是為高麗忠宣王。忠宣王即位後就徵召李承休,拜為詞林侍讀、左諫議大夫,充史館修撰官、知制誥,尊稱他為“先生”,並虛心接納其諫言,接著又擢其為判秘書事、僉資政院事,李承休以舊制無年七十而拜顯官之例推辭,但忠宣王表示“先生非他人比”,李承休拖著老邁的身軀就職數十天,繼續上疏辭職,言辭非常懇切,忠宣王不得已批准,李承休遂以密直副使、監察大夫、詞林學士承旨致仕,時為大德二年(1298年)八月。兩年後的十月初二,李承休病卒,享年七十七歲。

個人作品

李承休的詩文被刊行為《動安居士集》,由雜著1部和行錄4卷構成,此外還有《帝王韻紀》、《內典錄》(已亡佚)等。在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賓王錄》和《帝王韻紀》,前者是朝鮮半島保存至今的第一部出使中國的記錄,被收入《燕行錄全集》之首;後者是記述中國和朝鮮半島歷史的長篇敘事詩,因詩中寫了檀君神話以及將渤海國列入東國歷史而備受矚目。

家族成員

兒子:李林宗(官至讞部散郎)、李曇煜(出家為僧)、李衍宗(官至監察大夫)

歷史評價

《高麗史》:性正直,無求於世,酷好浮屠法。

影視形象

《王在相愛》(2017年MBC月火劇),嚴孝燮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