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碧

李如碧

李如碧,女,重慶市萬州區人,1990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雕塑院副院長。代表作有《長征頌》、《奔騰的草原》、《築城》、《巴蜀文化牆》等。現居住在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長征頌》、《奔騰的草原》、《築城》、《巴蜀文化牆》

個人生活

李如碧 李如碧
李如碧 李如碧

三月的蓉城正是春光明媚的季節,萬物復甦在一派春意盎然之中,踏著剛剛萌芽的青草,聽著春風中鳥語花香的歌謠,看著春天裡一幅幅浪漫絢麗的畫卷,我帶著家人和著春天般輕柔愉悅的心情,來到了位於成都武侯區的國際濃園藝術村,造訪了著名女雕塑家李如碧的工作室。

李如碧 李如碧

李如碧是我認識的眾多藝術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雕塑家,因她是重慶市萬州區人,故我們之間多了幾分親近感和隨意性,這大概是一江三峽水孕育出了我們的一些共同點吧。她1990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現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雕塑院副院長,取得了全國城市雕塑資格,資格證號是01157。其代表作有《長征頌》、《奔騰的草原》、《築城》、《巴蜀文化牆》等。通過與她十幾年的交往,看到她如今的藝術成就,一種寫作的衝動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李如碧 李如碧

李如碧剛從大學之門走出來,就立即進入到社會大學之門,其所學的雕塑專業還未來得及實踐,她就趕上了我國雕塑藝術開始由審美走向文化、由語言形式的問題轉化為觀念性的問題這樣一個轉型時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雕塑界的當代意識被喚醒的年代,也是雕塑家獲得一種自覺的年代,各種具有當代性的雕塑展覽,雕塑創作以及理論研究與批評的實踐活動,使當代雕塑發生了質的變化。雕塑文化轉型的一個具有典型的標誌性事件是1992年的“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從此雕塑家們也就不再迷信權威,不再強調整體性的敘述,而是以一種多元化的方式,挑戰傳統的整體性的社會思維方式,去體現出一種清醒、冷靜的批判意識;雕塑家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也不再是宏大而空洞的,而是從人們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和挖掘問題。李如碧在近二十年的摸爬滾打中,成熟了她的智慧,歷煉了她的生活,從容了她的人生,成功了她的藝術。她從最初的起步到今天的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是在經歷了若干跌宕起伏但又不斷升華的心路歷程之後所取得的,她所從事的雕塑事業,於她最深切的體會便是民族傳統文化與當代思想意識相碰撞後對自己雕塑風格的巨大影響和推動。她如果沒有對民族傳統藝術的深刻認識與感悟,沒有對現當代思想意識的深刻把握與對接,就不會有她今天的成就和成熟,不會有《長征頌》、《奔騰的草原》、《築城》、《巴蜀文化牆》等精彩作品的問世,她今天的成績都是沿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現當代思想意識這個主線,通過自己辛勤勞動並不斷發展和創造所取得的。對於傳統,不外乎就是前人的勞動創造,我們今天的勞動創造將是明天的傳統。我們現在說學習傳統,就是學習前人的創造,也是為明天的創造積累傳統。李如碧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去實踐的。一個成功的藝術家怎樣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領悟文化遺產中傳統的精髓呢?又怎樣才能使這些精髓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型與體能,進而激發出生命中無限的創造力呢?這是一個漫長的升華過程,是從無知到認識、到領悟再進入頓悟的心路歷程。李如碧用了近20年的時間,刻骨銘心的去體驗了傳統與創造的關係。自古以來從事雕塑事業,女子習之甚少,可謂鳳毛麟角,李如碧不得不說是雕塑界的女中豪傑之一。雕塑的材料是堅硬的,雕塑的形質在女雕塑家的手中卻是那么的柔軟和充滿溫情。為了自己的事業,她甘心情願的拋棄享受自己的青春與美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雕塑事業之中。雕塑雖然是一項又苦又累的藝術職業,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該專業的人也不知有多少已悄悄的轉行了,唯獨她堅守著自己的寂寞與枯燥,自己每天面對而又不斷重複著一個又費力、又費時、又費財的工作,這是為什麼?因為這是她的生命,也是她自己最愛的事業,她沒有被物慾橫流的時代所掩埋,她有一種崇高的理想與品質在激勵著自己、堅定著自己。從她的作品中似乎看不到焦慮、絕望這一類在大多數藝術作品中貫有的情緒,而顯現得更多的則是我行我素般的率真和自信,這與她的性格、氣質有關,她特別浪漫溫情,喜歡自由樸實。她帶給別人的永遠是一張充滿魅力的笑臉,並不是說她永遠沒有焦慮,只是說她善於化解自己的焦慮,也就是說她內心的季節與外面的季節總是那么協調互補,外面可能正處於白雪皚皚、大雪紛飛冬季,而她心裡可能還是春花爛漫、草長鶯飛的春天,她真是一位特立獨行而有思想的女雕塑家。一個好的藝術家首先要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一個藝術面貌,而不應該是一種集體的狀態,當然各種藝術流派還是應該存在的。作為個人的成長,必須按照自己的思想脈絡走。李如碧就能稱得上是一個按照自己的思想脈絡行進的雕塑家了。

藝術當隨時代。如今雕塑家們企圖擺脫古典雕塑的束縛,追求新觀念和新價值,並採用新的表現形式,這種遠離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開始採用脫離自然、安排自然、表現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的創作方式,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李如碧的《紅色的黑桃》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總之,現代派藝術家重感性和主觀內在的精神表現,用感覺代替觀察,運用綜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不再表現客觀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發掘自我心靈的形,否定藝術的功利性,認為藝術只是有意味的形式。現代藝術是傳統藝術發展的必然,也是現代社會在藝術家精神上反映的產物。

人需要有點精神的,李如碧,她是一個平凡而美麗的女子,她平凡的生活與名字,卻讓她擔當起了承接雕塑藝術古與新的信使,從她的作品和與她的交談中,讓我知道了她的靈活與執著,她的精神與主張讓我為之感動,為之敬佩。她對泥巴、石頭、青銅、生鐵這些物質的名字充滿了特別的親切感。也正是因為這些樸素的物質,讓她把多少難以言表的愛、追求、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內心的仁慈與博愛,塑造、雕刻成許多偉大而永恆的藝術作品,張揚著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她用雕塑的造型語言,抒發出她自己的感情,更抒發了她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和對生活的體味,她的平凡、她的樸實、她的氣質,給人以淳厚、高雅與溫柔的印象是刻骨銘心的,她的作品反映出其女性特有的細膩,對美的發現以及對事物的動察力,也是讓人難以忘懷的。

她的作品無時無刻不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探索和嚮往,在人類的生命中,永遠離不開的永恆題材就是情感和生命。她的作品正是從這么一個基點出發,用她的情感、用她的視角、用她的技法、用她的造型,把心中的感覺爆發出並賦予在那具象或抽象的雕塑作品中,傳遞給人們更深刻和更多更好的美的信息,讓人們感受其生活中的真實美,讓人們享受雕塑藝術造型的審美感。她是在用自己的思維、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來澆鑄她的雕塑事業,並幻想著用畢生的精力將把雕塑藝術創造出更新更高的天地來。

生來一團肉、去時一縷煙,人能生存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倘若你想將自己的名字和思想智慧想名垂青史,那就難乎其難了。李如碧,一個讓人會永遠記住的名字,我對她的認識是:作為藝術家,她無疑是成功的;作為妻子,她無疑是賢惠的;作為母親,她無疑是偉大的;作為女兒,她無疑是孝順的;作為女人,她無疑是美麗的;作為姊妹,她無疑是博愛的;作為朋友,她無疑是坦誠的。我有理由相信,在二十一世紀的征程里,李如碧的名字及其藝術作品,必將大寫並載入藝術史冊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