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3-1947年 在重慶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8-1950年 在嶺南大學研究院學習,獲碩士學位。
1951-1952年 在嶺南大學化學系任講師。
1953-1983年 在中山大學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化學系副主任、主任(1960-1966年),曾 任校科研處處長(1978-1983 年)。
1956-1958年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進修(同時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進修半年)。
1983-1984年 在美國紐約理工學院任訪問學者。
李卓美-簡介
簡介
李卓美,廣東省番禺人,1926年10月8日出生於廣州。1947 年,李卓美於重慶大學畢業後,強烈的求知慾驅使她又考取了嶺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並於1950年畢業留校任教。從此,她踏上教書育人的征途。40多年來,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對科學的熱愛,她一直在教學科研的園地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獻。
思想
審視自己走過的路,李卓美意識到,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十分重要。因此,她非常注意學生的思想狀況,強調專業學習和思想修養並重。她經常告誡學生們要樹立堅定的信念,要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努力掌握本領,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她首先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她先後主講過6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無論教學對象如何,她都一絲不苟地備課上課,即使在擔任系主任和科研處處長繁重的行政職務期間,仍然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直接指導學生。早在60年代初期,通過學習積累資料,參與主編了我國第一本高分子化學教科書《高分子化學》,被全國高等院校廣泛採用,對推動中國高分子化學的研究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李卓美-治學
治學
作為一名學者,李卓美治學嚴謹,課題組撰寫的每一篇文章她都要仔細看過,認真推敲,必要時連文章後所附的參考文獻,她都要親自查證。學生們深有感觸地說:“做李老師的學生真是不容易”。是的,一個學生不下苦功夫而想在李卓美那裡輕易拿到畢業文憑是不可能的。她謙虛謹慎,提倡師生互教互學,在她身上看不到一點架子,和學生始終保持平等的關係。她認為,在科學發展的當代社會,老師不一定什麼都比學生強,青年人靈活、接受新事物快,又經常在實驗第一線,許多時候會提出更切實際的見解。她常對學生說:“我雖然是你們的老師,但不一定樣樣都懂,比如對計算機,我就不如你們熟,你們要敢於向老師挑戰”。因此,她經常與學生一道研討學術問題,共同攻克科研難關。她的學生也都喜歡與她探討學術問題和所關心的社會問題,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隨之提高,收穫較大。她對學生的生活也給予很多的關懷,讓他們儘量消除後顧之憂,把精力集中在學習與科研上來。
成績
1980年以來,她已培養了34名碩士研究生和10名博士研究生,再加上本科生,可謂桃李滿天下。他們中的許多人成了學者、教授、企業家,但他們仍然沒有忘記恩師的教誨,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努力工作著。為表彰她突出的教學成績,1989年,國家教委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分別授予她“全國高校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廣東省高校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李卓美-獎項
在科研方面,李卓美主要致力於含離子聚合物(ioncontaining polymer)的研究。60年代主持研究了7種水溶性高分子絮凝劑,套用於尾礦回收以及蔗糖和鈦白粉生產中,有明顯效果,1978年獲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70年代以來,從事無機聚合物絮凝劑的研究,用硫酸根對常用的鹼式氯化鋁進行改性,獲得改性聚羥基氯化鋁(PACS),在自來水廠用作淨水劑,其用量僅為鹼式氯化鋁的1/2,澄清速度快,混凝效果十分顯著,已在多家工廠正式投產。產品於1989年在第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展出獲銀質獎,同時又獲1989年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獲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卓美-成果
成果
80年代開始,為推動中國石油工業中高新技術的發展,李卓美開展了大量的套用基礎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包括三個方面。
(1)耐高溫抗高鹽的陰離子聚合物泥漿處理劑研究,研製成功一種能耐180℃、抗30%NaCl的泥漿降失水劑(SPU),現場試用成功,並已獲得專利。在研製過程中,對電解質影響水基分散體系穩定性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把高分子的物理化學與油田化學緊密結合起來,為推動我國油田化學這門新興學科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此成果受到石油系統專家的讚賞,被認為很有理論和套用價值。1987年獲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2)油品降凝劑,合成了三個系列聚酯型降凝劑,用量在0.1%~0.5%之間,可使油品的凝固點下降10~20℃;同時對降凝作用機理進行系統研究,發表多篇論文。從分子水平上闡述降凝作用與高分子降凝劑的結構和性能的關係,從而為合成新型降凝劑進行分子設計提供理論依據,1991年獲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
(3)聚陰離子纖維素(PAC)的研究,PAC是一種新型鑽井泥漿降水劑,其組成與羧甲基纖維素(CMC)基本相同,但由於在PAC中羧甲基沿分子鏈分布(簡稱系列分布)較在CMC中均勻,故PAC性能較好。對CMC中系列分布還未有比較完善的測定方法,難以通過分子設計有目的地加以控制,為此開展此項研究。首次提出兩個表征CMC(或PAC)系列分布的參數,提出參數的測定方法,影響參數數值的各種因素,從而獲得PAC的合成—結構—性能關係的規律性。獲得的PAC產品性能優於國外同類產品,已轉讓給工廠生產。1993年獲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
個人作品
李卓美拓寬了研究範疇,不僅限於帶陰離子的水溶性聚電解質,進一步涉及以下三個方面:①帶陽離子和帶陰、陽離子兩性的聚電解質,用作頁岩水化的抑制劑和染料廢水的絮凝劑。②僅含少量離子、非水溶性的離聚體,可溶於有機溶劑中,其溶液具有反常的黏溫關係,可用作油品黏度調節劑。又由於離聚體含少量離子基團,可用作尼龍體系的增容劑。③無皂水溶膠,它是以聚合物分散在水介質中而成的微乳體系(microemulsion system),不外加表面活性劑,而是通過聚合物中帶少量離子基團自乳化而使水溶膠穩定,加入固化劑可配製成無皂水性塗料。水性塗料以水為分散介質,可減少環境污染,降低成本,是當前發展的新方向。以上研究已獲得初步成果。至今,李卓美已發表論文120多篇。
李卓美-主要論著
1 謝志明,高翔,李卓美.丙烯酸酯共聚物無皂水溶膠穩定性的研究.物理化學學報,1994,10(5):438
2 曾兆華,馮克,李卓美.離聚體分子鏈的絡合作用對溶液性質的影響.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5,16(5):816
3 張力,謝志明,李卓美.丙烯酸酯共聚物無皂水性塗料室溫固化研究(Ⅰ)固化劑合成與性質.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6,12(3):18
(概述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