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年求學
李光耀,漢族客家人,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李光耀自幼接受英式教育,12歲(1935年)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國中部),18歲(1940年)考入原校的高中部,但在日軍占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李光耀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開始赴英國留學。
在留學英國初期,李光耀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並在學習時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在之後卻一直以“反共者”著稱。他曾在他的回憶錄中表示,“之所以討厭共產黨人,根源在於他們採用列寧主義(領袖集權)的方法,不在於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
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三個月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於1949年畢業,獲得“雙重第一榮譽學位”,1950年6月在倫敦獲得執業律師資格。
參與政治
1950年9月,李光耀與在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結婚,柯玉芝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律師,祖籍中國福建省同安縣。李光耀與妻子柯玉芝共育有三個子女:長子李顯龍,次子李顯揚,女兒李瑋玲。
1950年,在英國的李光耀加入了一個由旅居當地的東南亞人所組成的,以“爭取馬來亞獨立”為目標的團體“馬來亞論壇”。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
1952年,李光耀因為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在工會中建立了民眾基礎,從而為其將來的從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屆選舉,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方面的馬來西亞共產黨(“馬共”)負責人林清祥等合作,為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動黨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選舉中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與馬來亞聯合邦合併成立“馬來西亞”,從而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剷除在當地日漸壯大的“馬共”勢力。
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東姑拉曼)政府達成協定,“新馬”正式合併。合併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採取行動,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馬共”高層。“新馬”合併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很快就產生嚴重的分歧。
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藉此指責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與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企圖使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並在幕後煽動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而聯邦政府高層則對此十分反感,也因隨後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導致新加坡最終被驅逐出馬來西亞。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直至2011年5月。此外,根據2003年首次披露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董事會,李光耀其實卸任總理後就一直擔任著該公司的董事長職務,該公司負責管理新加坡的政府外匯儲備,卻一直是該國最神秘的公司。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退出內閣
2010年10月,李光耀夫人柯玉芝辭世,他為妻子寫下悼詞:“沒有她,我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她度過了充滿溫暖和意義的一生,我應該為她89年的生命感到慰藉。但10月這一天在這個永別的時刻,我的心卻無比悲痛。”2011年5月7日新加坡大選由李光耀創建並在新加坡長期執政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雖然繼續占據國會壓倒性優勢,但得票率跌至60%左右,創新加坡建國以來最低。
2011年5月14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和國務資政、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從內閣退休。李光耀和吳作棟的聲明說:“在具有分水嶺意義的選舉後,我們決定離開內閣,讓更年輕的內閣成員團隊聯繫並接觸年輕一代,塑造新加坡的未來。”
書籍發布
2013年8月6日,李光耀在總統府發布新書《李光耀觀天下》。這本400頁厚的英文書共分11個章節,主要收錄了李光耀對世界大國和國際趨勢的分析與見解,其中有6個章節分別涉及中國、美國、歐洲、東南亞、中東等。
因病逝世
2012年,據《聯合早報》網站報導,89歲的李光耀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現類似中風症狀,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留醫觀察,他也因此而第一次缺席多年來每年必出席的丹戎巴葛集選區新春聯歡晚會。
2014年02月02日,李光耀因發燒入院,使用抗生素治療。
2015年03月17日,李光耀病情因感染而惡化。
2015年03月23日,李光耀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1歲。
2015年03月29日,在新加坡國大文化中心舉行國葬。
主要成就
內政舉措
國家爭取獨立
1954年10月,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左派學生和工會領袖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次選舉。這次選舉中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的共產黨合作爭取獨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在自治政府的首次選舉中人民行動黨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能夠與馬來亞聯合邦合併成立“大馬來西亞”,以取得正式的獨立,同時也可以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剷除在當地日漸得勢的共產黨活動。
1961年李光耀為首的反共份子與黨內的親共份子決裂,李光耀堅持新加坡應與馬來亞合併。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政府達成協定,雙方正式合併。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獨立。
推動經濟發展
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內政,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40年之內經濟平均增長了7%。在其任內,李光耀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
李光耀採用了限制公民民主自由的政策。在執政早期他採取了一些強硬措施——比如關押共產黨。但也包括了一些敏感話題:包括經濟成功聯合,改變選舉區,控制媒體,打擊反對派包括外國媒體。現階段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
擁護人才強國
李光耀是人才強國的忠實擁護者。“我們決定什麼是正確的,不用考慮別人怎么想。”他在1987年的一次演講中這樣說道。
李光耀主張高薪養廉,李光耀的政府人員是全世界工資最高的,以此來吸引社會人才並預防腐敗。在新加坡,如其它犯罪一樣,腐敗一方面由嚴厲的懲罰來預防,從鞭刑到死刑。正如李光耀所說,“在愛與恐懼之間,我總是相信馬基雅弗利的話,如果沒有人害怕我,那么我就是沒有意義的存在”。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在新加坡你甚至都看不到警察,這意味著極大的成功。
設計選舉系統
新加坡有常規自由公正的選舉。事實上,選舉是被迫的。李光耀設計出一套選舉系統,這套系統可以使選舉變得公正並使PAP黨失去權力,選區的選擇是由政府控制的。
李光耀發明的這套系統的好處,據其反對派稱,在於它引進了足夠多的選舉競爭機制以使政府更加誠信,但是卻也承擔著失去權力的風險。因此它代表民眾監督一切,制定長期規劃,抵制來自各方的壓力。
外交貢獻
與台灣關係
李光耀最早與台灣方面的聯繫十分密切。在1970年代,新加坡與台灣就進行了軍事上的多項合作,他本人也多次訪問台灣,與蔣經國的私交很好。1992年李登輝上台後,兩人也曾交往甚密,但後來關係破裂(因為李光耀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獨裁的傾向,但李登輝認為這是政治領袖都有的一面)。2000年陳水扁上任後,李光耀曾兩次訪問台灣,但與陳水扁的關係一般。在李光耀的促成下,海峽兩岸曾經在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辜汪會談”,極具象徵意義。
與中國建交
與大陸關係
李光耀在70年代末開始與中國大陸交往,雙方都放棄了60年代時敵對的政策,會晤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多位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制定方面有重要影響。李光耀表示,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治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李光耀的講話在中國引發了很多網民的不滿。大量網民抱怨“把他們當華人,他們卻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
倡導文明
作為新加坡的總理,在這個頭銜之下,李光耀不僅發起了反對隨地吐痰、嚼口香糖、餵養鴿子的運動,還禁止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菸和說粗話髒話,並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以及罰款標準。他還強烈推廣了幾項他最為倡導的行為:微笑、禮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廁所主動沖水。正是由於他在指導公眾行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獲得了1994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
人物軼事
談及日美
李光耀把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最大原因歸結為“人口驟減”,並稱對不願接納移民的日本未來“感到極為悲觀”。李光耀指出,在低出生率方面新加坡也存在相似之處,但“與日本的決定性差異在於我們接納移民”。對於美國的未來,李光耀在書中表示,因為具有創新能力,美國的經濟威力不可能衰落。他認為,迄今為止,美國與中國在意識形態方面並沒有尖銳至互不兼容的矛盾衝突,“中國需要與美國保持友好關係,以確保其商品能進入美國市場,參與投資、獲取技術等,而美國也沒必要將中國變成自己的長期敵人”。
談及中國
中國在崛起的同時仍堅持把權力集中在中央。他指出,“中國的內部挑戰正處於關鍵時刻,突發的外部事件也會有很大影響”,但他表示相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經過深思熟慮可以沉著應對,“他有分量,我相信他會獲得黨的支持”。李光耀還提到在2007年底與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習近平會面時,習近平寬闊的胸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稱習為“曼德拉級別”的人物。
談及生死
年近九旬的李光耀在書中談及對生死的看法,稱“生比死好,但所有人終究都得面對死亡。我89歲了,沒必要迴避這個問題。與其陷入昏迷長期臥床,我寧願選擇快速離世。”
興趣廣泛
李光耀從小受英文教育,又努力學習華語和方言客家話,喜歡背誦中國人的四字成語。運動方面喜歡跑步、游泳。
李光耀對數學格外感興趣。早在上大學時期,李光耀就專修過數學,從政後數學幫了他的大忙,無論是在國家經濟的巨觀決策上,還是在具體計畫制定方面,他都要精心策劃,精心計算。
李光耀在語言方面,也顯示了出眾的才華。他既精通英語,也懂馬來語,還掌握了日語、泰米爾語。李光耀的英文水平是許多人望塵莫及的,他不僅能快速閱讀英文書籍,而且能用英文寫作,用英文發表演說,30歲以後又開始學習華語。他能使用多種語言進行交流,這對於實行種族協調倒是至關重要的。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李光耀還特別喜歡生物學,他很善於觀察各種生物的生活習慣。
李光耀對文藝也頗有興趣,他會唱歌、跳舞,會玩多種樂器。在一次文藝晚會上,為了活躍會場氣氛,他即席唱了一首客家山歌。令人特別驚訝的是,他竟能用英文把這首歌翻譯出來。
烏龍事件
2015年3月18日晚間,網上流傳一個冒充新加坡總理公署網站文告的截圖,稱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已經逝世。新加坡亞洲新聞台及聯合早報向總理公署查證,它未發布任何新信息,總理公署呼籲公眾查證訊息來源的連結。與此同時,總理公署已經就這起假文告事件報警。
親屬成員
李光耀祖籍為中國廣東,李光耀之父來自中國廣東,後漂洋過海到新加坡,成為新加坡自治政府總理。
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LeeBokBoon)早於1862年從廣東大埔移居到海峽殖民地的經歷,造就了其作為第四代華裔新加坡人的移民背景之一。作為母親蔡認娘(ChuaJimNeo)和父親李進坤(LeeChinKoon)的長子,李光耀生於新加坡甘榜爪哇路(KampongJavaRoad)92號的一座2層高的別墅內。而其祖父李雲龍(LeeHoonLeong)對他施以英語教育的舉措,使得他自幼受到了英國文化的強烈影響。
李光耀的兩個兒子都在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大兒子李顯龍為新加坡現任總理,小兒子李顯揚曾任最大國營企業新加坡電信(淡馬錫控股旗下)的總裁兼CEO(2007年4月1日卸任)。女兒李瑋玲在陳篤生醫院全國腦神經學院擔任副主管;李顯龍的妻子何晶在2002年出任政府財政部的資金管理公司淡馬錫控股的董事後。
個人作品
時間 | 作品名 | 英文名 |
---|---|---|
1998年 | 《李光耀回憶錄》 | The Singapore story : memories of Lee Kuan Yew |
2000年 | 《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1965-2000,新加坡歷史》 |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000 |
2011年 | 《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 | Lee Kuan Yew : 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 |
2011年 | 《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 | |
2013年 | 《李光耀觀天下》 |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
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李光耀為新加坡的獨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不僅是新加坡的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擔任新加坡總理的數十年間,他排擠政敵,對西方的批評置之不理,牢牢掌握政權,領導新加坡實現了政治獨立和經濟繁榮,把一個缺乏生機的城市國家變成了一個全球貿易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已經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富國。
2000年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學為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頒發了榮譽博士學位,稱其是近百年內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並形容他“以廉反貪”、“以法去亂”、“注重和平而避免衝突”、“協調種族而拘除仇視”、“帶領新加坡走向富強之路”等。
2005年5月17日,復旦大學授予82歲的李光耀名譽博士的學位,感謝他他對促進中新兩國關係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由於李光耀祖輩均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視作為客家族裔的傑出代表之一,被特別聘請為新加坡最大的客屬團體(組織)——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的永遠榮譽主席一職。
負面評價
李光耀在執政初期推行雙語教學,著重於死記硬背,是錯誤的方法,導致幾代人對華文失去興趣,斷送了華文教育在新加坡的發展。
1980年,基於“英語至上”和“政治利益”,李光耀政府將大中華地區以外唯一的中文大學南洋大學關閉,華文教育的生存從此斷送。
回顧歷史,新加坡原本可以成為東南亞華人的文化,經濟與政治中心,奈何李光耀政權只體會到西方資本世界能為新加坡帶來的好處,沒有意識到東南亞華商以及世界華商能為新加坡帶來的更大商機,華文教育的消逝不僅是新加坡華人的損失,亦是整個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