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兼職
中國經濟林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經濟林學會常務理事、河北省核桃產業創新技術聯盟理事長。
人物事跡
教授1981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從事山區開發與經濟林栽培技術推廣工作。三十多年來,李保國紮根太行山區,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論文和科研成果寫在太行山上,鐫刻在山區人民民眾的心中。他每年在山裡“務農”的時間超過200天,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培育出多個全國知名品牌,實現山區農民增收28.5億元,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李保國每年在艱苦的農村工作超過200天。他帶領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邢台縣槳水試區,他們把一個窮山溝變成了花果山,成為太行山區最綠的地方,榮獲聯合國全球環境500佳提名獎。在內丘縣富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運用到蘋果生產中,生產出的優質蘋果被評為A級綠色食品,創出了國內著名的“富崗”蘋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會上獲得銀獎,極品果賣到100元一個。大量的實踐,使學生看到了學農也會大有作為;在與基層民眾的接觸中,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可喜變化,鞏固了專業思想,堅定了“學農愛農”的決心和信心。
長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豐富的實踐經驗,使李保國最了解學科的前沿、農村的需要、果農的期盼。他及時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充實到教學內容中,把生產一線的信息作為自己調整教學內容的信號,更新教材,更新講授內容。他先後主講了《高級經濟林栽培專題》等9門課程,每年超額完成教學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經濟林栽培學總論》等9部教材的編寫,在全國性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教學研究成果先後獲省級二等獎一項、校級一等獎二項。他的進取精神激勵著學生。他教的畢業班,25%的學生考上碩士研究生,他帶的碩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國講:“我自己就是農民出身,農民的孩子上學不容易”。他自己出錢為貧困學生交學費。他主動和學習後進學生交朋友,使他們努力上進,完成學業。別人不願意上的課他去上,別人不願意管的班他去管,別人認為是“刺兒頭”的學生,在他的幫助下,不僅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而且和他結下了深厚友誼。一些畢業十幾年的學生,有了困難他仍然一如既往給予幫助。
技術扶貧拔窮根
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的李家韓崗,曾是一片亂石堆積、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1999年,村民高勝福為了回響縣裡“四荒”治理開發的熱潮,與人合夥承包了這裡的3500畝荒山。“當時滿腦子的熱情,卻沒想到會難到這種地步!”承包後準備大幹一場的高勝福此時卻發了愁。李家韓崗又名狐子溝,一無土二無水,“別說種樹,種草都難。”
走投無路的高勝福幾經聯繫,找到了當時正在太行山開荒的李保國。不久,李保國搬進了狐子溝,與村民們一道打響了開荒戰。此前,村民們在這裡嘗試了運水、調土等多種辦法,但結果卻一次次令人失望。經過深入採樣、組織專家實測土壤截面,李保國提出了“挖溝修庫”的新辦法,並決定在這裡種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李保國帶領村民們挖好了種植溝,又在山溝取土修建了可容納20萬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庫,並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個攔水大壩,用以截留雨水,為核桃樹的生長提供保障。
狐子溝的改變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在李保國的指導之下,這裡實現了1年栽樹、2年結果、5年豐產,盛果期的核桃畝產達到了230公斤以上,每畝效益超過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嶺成了“綠嶺”,“綠嶺”牌薄皮核桃遠近聞名。
人物貢獻
主要從事山區開發治理和經濟林栽培技術研究,先後培育了“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五百佳”提名獎典型——邢台縣前南峪村、全國科教興村先進典型——內丘縣崗底村和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等先進典型,打造了“漿水”牌板栗、“富崗”牌蘋果和“綠嶺”牌核桃等全國知名品牌產品,主持了“太行山石質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術”、“太行山高效益綠化配套技術研究”、“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紅富士蘋果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太行山核桃優良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技術開發”等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9項,其中2014年榮獲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出版《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綠色優質薄皮核桃生產》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所獲榮譽
他曾榮獲“全國振華扶貧獎”,“全國科技興村先進個人”;先後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區開發先進個人”,兩次被評為“河北省中青年骨幹教師”;還榮獲河北省“特等勞模”,保定市“勞動模範”,“保定市教育系統紅旗手”,“保定市生產建設紅旗手”,和“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先進個人”等榮譽和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