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亞石桂林之風攝影展
在遙遠的非洲,野生動物和風光攝影家Alex Bernasconi用他的尼康100拍攝了非洲大草原的奇觀,他的攝影作品讓每一個看過的人都發出一聲驚嘆。而近在中國·桂林,也有一位攝影家,他拍攝的桂林風光系列照片同樣讓世人驚嘆。他就是李亞石,一位踏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用一生時間來追求攝影的真諦的攝影家。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攝影生涯中,他的作品多次獲得攝影獎,其中《年年三好生》在1995年獲得全國樂凱反轉片攝影大賽一等獎,《灕江-興坪風光》還被製作成巨幅照片懸掛在自治區大會堂。他有200餘幅作品被大型畫冊和《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等雜誌錄用,還有數十幅的桂林山水風光作品被當地旅遊畫冊
和旅遊宣傳資料採用。有人說,他成就了攝影,而攝影成就了桂林。
人物生平
不幸的是,這位把一生奉獻在桂林鄉村山寨的攝影家於2004年4月12日下午因病逝世。雖然,李亞石先生走了,但是他的作品留下了中國最美的魂!下面是李亞石先生拍攝桂林風光組圖,讓我們欣賞這些震撼的圖片,緬懷這位對攝影作出極大貢獻的攝影家——李亞石。
“我只能用攝影扶貧……”——記李亞石的金坑情結
1月10日,《李亞石攝影展》在市文化宮開展, 其中關於龍勝的金坑、龍脊題材的作品吸引了許多觀眾。10年前金坑還是一個貧困、沒有電、不通路的與世隔絕的山寨,是電視紀錄片《龍脊》讓它成為了焦點,加快了它的發展。現在龍勝金坑的任何一家農戶,提起《龍脊》的策劃者李亞石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李亞石同志是桂林攝影家。他1968年入伍,1969年開始在部隊從事專職攝影工作。1983年李亞石轉業到桂林市委宣傳部新聞科工作,後調入桂林電視台任專題部主任。李亞石同志鍾情於桂林山水,三十多年來,他踏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足跡遍布周圍的鄉村山寨。
1994年5月,由他帶領的電視攝製組首次進入龍勝龍脊拍攝反映希望工程的電視紀錄片《龍脊》。當時金坑屬極度貧困的山寨,不通公路、不通電,大部分村民還過著貧困的生活。攝製組經過數月的艱苦拍攝完成了該片。專題片《龍脊》的播出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自願主動的扶貧捐款與日俱增。李亞石在拍攝專題片期間,還拍攝了一組全面反映金坑梯田風光和民俗風情的攝影作品《大山的日子》,經桂林電視台的滾動播出也引起良好的反響;接著專業雜誌《中國攝影》利用4個頁面刊登了他的《金坑,我心中的詩畫》,再次激起了國內外影友對金坑的關注和創作熱情。
1999年龍勝金坑梯田成為全國知名的攝影基地和旅遊熱點,李亞石自然成了“金坑拍攝第一人”,一到拍攝的黃金節氣,他的手機就要被打爆,影壇中的幾乎所有到金坑的攝影人都請他作嚮導。一次他帶10多個廣東的朋友到金坑創作;同行看到當地村民的貧困生活境況,所有的人都慷慨解囊。那次一共資助了30多個貧困學生上學。有的接受資歷助的學生現在已中專畢業了。
“我是一個記者,扶貧幫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只能用攝影扶貧……,金坑的發展是我平生最欣慰的事。”李亞石說。
在四十餘年的攝影生涯中,李亞石的作品入選過全軍、全國精品展、香港國際攝影沙龍展、新加坡國際沙龍展,哈蘇專業相機國際幻燈片展。作品《年年三好生》在1995年獲得全國樂凱反轉片攝影大賽一等獎,他的《灕江-興坪風光》 作品還被製作成巨幅照片懸掛在自治區人民大會堂。李亞石同志親自編導拍攝和組織拍攝過300多個電視專題片和電視記錄片,獲得區省級以上獎勵的70多個。代表作品有電視風情片《苗族斗馬節》,1988年獲得全國"駿馬杯"一等獎,電視風情片《龍舟歡歌》1987年獲得全國金牛獎,電視記錄片《龍脊》1995年獲得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 一等獎。桂林電視台文藝部請他主機拍攝的電視散文片《灕江*父親》2002年獲得全國"金鷹獎"電視藝術片類一等獎。
李亞石讓攝影告訴世界
我對李亞石先生的了解 ,緣於廣西龍勝金坑。金坑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我一點一點慢慢知道李亞石先生生平的時候,金坑沒有陽光,天下微雨,梯田和溪流均閃著亮光。山風迎面吹來,令人心中感慨。
這是一個沒有夕陽的傍晚,我隨採訪小組住進金坑梯田沁園樓,放下行李我就發現了李亞石。更準確地說,是發現了李亞石先生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貼在進門就能看到的屏風上,名為《心中的詩畫·李亞石金坑攝影紀念集》。這都是一些美麗的畫,柔和,凝練,有著恰到好處的名字。作者的思想在畫裡一一展現,讓我從中得到快樂,得到淨化,得到人生真諦。《水盈田疇》的龍脊梯田,春天的雨水使她透明如
鏡,嫵媚妖嬈。面對她,我能感到山風送來的田野的清芬。《雲遊山寨》的白雲薄似輕紗、輕寧恬淡。白雲自遠方梯田的山巔慢慢飄來,溫柔如少女剛從夢中醒來。《金稻飄香》的稻香竟然襲人。畫面上陽光流溢、稻香流溢、豐收流溢。豐收的風暴,席捲金坑梯田的每個角落,讓人感到金坑龍脊梯田沉甸甸的喜悅與沉甸甸的重量。《山寨瑞雪》無聲的雪地上,龍脊梯田是白的,金坑山寨是白的,瑤民居住的木樓也是白的。誰也不打擾誰,梯田和寨子都在安眠,嬰兒般的安眠。《冬日梯田》是故鄉,也是家園的永恆主題。它所體現的陽剛與陰柔相得益彰,自然、和諧,令人神往。我在心裡驚叫,李亞石是誰?金坑梯田壯觀而又生動的曲線何以在他的攝影中燦爛無比?疑惑的目光投向我們此行的組織者王教授。 王教授說,李亞石是桂林著名的攝影家和電視攝影師。他早期的攝影主題是軍旅文化 ,後來從事地方攝影工作,長達30多年的攝影生涯,使他有200多幅作品被大型畫冊和《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等雜誌刊登。許多作品入選過全軍影展、全國影展、香港國際攝影沙龍展、新加坡國際沙龍展、哈蘇專業相機國際幻燈片展等。1994年進入金坑拍攝反映希望工程的電視紀錄片《龍脊》,從此與金坑梯田有了解不開的情結。他用鏡頭詮釋金坑梯田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內涵;他在金坑拍出的系列作品和他在金坑實施的攝影扶貧達到了同樣的高度。
1994年,帶著拍攝反映希望工程電視紀錄片《龍脊》使命而走進金坑梯田的李亞石先生,深為金坑梯田罕世絕倫的美麗所震撼。同時也為金坑紅瑤人的生活艱辛所震撼。他發現這裡簡直就是攝影家的夢想,攝影的天堂。
他在金坑梯田一呆就是一陣,一拍就是10幾個膠捲。清晨,他等待日出,去守候《梯田晨曲》;正午,他遊刃有餘地拍出《田園清夏》;黃昏,他等待牧歸的漢子或童子,用情拍下《 夢幻田園》。自此,李亞石先生與金坑梯田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一個金坑人一年的收入都不到1000元;金坑人去一次鄉里,翻山越嶺來去要走十五六個小時。通常是下半夜兩三點起身出發,中午趕到鄉里,辦事後匆匆往回趕,到家還是半夜三更了。寨子裡若是有人不幸得了重病急病,幾條漢子輪番抬著往鄉醫院狂奔,往往還是延誤了最佳搶救時機。
李亞石先生知道,金坑梯田如果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金坑人就可以通過旅遊這個黃金產業而達到路通、水通、電通,乃至經濟收入直接提高的實惠了。由是,他產生了攝影扶貧的構想,他要讓攝影告訴世界,金坑是個美麗的、風情萬種的地方。為了拍攝好金坑龍脊梯田的美麗風光,把金坑梯田的美好傳播出去,李亞石先生一年數次往返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 ,往返同一景點,直到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為止。從1994年至2004年,整整10年,拍攝金坑梯田一直是李亞石先生不斷重複的主題。他藉助和諧的構圖、色彩的華美、渾然天成的畫面,帶給觀者一種音樂般的旋律之美。春天水盈田疇,夏日田野清芬,秋來金稻飄香,冬至瑞雪覆蓋,簡直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一種奇妙的攝影再創造。一個季節一種色彩,一種韻味。
李亞石先生在金坑龍脊拍攝的梯田風光、民俗作品經電視播出與在《中國攝影》刊發後,金坑梯田聲名大噪,各路攝影師與文人墨客相繼而來。金坑也就作為攝影家的搖籃和旅行者的天堂開始改變金坑。這種改變非常美妙,無數海內外遊客憑藉一幀金坑梯田的美麗攝影 ,不遠萬里,尋蹤而來。這就為改善金坑環境、改善當地紅瑤人的生活開闢了廣闊前景。更為開發當地瑤家旅遊、幫助瑤民脫貧致富帶來了福緣。因為,攝影給人的美感是直覺的,金坑梯田所展示的陽剛之氣實在令人神往。
隨著採訪的步步深入,我發現李亞石先生的攝影作品在金坑無處不在。不少金坑人家的木樓內外都張貼著李亞石先生的攝影作品。我滿懷崇敬從一個盛裝紅瑤女的手上買下一本《心中的詩畫·李亞石金坑攝影紀念集》。封面是金坑秋天金色的稻子,封底是李亞石先生頭戴鳳尾草冠遮陽的照片。
盛裝的紅瑤女見我低頭認真翻看《心中的詩畫·李亞石金坑攝影紀念集》,就向我介紹,李亞石是最早來到他們金坑的攝影家之一,會拍電視和照片。我問她為什麼家家都喜歡張貼李亞石先生的攝影作品,她說為了懷念也為了宣傳他們金坑,這樣我就明白了李亞石先生在金坑為何普遍得到推崇的原因。
在一家名為“三棵樹”的當地人開的木樓旅館裡,李亞石先生金坑攝影作品展以大美的姿態,靜靜地向來者講述金坑梯田的故事,講述李亞石先生的故事。李亞石先生每年要來幾次金坑,每次來都住在“三棵樹”這裡。那時的“三棵樹”還不叫“三棵樹”,還只是一個普通紅瑤人的家。李亞石的來,給美麗而又貧脊的金坑帶來了希望。一幅照片一個故事,這在金坑人的心中,誰都有桿秤稱著。
金坑龍脊梯田攝影,誘惑李亞石先生十年,至死也未放棄。
李亞石先生在患病後到去逝前的這段時間,依然牽掛金坑,情系龍脊。因為自幼少孤的他深知經濟貧困的難處與世態炎涼的蒼涼。他在金坑梯田拍完他人生所能拍的最後一張照片後,對金坑梯田的熱愛使他決定去世後長眠這裡,他要看太陽一圈一圈地照著金坑,照著金坑龍脊一樣美麗的梯田。
2004年12月,李亞石先生病逝後的遺骨,在親朋好友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護送下運抵金坑,從此長眠在金坑梯田的二號觀景台附近,繼續關注他生前攝影扶貧的金坑,關注他生前為之魂牽夢縈的紅瑤人。他的墓碑,是由灰色大理石鑿成的、形似剛剛拉出的一截膠捲造型。石雕的膠捲仿佛正等著主人李亞石先生把它裝進相機,又仿佛剛剛從暗房沖洗完畢,正等著主人李亞石先生一張張地拉出來看片——一塊獨具匠心、令人思緒萬千的碑。碑文寥寥200餘字,概括了李亞石先生一生追求的精髓,令人景仰。
李亞石先生的骨灰運抵金坑梯田下葬的場面頗為感人,到我來金坑採訪的時候,金坑最普通的一個紅瑤婦女,還向我講述了對她來說無法磨滅的印象。前來弔唁的人既有李亞石先生生前的親朋好友,也有金坑的父老鄉親。
聽說李亞石先生的墓就葬在金坑二號觀景台付近,我撇開一切採訪直奔李亞石先生的墓地。李亞石先生的墓地背靠金坑龍脊梯田,前面還是金坑龍脊梯田。天晴時看得很遠,可見悠悠石板路穿過縱橫的梯田,進入雲端。收穫時節,還可看著盛裝的紅瑤女子,走進一層一層的梯田裡,走在一起一伏的稻浪上。在李亞石先生的墓前,我懷著對李亞石先生的尊敬與無法交流的遺憾靜默、遠眺、徘徊和緬懷。獻上一束從金坑龍脊梯田上采來的綠油油的鳳尾草和黃澄澄的油菜花,我想他會喜歡。
......
我記得我們離開金坑的那天陽光格外好,我想那一定是李亞石先生在另外一個世界的微笑。因為今天的金坑不僅路通,電通,水通,而且旅遊也通了,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人前來觀光旅遊。他們背著不同的旅行包,帶著不同的攝影、攝像器材,操著不同的口語,住進結構大約一樣的木樓。然後,邊看邊拍邊享受。我很隨意地數了數,光是我們居住採訪的田頭寨那幾十戶人家,就有20多戶辦起了瑤家旅館。還有大寨、小寨、壯界的……據說,一戶瑤家旅館的年收入有好幾萬元呢。瑤家旅遊的興起,不僅帶動了瑤家飲食業的發展 ,而且還帶動了瑤家傳統手工藝品的貿易交流。這是李亞石先生攝影扶貧的心愿。
廣西龍勝金坑龍脊梯田,隨著李亞石先生以及無數攝影家與當地政府的傳播,已經進入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