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李三孤堆墓群又名離散孤堆,為楚幽王墓,位於安徽淮南市謝家集區雙廟村,楊孫路路東,距長豐縣城、壽縣古城、淮南市區均約25公里左右,距合肥90公里。李三孤堆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可以確認的楚國國王墓。出土文物近4000餘件,時代明確、文化面貌清晰,成為楚國晚期器物斷代的標準器,受到國內外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的高度關注。
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有人說是被大水沖開,也有的說是被當地的保甲帶人挖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
文物遺存
據《長豐縣誌》記載:“朱家集離散孤堆,俗稱李三孤堆,位於朱家集南約3華里。據考證此為楚幽王熊悍之墓。
墓的形制是土坑木槨墓。木槨周圍約10多丈長,10多丈寬,10多丈深,均填有類似瓷土的“白膏泥”。這種‘泥’膠性重,出土時軟如泥,風吹後堅如石。墓底距地表的深度為10多丈。
民國12年此墓出土一批文物,多為車馬飾具及帶鉤銅鏡等。銅器被當時留在蚌埠的瑞典人加爾白克工程師攜走,並由其分售歐美各地。較大的 轎鼎及壺、簋數件,藏於瑞典首都的皇儲蒐集部。
民國22年,此墓又出土古物3000餘件,以青銅禮器居多。銅器中有轎鼎、釶鼎、球形小口鼎四型。另有(左為鬲,右為瓦,同鬲)、簋、簠、壺、缶、敦、俎、豆、盤、鑒、勺、量、箕、爐盤以及兵器生產工具等(銅器有銘者30餘件)。其中有楚王名者計有(左為酉,右為今,音掩,同酓)肯鼎2件,酓肯簠3件,酓感轎鼎、酓感盤各1件。“酓感”之名經學者考訂為楚幽王熊悍。“酓肯”之名,一般認為即考烈王熊元。這批文物,一部分為當時官僚豪紳勾結古董商人,私售於京、津、滬、寧等地;餘下的由前壽縣民眾教育館收藏60餘件,天津博物館收藏10件(今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前北平圖書館,前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齊魯大學收藏一部分。
據抗戰前出版的《安徽文化史料》記載,這批出土文物,曾有當時安徽文史館選取銅器4件,攜往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計有楚王酓肯鼎一、俎一、盤雲紋簠一、環梁方盤一,‘自在滬預展時,英國專家認為銅俎一件,前所未見,實系世界罕有古物。後,遂引起世人注意。以後每到一處,觀者無不爭先快睹,且交口讚嘆,推為銅器中最名貴之珍品雲。’
民國27年,該古墓被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洗劫一空,出土珍品數百件。有方木條100餘跟(圍於棺周成方形),板栗色,質堅如鋼(在墓內是軟的,見風后變硬),每根長3丈,寬、高各2尺。銅鐸30餘件,每個重二、三斤。紅、綠花石70餘塊(置方木條格中),每塊長8寸,寬3寸,厚1.5寸,色白如玉,石質細而堅。大銅碗、瓢30餘件。銅鼎3隻(於棺前),每隻中二、三百斤,鼎周、鼎腳鑄有浮雕的龍。大銅燈2台(位棺兩側),每台重100餘斤。銅寶劍1把(居棺前正中),長3赤,柄有雕龍,光彩耀目。綠翡翠1個,球狀,直徑約一尺,面雕花紋。朱紅棺材1口,長9尺,高、寬各3尺,重三、四百斤。壁、蓋飾有浮雕的龍,色澤鮮艷如新。棺內有頭髮一束,龍袍的形狀和花紋仍存。這批隨葬品,均被李品仙運往香港私邸堅道第5號(或第8號)。據鄧峙一(李品仙交際科長,盜墓現場指揮者)回憶,他私留銅鐸3件,每件售價合黃金3兩。”
據《壽縣誌》:“墓址在壽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朱家集(今屬長豐縣)附近,發掘前稱李山孤堆(離散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徑約百餘米,周約400米。嘉靖《壽州志》說:‘州東南五十里,俗稱相王冢’,不知是否指此。
民國12年(公元1923年),當地農民在附近農田耕作中偶然發現青銅鑄器有鼎、壺、簋、鎬與帶鉤、鏡、車馬飾具等,後為蚌埠外僑瑞典人加爾白克所得,現藏瑞典首都皇儲蒐集部。22年,壽縣大旱,當地鄉保士紳以度荒為名,從河南請來墓師3人,經勘察,斷定是古墓,即行開挖,平地以下‘坑內土層極硬,鍬、鎯當致折口’;24年,當地人有繼續進行發掘。這兩次發掘,雖沒有挖及槨室,但已取出不少器物,均被瓜分變賣。著名的‘曾姬無恤壺’(一對)就是在第二次挖掘中出土的。”
李三孤堆在民國期間先後三次遭遇大規模的盜掘,已經完全看不出原貌。現場只是一個不高的土堆,上面有無數個小墳包,初步推測不下於百個,垃圾成堆,上面種了一些樹木,附近是農田,不遠還有一個小水塘。從縣誌記載的深10多丈,寬10多丈來看,當時完全沒有人去關心墓的規格。
1983年6月,安徽省有關部門對墓址進行清理、鑽探。2007年正式鑽探,在墓坑西50米、100米處發現兩個陪葬坑、兩個車馬坑,保存狀況完好。
文物價值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收藏於安徽省博物館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2002年,該鼎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鑄客銅升鼎,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戰國時期青銅器,圓口,直壁,束腰,平底,蹄足。雙耳外侈。腹有四獸,攀援直上,作向內探視狀,通高51厘米 口徑48厘米。1933年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楚王墓出土,腹飾羽紋,足根作獸首狀。口沿有銘文9字:“鑄客為王后七府為之”。古代貴族用鼎以“升鼎”為中心,因此有人把它稱為“正鼎”。該文物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楚王盦悍鼎,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該鼎收藏於天津博物館。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該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該墓雖早年被盜,但墓址仍在,且相關遺存豐富,對研究楚王陵制度有著重要意義。
文物保護
2012年6月21日公布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