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曾任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福建師範大學校長、福建省科協副主席、福建省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土壤地理與土地資源。主持完成國家、省基金和重大、重點攻關項目10餘項,出版專著及教材17部(含合作,其中英文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英譯著1部,英、俄譯著60多篇。曾獲國家和省(部)科技進步獎、教學成果獎、優秀教材獎16項。自1991年以耒,先後招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5名,已授予學位20名。曾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福建省首屆科技優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2004年被國家科協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近百萬字的《土壤學與地理學交叉研究》著作是朱鶴健教授長期探索構建這兩個學科交叉新體系的研究成果。他套用GIS等現代高技術手段研究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最佳化模式,以土地可持續利用原理為指導,聯繫省情,提出很有區域特色的開發模式與戰略。所倡導的"UCCO土地利用鑲嵌模式"、 "土地多層次利用"、"可持續農業的'四重'策略"、"建設閩東南特色農業開發帶"等,融學科理論與實際套用於一體,對指導山地丘陵開發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他不僅對地方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而且他不斷追蹤學科前沿,與國際同行廣泛交流,接受培養美國博士生,成為本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
學術交流
先後多次到美國、德國、前蘇聯、俄羅斯、澳大利亞、紐西蘭、獅子山、墨西哥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講學或學術交流。近年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專著《可持續發展與土地利用》被國際同行專家認為是"國際上很有聲望的中國土壤學家的一部力作"(Pedosphere)。近期研究了農業系統耦合,以達到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的目的。基於對農業資源特性的分析,肯定了農業資源開發進行系統耦合的必要性。設計了農業系統耦合的結構要素,通過各結構要素在時序性、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上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將系統各結構要素有機地組合成為一個優勢互補的農業系統耦合,在區域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發揮重大效益。顯著的耦合效應在福建漳浦縣馬坪鎮得到實證。由此提出把農業系統耦合作為當前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