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鑒[明朝大臣]

朱鑒[明朝大臣]

朱鑒(1390年—1477年),字用明,號簡齋。明泉州鯉城江南人,後徙泉州城西忠孝坊。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生。曾祖父朱器高在元元統年間(1333~1335年)由興化路莆田縣攜眷移居泉州海清亭,擔任泉山書院山長。

人物生平

朱鑒家貧,23歲才補縣學生員,第二年入縣學。永樂十五年(1417年)中舉,永樂十六年(1418年)會試登乙榜,授湖北省蒲圻縣(今蒲圻市)教諭。

宣德三年(1428年),由左都御史顧佐舉薦,朱鑒入都察院觀政3個月,升監察御史,巡按湖廣(今湖南、湖北兩省)。當時蕭啟宇等人聚眾占據梅花峒,官兵多次圍剿未能平息。朱鑒親自出馬,好言勸諭,蕭啟宇等眾人才散去。鑒於梅花峒的經驗教訓,朱鑒申報朝廷,請求恢復過去按察副使會同僉事按管轄區域分巡制度,責成官員深入基層,問民疾苦,禁奸懲暴,移風易俗,糾察下屬官吏不法行為。宣德六年朱鑒任期滿,因顧佐奏請,留任湖廣。

正統五年(1440年),朱鑒奉命巡按廣東。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民眾黃金廣等聚眾起事。朱鑒一面招撫鬧事民眾,一面奏請朝廷設立守備都指揮,加強地方防衛力量,很快使欽州安定下來。他認真省察複查在押囚犯,平反數百起積年冤錯假案,招撫許多在逃案犯,促使社會治安逐漸穩定,得到廣東省民眾的擁護與愛戴。回到北京,他上書朝廷,建議全國按察司增加一名僉事,專門負責屯田事務。朝廷採納他的建議並頒布施行,成為定製。當時朝廷命成國公朱勇選調都指揮等官300餘員攻讀《孫吳兵略》、《歷代臣鑒》等書,在御史中物色能文能武的人選負責其事。右都御史陳智力薦朱鑒。於是,朱鑒倡議開辦武學,開設武科,定立制度,擬定名額,經考試合格者頒給印信。朝廷一如所請。

正統七年(1442年),朱鑒升任山西左參政。他體察民情,接連奏請減輕平陽府(今臨汾市)災區賦稅、撥付薪俸供應邊地夫役、體恤軍民等數十疏,多為朝廷接受。他積極招撫流民,清理軍伍,疏通糧道,確保邊戍軍需。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朱鑒被提升為山西布政使,不久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他主持山西軍政事務,致力鞏固邊關。召募1.8萬餘名壯勇之士,徵購8000餘匹戰馬,打造2萬餘件盔甲武器,修築城堡116座,增強邊境的防禦力量。並親自指揮幾次戰役,生擒北戎酋長莽哥真等。朱鑒上書朝廷說:瓦剌也先不斷在邊境燒殺劫掠,製造事端。他詭計多端,我們的對策也要相應周密。當務之急是認真選將,加緊練兵,停罷宦官監軍制度,將兵權交給總兵。同時加緊整編散兵,召募勇士,清除奸邪積弊,發放太倉陳谷,重懸賞格,勸募義師,徵召勤王之兵,指日刻期,並進夾攻,則明英宗可還,敵兵自退。他又說:宦官王振擅權亂政,江南民眾造反,都以誅殺王振為號召。希望陛下杜絕宦官干政,凡軍國重事多與大臣商議,委之辦理,洗雪前恥,以圖後功。疏章傳入宮廷,太后讀罷,感動而至淚下。

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騎兵數萬進犯山西雁門關,再犯河曲、義井堡等地,進逼太原。山西大震。朱鑒奉命移守雁門關,都督僉事王良鎮守太原。此時山西又鬧災荒。朱鑒一面整飭兵備,日夜守御,一面籌糧賑濟,安撫災民,勞瘁備至。不久,援兵漸集,瓦剌騎兵撤退。

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也先請和,送英宗還朝。代宗下令邊將率領精兵乘機出擊。朱鑒急忙上書阻止。他說:如果對方沒有背盟,而我方先出兵進攻,便失信於人,他要挑動邊釁便有藉口。代宗接受他的意見,停止軍事行動。十月,召還鎮守山西的右都御史羅通,命朱鑒兼領都御史事。

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在太監王誠、禮部侍郎鄒乾、大學士陳循鼓動支持下,廢英宗皇儲,立自己兒子為皇太子。朱鑒寫信給陳循,表示反對,並說,陛下於太上皇,應當避位以全大義。陳循讀後,大為震駭。這年,明代宗派遣大臣到各地考核官員。鄒乾分派山西省,對朱鑒百般刁難。朱鑒請求代宗調回鄒乾或派別人來,鄒乾反說朱鑒庇護部屬,干擾考核。兩下爭執。代宗支持鄒乾。十月,把朱鑒調離山西省回都察院協助工作。十二月,朱鑒辭官回家。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位。朱鑒專程趕到北京,上表祝賀。英宗大加撫慰。家居二十餘年,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朱鑒病逝,壽八十八歲。明憲宗欽賜祭葬。墓在泉州西南郊慶雲山(今凌霄中學校內)。

人物著作

朱鑒撰有《朱中丞奏議》2卷、《原學稿》4卷、《孝感錄》1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