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濟凡

朱濟凡,南京林學院黨委書記,中國林學會第二至四屆副理事長。發表有《論我國林業發展的新戰略》等論文,主編有《森林合理經營永續利用》。

朱濟凡(1912--1987)

浙江 諸暨人。中央大學森林系肄業。
朱濟凡,林業專家。曾名朱濟藩、朱抱堅、朱炳山、徐國藩等。1912年8月18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1933年,考取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1935年夏季,他放棄學業,到山東鄒平師範教書,參加陶行知生活教育社。1936年春,他再回中央大學森林繫上三年級,並作為農學院學生代表參加南京地下學聯活動。"七·七"事變後,他放棄求學而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1938年4月4日,朱濟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後在湖南衡山、陝北旬邑縣、廣西桂林、蘇中解放區、吉林省、遼寧省等地從事革命活動,歷任縣委組織委員,地下黨聯絡員,文教科科長、區長、游擊大隊長、縣長、省商業廳副廳長等職。曾任中共湖南省衡山縣臨時縣委組織委員、新四軍蘇中公署文教科科長、吉北松花江游擊大隊大隊長。建國後,歷任吉林省永吉縣縣長、省商業廳副廳長,中國科學院沈陽林業土壤研究所所長,南京林學院黨委書記,中國林學會第二至四屆副理事長。1954年,他受命組建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並擔任所長兼黨委書記。1981-1984年調任南京林學院黨委書記。
他曾擔任中國林學會第二至四屆副理事長、第五屆顧問,中國植物學會理事,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植物學會理事長、省科協副主席、瀋陽市科協主席,江蘇省生態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
朱濟凡深知要搞好一個有林業、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生物研究所,必須有大批科研人才。所以,他從建所開始,一貫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同科學家精誠團結、密切合作。他從多年工作實踐中認識到,綜合性生物所各學科可以協作,發揮綜合研究的優勢,各學科可以揚長避短、相互滲透、聯合攻關。50年代初,朱濟凡組織林土所的各學科力量,針對遼寧省彰武縣章古台地區風沙的危害,進行了固沙造林科研實驗,1956年他又領導了包蘭鐵路沙坡頭段防治沙害的科研工作,這一段沙丘起伏很大,長達16公里,一直被認為是一塊不可逾越的天生不毛之地。他知道,治沙在國內還是一門新的學科。這次治沙的實驗研究既要完成固沙的任務,又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治沙學科。在整個固沙實驗過程中,他克服種種困難,始終採取生物固沙和工程固沙相結合治沙措施,開展大面積造林,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效能,並收到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他領導的這個治沙項目1981年已列為國家重大科研成果。
朱濟凡對森林氣象工作也十分重視。50年代初,森林氣象學在中國還是空白。1954年,他組織成立了林土所森林氣象組。1955年召開學術會議,布置開展森林防火的科研工作,並主持編輯了《東北林區森林火災調查報告彙編》。1956年,他組織科研人員在大興安嶺林區開展了火險天氣預報,並很快擴展到全國幾個主要林區。他領導的這項科研活動,1958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成果獎。
朱濟凡還從多方面進行生態平衡的研究,寫出了60餘篇有價值的文章,考察報告和建議,向有關方面進行呼籲。其中許多建議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們的重視。在原始林的研究中,他始終強調針對森林植物地理群落進行多學科的全面綜合研究。1956年在小興安嶺帶嶺林區建立生物地理群落研究工作站。他親自對黑龍江流域的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與其他參加調查的專家合作寫出了《對於珍貴有用的小興安嶺紅松考察》、《小興安嶺紅松針闊葉混交林》、《小興安嶺闊葉紅松林》。對小興安嶺的紅松針闊混交林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進行了綜合研究。他對寒溫帶森林(大興安嶺)和亞熱帶(西雙版納、海南島)及暖溫帶竹林也曾進行過生態學方面的探索。
1981年後,朱濟凡在南京林學院工作期間,又進一步發展了森林生態經濟觀點,提出了"林業發展新戰略"。他依據中國國情和林業發展現狀,提出"全國森林覆被率提高到30%,20世紀應達至20%"奮鬥目標的建議。他為祖國的林業建設和生態平衡努力奮鬥,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朱濟凡於1987年12月4日病逝於瀋陽市。享年7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