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育作品:寫在新教育邊上

朱永新教育作品:寫在新教育邊上

《朱永新教育作品:寫在新教育邊上(卷12)》深刻呈現了作者高遠、豐富而獨到的教育理想。“新教育”是作者中年人生舞台上的大戲,是作為教育學家的人生寄託。在這部關於中國教育和新教育的隨筆中,作者用悲憫的意識、激揚的文字、一以貫之的理想、篇篇精彩的筆墨,探討中國教育的發展,關注中國教育的未來,書寫著生於斯、長於斯、憂患於斯的赤子情懷。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永新教育作品:寫在新教育邊上(卷12)》編輯推薦:1.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關於新教育的隨筆集;2.總結新教育實驗的成長經驗,體現朱永新的赤子情懷;3.展現朱永新的教育理想;4.多位專家學者的推薦和讚揚。

作者簡介

朱永新,1958年生,江蘇大豐人。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永新是中國新教育改革的發起人,被評為中國教育60年60人(2009)、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2008)、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2007)、中國十大教育英才(2006)等。他先後求學於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主修教育心理學。曾任蘇州大學教務處長、蘇州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常委。20多年來,在國內外發表有關教育的論文400餘篇,出版了30多部論著。
朱永新富有人文情懷和創新精神,為中國教育改革建言獻策。他創辦的教育線上網站,已經成為中國小教師的精神家園;他倡導的新教育實驗,正在改變著中國的教育。他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刻思索以及對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激情,感動著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其作品《我的教育理想》、《中國新教育》等,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學暢銷作品,印刷均超過20餘版次,在觀念和實踐層面,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媒體推薦

作為一名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論述、抒情、問答並舉,邏輯嚴密的理性語言、老百姓習慣於說和聽的大白話、思維跳躍富於激情的詩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讀時需正襟危坐,有的則不禁擊節而賞,有的還需反覆品味。可貴的是,這些並非他刻意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這本性,就是他對教育事業的愛……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許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有理論有實際,平易近人,用廣大教師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說出具有教育科學規律性的理論,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學。廣大教師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書擁有眾多的讀者。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育學家 顧明遠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實驗,推動了中國的教育行動的研究,推動了一種中國的教育風格的研究,它如一條鮎魚,必將攪動中國教育這一缸水!
——國家總督學顧問、中國教育學副會長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僅對中國的教育發展有著深刻的反思,他還是一位思想活躍、筆耕不輟的學者與實踐者。多年來,朱教授完成和參與完成了多部學術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礎。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袁振國
朱永新先生作為身處高位的官員對教育仍懷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質樸,實為難能可貴,不能不令人感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創始人 李吉林

圖書目錄

享受著教育的幸福(卷首詩) 1
我認識的朱永新先生(序) 1
狀態第一(自序) 3
第一章 歲月滴石 1
我的至愛 1
父母的禮物——我的小學生活片段 3
幻想與激情——我的國中生活片段 6
多夢的歲月——我的高中生活片段 8
過江的衝動——我的高考生活片段 11
在天堂讀書——我的大學生活片段 13
在學海遨遊——我的治學生活片段 17
工作即學問——我當教務處長片段 37
用心與給力——我的市長生活片段 43
春天的約會——我當政協委員片段 50
權為民所謀——我當人大代表片段 54
讀者與作者——我與編輯交往片段 61
父親,一路走好 71
父親,您好嗎 84
把童年和童心還給孩子 86
兒子,請帶著理想出門 88
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 89
大學是讀書的天堂 92
這一天的幸福 94
第二章 偶有所悟 99
一個成功的公式 99
成功小語 101
我們需要怎樣的成功觀 105
讓“三力”為成長助力 109
“知”、“情”、“意”不可偏廢 115
愛(LOVE)的學習法 117
生命的另外一半 118
從死亡開始活起 120
“心富翁”的啟示 124
快樂第一 126
活出自己 129
學校沒有教的“大能力” 130
今天最好 132
與高尚的靈魂為伍 133
比金牌更重要的 135
母親與世界 136
誰在為我們編織靈魂 138
2020年的中國會發生什麼 140
世界真是平的嗎 143
讓人們因為我而幸福 146
教育,聽聽孩子的聲音 150
夢想的售價 153
世界上沒有不能彈奏的曲子 155
半杯水的啟示 156
儲備教育的陽光 157
化腐朽為神奇 158
學會欣賞 159
為教育“叛逆者”叫好 160
第三章 杏壇小語 162
重塑新時代的民族精神 162
我們該有怎樣的教育戰略主題 165
窮人經濟學與木桶原理 166
再為山東教改叫聲好 168
警惕教育的反智傾向 170
多維評價與素質教育 172
我看本科教學評估 174
誰偷走了教師的幸福 177
教育家和教書匠 181
魯迅眼中的好老師 182
好教師都到哪裡去了 187
感恩教育之我見 189
我們孩子的痛 194
我們能為西部帶去什麼 199
我們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學生 202
災後,教育應該做什麼 204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206
校長與教育科研 208
比腎結石更可怕的是“腦結石” 214
讓每個學生揚起希望的風帆 217
玩具與教育 218
幸福感比成績更重要 220
語文教學改革隨想 223
於“關鍵期”下工夫 227
擇校“集體癲狂”當休矣 232
呼喚“教育特區” 235
第四章 名家印象 237
拜謁梁啓超墓 237
蔡元培的道德重建之探 239
弘一大師的世界 241
不該忘卻的張伯苓 242
梁漱溟的飛揚與落寞 245
陶行知的教育科研之路 247
毛澤東:揮灑教育個性 249
李嵐清的篆刻世界 251
李鐵映:做個“明白的共產黨人” 252
與雷潔瓊的三次見面 256
許嘉璐的教育情懷 261
匡亞明談傳統與現代化 266
潘菽教授二三事 267
教育“國寶”霍懋征 270
馮驥才:靈魂不能下跪 275
王蒙的吶喊 283
慈祥長者顧明遠 287
“詩人”教育家李吉林 290
學界女傑朱小蔓 296
在中國太廟拜訪南懷瑾先生 301
聽星雲大師說有無 306
聽傅佩榮講儒家教育 308
蘇霍姆林斯基與巴甫雷什學校 312
居里夫人的“育兒經” 314
克里希那穆提的啟示 317
想起團伊玖磨先生 323
第五章 亦師亦友 327
一個人與一座城市 327
學者官員汪長根 328
亦師亦友楊永明 331
教育的“光明使者” 335
對話紀連海 338
他是一座橋 340
在寂寞中修行 349
家書何止抵萬金 352
一個人、一個團隊和一個品牌 354
湖湘漢子“教育狂” 357
不辭羸病臥殘陽 362
書香園林的一道風景線 366
語文教師的詩與思 368
頑強的土根藝術家 369
“非標”的這一對兒 371
魯育宗的大學尋夢 374
孤獨求敗巾幗風 377
面友肖偉民 379
晚霞正璀璨 382
第六章 相伴飛翔 384
靈魂的飛翔 384
生命的顏色 386
教育需要返璞歸真 388
不老的童謠,永遠的蘇州 391
與日記為伴 392
十中的文化味道 394
用遺產點亮未來 396
左手智慧,右手幸福 398
需要拯救的不僅是男孩 401
女孩當自強 403
智者的人生教科書 405
教育,永不缺席的話題 407
跋:大夢無邊 416
後記 418

後記

不記得是誰曾經說過,一切都會死去,只有文字是永恆的。
大概從19歲開始,我一直堅持記錄自己的生活,有時詳細一些,有時簡略一些。開始斷斷續續,後來則堅持不懈。幾十年積累下來,越來越發現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可以隨時記錄自己成長的足跡,而且可以不斷與自己對話,發現—個真實的自我,催生一個更好的自己。
後來,我把這個做法延續到兒子身上。在我的建議下,他進入國小以後也堅持寫日記。結果他在中國小期間就先後寫下了《老虎拉車我敢坐》、《背起行囊走天下》、《我和老爸是哥們》、《夢之隊》等一系列作品。遺憾的是,寫日記最終沒有成為他的生活方式。進人大學以後,由於身體等各方面的原因,他沒有堅持這一習慣。
新教育實驗在全國推廣以後,我又把這個做法介紹給一線的老師們。我開設了一個“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要求老師們堅持寫教育敘事,認真記錄自己的生活。所以,新教育實驗倡導的“師生共寫隨筆”,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我個^經驗的體現。我堅持認為,閱讀與寫作,是教師成長,甚至是所有人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途徑。如果說閱讀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的話,寫作,其實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就這樣,平日零零星星的記錄和寫作,積累起來竟然也非常豐富。特別是有了部落格、微博這樣的新媒體,可以讓自己的思考和記錄隨時與大家分享。所以,這些年我陸陸續續出版了一些隨筆集。如果說,最早與袁振國先生合作撰寫出版的《心理世界窺探》、《增進你的心理健康》更多屬於心理學的學術隨筆的話,2003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享受教育》,應該是我的第一本教育隨筆。以此為基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享受與幸福》則系統地收錄了我關於教育的隨想。此後,200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隨筆集《走在教育路上》,記錄的是從2003—5004年的思考與生活;2006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隨筆集《寫在新教育的邊上》,記錄的是從2005—2006年的思考與生活;2008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回到教育的原點》記錄的是2007—2008年的教育思考與生活;201 1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的解放》記錄的是200%一2010年的思考與生活。
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這本書,收錄了我自己相對滿意的一部分隨筆,它既是我多年來思考教育問題的記錄,也是我行走教育的寫實。其中,有感悟成長的心得,有懷念親友的思緒,有針對時弊的批評,有暢想未來的藍圖。用《寫在新教育邊上》作為書名,是因為另外有一本直接記錄如火如荼的新教育歷史的隨筆《走在新教育路上》,而我一直認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新教育而存在的。
與《走在新教育路上》一樣,新教育義工童喜喜也是這本書的第一讀者。她協助我從已經出版的隨筆集和部落格中選編這本書,並且對內容和文字進行了核對和修訂。為了這兩本小書,她甚至推遲了自己另外一本童書的寫作計畫。她說,這不是為朱老師,是為新教育,誰讓自己是新教育的義工呢?聽到她的一席話,我只能夠懷著謝意、敬意、歉意交織在—起的感情,一笑了之。心領神會。
總而言之,這本小書,雖然是我的路,是我的思,也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新教育人的路與思。這些文字是我深深淺淺的腳印,現在集中展示,與各位讀者朋友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希望與大家同路、同思、同行l在這中國教育的荊棘遍生處,同心協力踩出新的路來。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寫一篇序,大概是因為他看到我對教育也很關注,又不時地發表點看法吧,或者因為他和我都是馬敘倫、周建人、葉聖陶、雷潔瓊等民進前輩的後來人——我們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成員。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於對他學術成就的敬佩,也出於對年輕學者的喜愛和對教育的興趣,便答應了,儘管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不過這樣也好,以一個時時關心業內情況的外行人眼光說說對這套作品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許能更冷靜些,更客觀些。
我曾經說過,中國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為教育問題太複雜,中國的教育問題尤甚。且不說中國以一個開發中國家不強的實力在辦著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單是中國處於轉型期,城鄉、東西部間嚴重的不平衡和幾個時代思想觀念的相互摩擦、激盪,就可以說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了。隨著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對教育發表評論的人當然也越來越多,多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時常議論。這樣就給有關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許多也許在別的國家並不突出的問題。我認為其中有兩個問題最為要緊:一個是教育的事牽一髮而動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論教育,更不能只論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顧及其他,要區別於人們日常的談論;另一個是教育學如何走出狹小的教育理論界圈子,讓更多的人理解、評論、實踐,也在更大範圍內檢驗自己的理論是否能為民眾所接受,以免專家和社會難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這套作品集,恰好在這兩個問題上都給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這套作品集中,作者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古往今來的廣闊視野來考察、思索中國的教育問題;他的論述幾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經歷的整個教育過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則,小到課程的改革、課外的活動,他都認真思考、系統調查、認真實驗,隨時提升到理論層面;與教育學密切關聯的心理學,在研究中國教育同時展開的對國外教育的認識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範圍。
朱永新教授並不是一位“純”學者,雖然教育理論研究永遠是他進行多頭工作時在腦子裡盤旋的核心。他集教師、官員和研究者三種角色於一身,隨著孩子的降生和成長,他又多了一個家長的身份。這就使他不可能只觀察研究教育體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須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層次的研究。他現在是中國民主促進會葉:央委員會副主席,作為同事,我見過他極度疲勞時的狀況,心裡曾經想過,這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考驗,還是他“命”當如此,不得不然?其實,這正是給他提供了他人很難得到的絕好的研究環境和條件:時時轉換角色,就需耍時時轉換思維的角度和方法,巨觀與微觀自然而然地結合,積以時日,於是造就了他獨特的研究方法和風格。
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驅動,而沒有基於對事物深刻認識所生髮出來的極大熱情,換言之,沒有最博大的摯愛,是難以創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對教育進行研究的特點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種角色和一種身份,自然占據了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心,是不可見的,但貫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現在他所有論著中的鮮明愛心,則是最好的證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