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春

朱有春,女,漢族,30歲,黑龍江省穆稜市河西鄉四興國小高級教師。2003年放棄在城裡工作的機會,和丈夫一起來到大山深處的偏僻教學點,一乾就是八年。

基本信息

事跡簡介

教學點有四個年級,只有夫妻倆任教,他們採用分班和集中的方法授課,保證不少一門課程,不少上一節課,還把家庭困難和留守孩子帶到家中照顧。積極爭取建設新校舍,改善教學條件,自己湊錢買了電腦,為學生開微機課。曾獲全國模範教師、黑龍江省鄉村教師獎等榮譽稱號。

情系山區教育,用愛與智慧譜寫育人之歌

——黑龍江省穆稜市教師朱有春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綿亘的大山里,有一所“夫妻學校”,這是黑龍江省穆稜市河西鄉的一個教學點。這裡叫做四興村,距城區有一百多里山路。朱有春是這裡唯一的一位女教師,而這個教學點的全部教師也只有朱有春和丈夫兩個人,被稱為“夫妻學校”。朱有春,今年30歲,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叫做“80後”。在同齡人都在追求有車、有房的都市化生活的時候,她卻紮根在這所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堅守了八個春秋,用堅毅和執著,用愛與智慧譜寫了一曲生動的育人之歌。
毅然選擇深山,在艱苦的環境中選擇“向前”。
2000年,朱有春從雞西師範學校畢業,並參加工作。一直勤學上進的她沒有就此停步,而是繼續學習提高,取得大專學歷。2003年,她聽說四興村教學點因缺少教師,教學工作受到很大影響,有的學生已經輟學了。這個訊息讓她非常著急,幾次和丈夫商量要到四興教學點任教,並向領導提出了申請。2003年,這個從山村里走出來的女教師,出於對山區教育的特殊情愫,更是因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她和丈夫毅然放棄了城裡任教的優越條件,一起來到一百多里以外的四興教學點任教。
儘管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這個教學點的條件和她預想的還要差得很多。沒有像樣的校舍,只有幾間低矮的坯瓦房,牆皮都快掉光了,窗框鬆動,四處透風,操場面積不大,坑窪不平。報到那天,已近初秋,天氣漸涼,晚上他們夫妻二人就蜷縮在一鋪土炕上,面對困難的環境,互相鼓勵著,終於睡著了。但半夜一陣響聲又把他們驚醒,點燈一看,竟然是一隻老鼠串上了土炕,撞翻了杯子,見到燈光驚跑了。朱有春被嚇哭了。
第二天,到校上課的只有3個學生。為了弄清原因,她找了一位學生家長做嚮導,到每個學生家中走訪。原來,前幾任教師在這裡呆不多長時間就調走了,而且家長覺得他們兩口子太年輕了,根本吃不了這裡的苦,過幾天還得走,學校早晚還得“黃”,乾脆就不送孩子去上學了。另外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學,把孩子送到城裡讀書,或者乾脆把家搬到城裡去,邊打工,邊陪讀,而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只能被迫輟學。面對這種情況,她越發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為了打消家長們的顧慮,為了山里孩子能正常學習,將來有好的前途。她暗下決心,留下來,辦好這個教學點,讓這裡的孩子都能上學。於是,她利用第一個雙休日,租了一輛車,把新婚的家電、家具拉到了學校。見到此情此景,家長們都高興的趕來幫著卸車,當然最高興的要數孩子們,雖然年紀小,也跑前跑後幫著拿這拿那,新家就安在了學校。此後,每個雙休日,她都要和丈夫修校舍、平操場、打掃衛生,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校舍變“漂亮”了、乾淨了,村里孩子也越來越多的來學校上課了。就這樣,她和丈夫工作在學校、吃住在學校。用朱有春的話說就是:“我們的家在學校,學校是我們的家”。後來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這所學校為“大山裡的夫妻學校”。
開全課程,潛心研學,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質量是生命線,更關係到孩子們以後的成長。教學點有學前班和一至三年級共四個年級,處在學校教育的啟蒙和初始階段,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基礎階段,至關重要。而且,只有朱有春和丈夫兩名教師,如何開全課程,又保質保量上好每一節課,成為夫妻倆要解決的一個大課題。經過夫妻倆研究,決定採用分班和集中教學的方法授課,語文、數學、外語分班授課,美術、音樂、體育等科目採用集中分段教學。於是,全校四個年級全部開了課,保證不少一個年級;每天循環教授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九門課程,保證不少一門課程;每人每天堅持上七節課,保證不少一節課。白天沒有時間備課、批改作業,就利用晚上時間,一直忙到深夜。按照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育是一項常做常新的工作。時代的發展、知識的更新,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我,用新的科學理念指導教學工作。朱有春明白這個道理。她想:自己本身在山村教學,訊息閉塞,要掌握教學動態,就要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尤其是在實施新課改過程中,她幾乎放棄了所有的雙休日,潛心研究課改理論,積極參加課改培訓,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把課改理論與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相結合。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以激勵為主的方法,營造快樂、高效的課堂。用“愛”與“智”喚醒孩子們的求知慾望,用“趣味”和“活動”點燃孩子們思維的火花,鼓勵孩子大膽猜想,“七嘴八舌”的表達見解,結合教師巧妙的點撥,營造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合作互動的新型課堂。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思考中成長。同時,她還非常重視實踐教育,夏天她帶領高年級的孩子們采蕨菜、撿飲料瓶,用掙來的錢買一些文具和教學用具,讓孩子在勞動實踐中受到教育和鍛鍊。也許正應了“窮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教學點的孩子們都格外懂事,學習努力、自立性強、互幫互助、團結友愛,而這些更離不開朱有春的言傳身教,是她用真切的行動在孩子們的心靈里留下了榜樣的印跡,潛移默化低促成了孩子們健康品格的形成。經過勤奮的學習和鑽研,朱有春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明顯提高,學生成績也提升很快,從這裡升入城裡學校,進入高段的學生成績都在班級前列。她撰寫的教學論文有十餘篇在省、市各級評選中獲獎。
為了能讓學生上微機課,她節省學校開支,辭去了燒爐工,每天早晨親自到班級燒爐子,並利用假日採摘野菜到集市上賣,又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500元,湊錢買了一台電腦,開了微機課,打破了持續幾十年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單一教學模式,讓大山深處的孩子們也享受了信息化教育,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打消了家長想把孩子轉到城裡讀書的念頭,那些輟學的學生又背起書包回到了學校,轉到城裡的學生又回到教學點就讀。學生漸漸的多了,由原來的3個變為現在的27個。
教學質量提高了,教學規模擴大了,而她卻累倒了。連續幾天發燒不退,但是上課鈴聲一響,她又固執的拔掉點滴,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課堂。2009年端午節第二天,她走進班級,驚訝地發現講桌前多了一把椅子,講台桌上有一塊布,下面蓋著什麼?揭開布一看,是一堆煮熟的雞蛋。她馬上明白了,就說:“老師剛吃過雞蛋,這是誰的雞蛋,快拿回去自己吃吧。”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俺們誰也不拿,老師您快趁熱吃吧!您就坐著給我們上課吧!”聽著孩子們樸實的話語,手捧著熱乎乎的雞蛋,一股暖流從手上流淌到心裡,她的眼睛濕潤了......
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她還一直關注著學生的親職教育。她深知,親職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甚至會左右孩子的成長。農村的學生家長由於文化程度的局限,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多少文化,孩子上學了,送到學校讓老師教就行了。對孩子的學習忙時沒時間關心,閒時也很少過問。為了改變家長的這種錯誤想法,她經常利用陰雨天、農閒季節開辦家長學習班,放學後再進行家訪,把一些教育孩子的成功經驗、方法和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對孩子“多一些關心,少一些管教”,不要一味的對孩子喊,“寫完作業了嗎?快寫,快寫,寫不完不許玩兒。”她勸導家長每天抽出幾分鐘看一看孩子今天學了什麼新知識?得了什麼獎?儘量蹲下身子與孩子說話......
時間長了,家長們漸漸地感覺到了親職教育的重要,漸漸地感覺到朱老師教的方法還真管用。有一次記者到教學點來採訪,有家長說:“她不僅是孩子的老師,也是我們的老師,更是我們的親人、恩人。”有時候會有家長問她:“你還這么年輕,農村條件差,習慣這種生活嗎?”每次她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我也是農村的孩子,在農村長大,沒有什麼不能習慣的!”這是朱有春心裡的一種情結,小時候家裡窮,父母沒讀過書,嘗到了沒有文化知識的難處,於是她努力學習,終於成為一名人民教師。而今她要用自己的所學,讓這裡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學會本領,去改變命運,創造美好的生活。為了這個理想,再大的困難她都能克服,再艱苦的環境她都能適應。幾年來,她和丈夫憑著對教育的衷愛,靠著勤勉和汗水,在這大山深處開闢了一塊教與學的樂土,為這裡的孩子創建了一個健康成長的樂園。
愛心施教,真情呵護,詮釋著為師育人的真諦。
教育的真諦是“愛”。幾年來,朱有春把四興教學點這個教學的“小點”建成了“大愛”殿堂,作為“大愛”使者,她把博大的師愛,甚至母愛毫無保留地全都獻給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孩子。
每到春種秋收的農忙季節,家長五、六點鐘就把孩子送到學校,天黑了才接走。每天中午朱有春都要給帶飯的孩子熱飯,照顧他們吃完後,她才急匆匆的吃上一口。不光是照顧學生的飲食,孩子們一天生活的種種,她都要細心的照顧到。有一個叫郭岩(化名)的學生,上學前班時只有5歲,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但是也很有個性,總是一個人玩,還經常會因為和別的小朋友搶玩的東西而打架,即使是他錯了,也決不會道歉。對老師也總是一副很不服氣的樣子,老師的話他根本不聽。朱有春想,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慢慢的她發現這個孩子很喜歡畫畫,於是就畫了一些畫送給他,從此他開始崇拜老師了,牴觸情緒少了。這讓她明白了一個道理,對這些年齡小的學生,只有讓他們喜歡老師,才會敬重老師,接受老師的教育與勸導。後來發生的事讓他們的距離更近了一步。有一天朱有春走進課堂,就聞到一股臭味,孩子們也用手捂著鼻子說:“真臭呀,是誰放屁了。”她發現只有郭岩低著頭一聲不吭,她走到郭岩身邊感覺臭味更大了。就把他帶到宿舍里,蹲下來輕輕的問:“是不是拉褲子了?現在只有咱們倆,老師會替你保密的”。他抬頭看了朱老師一眼很小聲的說:“是”。看著他緊張害怕的樣子,朱有春微笑著說:“沒關係,以後有什麼事要和老師說,咱們倆不是好朋友嗎?”雖然一股臭味撲鼻而來熏得她直想吐,但她還是毫不猶豫的給他清洗,用爐火把衣服烤乾,又給他穿上。這件事以後,郭岩把老師當成了好朋友,甚至當成了“媽媽”,有什麼事都和老師說,開始聽老師的話了。在朱有春的引導下,逐漸的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還時常把自己的玩具送給別人玩。看到這些,朱有春的微笑不僅掛在嘴角,更印在了心裡。
二年級的學生楊凱(化名),由於父母在外地,他寄住在親戚家裡,不愛說不愛笑,性格孤僻。深秋了,他還穿著一雙單鞋,而且大腳趾已經把鞋頂破露在外面。如果孩子的母親看了該多心疼呀!朱有春看在眼裡,心裡不是滋味,於是她找來一根繩量了一下他的腳,利用休息日給他買了一雙鞋。當他穿上新鞋時,臉上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高興的說了一句“謝謝老師”。這不僅僅是一句感謝,朱有春從孩子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種信任、一種依賴,一種久違的幸福感。從這個眼神里,她讀懂了孩子的心,也讀懂了自己的這份責任。一年級馬奇(化名)的父母前往青島打工,她又主動把馬奇接回家照顧,幫馬奇梳頭、洗澡、洗衣服,讓馬奇感受到了家的溫暖。2008年冬的一天,正在寫作業的馬奇突然闌尾炎發作,疼的哭個不停,她和丈夫輪流背著馬奇趟著大雪,走了十幾里山路才搭上車,將已經昏迷的馬奇送到了醫院。留下丈夫在醫院照顧馬奇,她又匆匆趕回學校,她心裡還裝著家裡那二十幾個孩子。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這個教學點,單親孩子、留守孩子和家庭困難的孩子有好幾個,對這些孩子,她經常接到家中,給他們買些文具、給他們洗衣服、給他們過生日,鼓勵他們好好學習。正如她所說,每當面對這些孩子,都會有一股熱流湧向心頭,有一股力量驅使自己去憐愛這些孩子。也許她自己還未意識到這股力量就是一個為師者發自內心的責任、一個為師者內心潛在的博大的愛。
朱有春有這樣一個信條,“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只有把博大、純潔、赤誠的愛獻給學生,才是一名人民教師職責的真諦。愛是偉大的,愛能感動一切,能為學生撐起生命的遠航之帆”。確實如此,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把美好的希望寄託給了老師,老師就有責任讓家長放心,讓學生快樂的學習。“以寬廣的胸襟熱愛每一個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用尊重理解善待每一個學生”,這也是她從教以來一直堅守和實踐的準則。
每逢節日,很多家長都會拿一些土特產到學校感謝她,每每她都會婉言謝絕。她常說,“教師一分鐘的愛心就可能換來學生一生的幸福,即使自己付出點又算得了什麼呢?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職責”。
舍小家,顧大家,把奉獻寫在大山深處。
2005年,在妊娠期的最後一個月她仍然堅持給學生上課。當時她的腿和腳腫得厲害,原來38號的鞋變成了穿41號。看著她那辛苦的樣子,丈夫心疼的說:“不行咱就跟上面領導說說,再調個老師過來,你就休息幾天吧。”“再挺幾天就快放假了,你就別跟領導提了,我還能堅持!”她微笑著說。再樸實不過的話語,卻道出了一份無私和崇高。
孩子好像知道媽媽、爸爸的難處,是暑假的7月22號生的,正好在開學前一天滿月。丈夫同她商量說:“開學了,孩子太小,你的奶水還不足,我們向上級申請休產假吧。”“我何嘗不想好好的照顧我的孩子啊,可我如果休產假了,我的兩個班的學生怎么辦?現在,各學校老師都那么緊張,恐怕很難調來老師,我能上課。”聽了朱有春的這番話,丈夫沉默了,他理解妻子,他知道在妻子的心裡,那些學生是多么重要。就這樣,她沒有休一天產假,一邊上課一邊照顧孩子。
有人羨慕教師工作的神聖,可她卻飽嘗了為人師為人母的艱辛。上課面對的是學生,下課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沒有一點休息時間。對待別人的孩子能付出千百倍的愛,可對待自己的孩子卻虧欠的太多太多。不知有多少次她上完課回到宿舍,看見孩子躺在尿濕的被子上哇哇大哭,兩條小腿露在外面凍得發紫;多少次怕孩子摔到地上,她就把孩子的腰用小繩系在炕上,每次孩子的腰都要勒出一道紅腫的印痕;多少次孩子含著奶瓶,奶水淌到脖子上而把脖子淹漬出了小疙瘩……哪一個母親面對這樣的情形會不心碎,不心疼,而這些她幾乎每天都要面對。
還有一件事令朱有春至今難忘,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孩子突然高燒,由於孩子太小,村裡的大夫扎不上針,只能到八面通就醫。可是大雪把山路封了,客車已經幾天不通車了。怎么辦啊?看著孩子燒得通紅的臉,她急得哭了起來。正在他們焦慮萬分的時候,鄉親們趕著牛車來到學校,要用牛車把他們送出大山。坐在吱嘎做響的牛車上,看著老鄉頭上冒著的騰騰熱氣,又看看丈夫用焦急的眼神望著孩子,她的心像翻倒了五味瓶,說不出是什麼滋味,只任淚水徑直地往下流。由於送得及時,孩子的病得到了及時就治。為了不耽誤給學生上課,朱有春把丈夫和孩子留在醫院,獨自一人回到了學校。當她雪人似的快到村口時,遠遠看見十幾個孩子捂著凍得通紅的臉,跺著小腳朝村口方向張望。孩子們撲到老師懷裡高興地喊著:“老師媽媽回來了,老師媽媽回來了。”那一瞬間,她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地流了下來。
孩子稍大些,她就和丈夫輪換著背著孩子給學生們上課,學生們對此早已見慣不怪了。2006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她和丈夫只顧籌備運動會,疏忽了對孩子的看管,孩子在玩耍時被木棍扎傷眼角,不僅在孩子臉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更給她這個做媽媽的留下對孩子的終身愧疚。
今年暑假,朱有春帶著兒子到城裡走親戚,孩子看著小區幼稚園里的小朋友在玩滑梯,就拽著她媽媽的手央求道:“我不想在溝里的學校上學了,我也要到這裡的幼稚園上學。”面對孩子的央求,一向能解答學生們千奇百怪的問題的她沉默了,她知道,她不能給兒子這個許諾。她雖然心疼自己的孩子,更關心全校的27個孩子。因為她深深地懂得“27>1”這個不等式的內涵和外延,那就是她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二十七個學生,而是二十七個家庭,二十七個未來,二十七個希望啊。為了邊遠山區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大山深處的呼喚,她只能舍小家顧大家。在她心裡,這些孩子就像雛鷹,他們將來會翱翔藍天,成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才。這是朱有春作為一名教師的追求,承載著她的理想、延續著她生命的意義。
真情感動,喚起社會關注;積極爭取,新建校舍落成。
朱有春的感人事跡經當地媒體報導後,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四興教學點關注,愛心捐助也紛至而來。2008年以來,每個開學之初,牡丹江“陽光愛心論壇組織”都會為學生買來學習用品、課外書籍、體育用品、校服等。還有一位牡丹江市里退休老教師多次到四興教學點慰問、資助貧困學生。社會的關注和支援讓大山深處的家長、孩子尤為感激,更讓朱老師欣慰、感動。這讓朱老師覺得大山裡的孩子並沒有被遺忘,大山裡的孩子一樣能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那一顆顆火熱的愛心,她作為大山裡的一名普通的教師更應該做得更好。
雖然四興教學點的學生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心和捐助,但在朱有春老師心裡始終有一件事像一塊大石頭壓著她。就是教學點土坯結構的校舍,年久老化,牆體傾斜並出現了裂縫,夏天房頂漏雨屋內潮濕,冬天四壁透風,學生凍得小臉通紅,小手冰涼。孩子們上課那么遭罪,她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不知多少個夜晚她為此而失眠。於是她又開始忙著籌措新建校舍的事情,深夜她還在寫申請報告、做預算、畫圖紙。經過不懈努力和爭取,2009年8月新校舍終於在穆稜市教育局、團市委的支持下於破土動工了。課餘時間她還要跑到工地上監工,一天不知要往返多少次,為建新校舍她不知操了多少心,出了多少力。新校舍建成了,她也更加消瘦了,但是望著漂亮的新校舍,她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仿佛看到了學生們坐在溫暖、明亮的教室里上課的情景。如今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操場上空高高飄揚,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在山谷中迴蕩。是她用雙手描繪了大山深處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朱有春長年堅持在邊遠山區教學的先進事跡得到了社會和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黑龍江日報》、《牡丹江日報》,黑龍江電視台的《新聞夜航》、《百姓的日子》、牡丹江電視台的《何旭訪談》、《社會方圓》等媒體欄目先後多次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報導。當地市委、政府、教育局的領導對她的事跡給予了肯定和讚揚,並多次到教學點視察慰問。朱有春也因業績突出獲得了各項榮譽,2006年獲“穆稜市優秀教師”稱號,2007年被評為“牡丹江市師德先進個人”,2008年獲“黑龍江省鄉村教師獎”,2009年被授予“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
在榮譽面前,朱有春沒有驕傲自滿。她說:“我沒有什麼驚人的壯舉,只是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一個教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工作,把教學點辦好,讓山裡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樸實無華的語言詮釋了她無悔的選擇,詮釋了她作為一名山村教師的價值和意義。
在她辦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寫著雷鋒的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你是否監守你的崗位。這是她的人生的座右銘,她還在自己的日記里寫道:“有時我把自己比作大山裡的水泥電線桿,雖比不上城市華美的街燈,但卻給山區的孩子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有時我把自己比作大山里唯一的信號塔,雖然孤獨,但卻傳遞著山里山外的信息;有時我把自己比作四興村僅有的一台客車,雖然載力有限,但卻肩負著把大山裡的孩子背出山外的使命。山區的教育是一塊神聖的沃土,我願在這裡辛勤耕耘一輩子;山區的教育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我願在這裡揚帆遠航一輩子;山區的教育是一片湛藍的天空,我願在這裡展翅翱翔一輩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