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朱時可從小天資聰慧,早年是享譽泰興的“神童”。他六歲啟蒙,有過目不忘之能,可日誦詩書倍於同窗硯友。他也是泰興最早過江念洋學堂的,因此得風氣之先,回到家鄉致力宣導“男女平等”,首先倡議婦女“天足”,促使女性不要再纏裹“小腳”,並且在自宅創辦“尚賢女校”,“作育英才為淮揚女學之伊始”。在他的帶動下,他的大妹朱惺木出任泰興城中女校校長。
個人經歷
民國元年,朱時可為上海工業專門學堂(原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屆畢業生。多年後,朱時可仍然懷念在交大的學生生涯,從《交大友聲》雜誌上,可以看到他發表的《徐匯舊事》等懷舊文章。朱時可畢業後,先後出任鄂、閩、粵各地電信局長兼總工程師,為交通界之元老。北伐時,朱時可任職軍事委員會,負責建立全國的軍事電訊電台,以及培養軍事電訊人員等。抗日戰爭時期,主持軍事委員會所屬自桂林至重慶的軍運任務。抗戰勝利後在交通職任上,創訂有關交通法規,建樹良多。
個人作品
朱時可是一個熱愛家鄉的人,著有《泰興方言考》一書。他在該書序中說,“余自幼負笈江南,對於故鄉方言俗語,特感興趣,每有所聞,輒喜錄其音義於筆記簿中,暇則參考《說文》、《爾雅》、《釋名》與有關方言書籍及字典辭書等,加以比照研究,曾草就泰興方言紀數百條,積稿盈尺,不幸於對日抗戰,隨政府西遷時散失。四十餘年來,猶留深刻印象。愛就記憶所及,撰成泰興方言考十篇,總計五百八七則。”並著重交待了出書目的,“余之所以撰述此書者,意在記錄一千年來流行於故鄉之語言,備供旅台同鄉暇時談助之資料,亦可作為有志研究方言者之參考也”。
在書中,朱時可首先交待了泰興方言的概況,他認為:本縣自南唐至清未一千年間,未遭大亂,人民安居樂業、務農為主,因為交通不便,罕與外間往來,俗有“老不離鄉是貴人”之諺,是以民情淳厚,猶有古風。泰興方言的長期存在與發展是和泰興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的。清同治元年解元、泰州人顏馴在《舟行之黃橋,經泰興城東老龍河,水道紆曲可愛,其上諸村頗有幽絕者》詩中說,“村僻衣冠古,年豐屋舍齊”。泰興傳統的家族都是聚族而居、累世同居,即使在外做官的族人,最後一般都會告老還鄉,葉落歸根。在封建社會,這一點被認為是盛事,受到社會的讚譽和政府的旌表。泰興人家鄉觀念重,在泰興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泰興建城時,家鄉父老為使泰興旅外遊子不斷思鄉之情,特於東、西、南、北四主要街道的路中心,分別構築廣陵王廟、司徒廟、關帝廟、岳王廟,四廟門皆向縣城中心鼓樓。鑒於此,故而泰興古語古音,賴以保存不少。
方言最富有地方性,一個人學會說自己的方言,終生難忘,一生就用這個話與人交際。朱時可的外甥張光祖先生十幾歲就離開泰興,現定居美國。他回泰探親時,招待所的服務員和他說國語,他卻笑著說,“我是泰興人,和我說話說泰興話”。
編著方言考,必須大量蒐集方言詞語。而蒐集方言詞語看起來不難,其實並不容易。要想達到一定的深度,必須深入到生活中,廣泛接觸社會,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同時還要了解這個方言的人文背景,多方求索,方言辭彙蒐集起來方能得心應手,日積月累,才能奏效。
這本方言考檔次很高,從內容上不難看出,作者花了不少功夫去考本字,可以看出,好多是從大辭書或古代文獻,尤其是泰興古文獻韻書中煞費苦心地挖出來的。
從作者的苦心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家鄉方言的熱愛及用力之深,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想方設法把他的方言活脫脫地生動如實地向人介紹。
《泰興方言考》自1982年2月《泰興》期刊創刊第一期開始刊登連載,至1989年12月第十四期止刊載完畢。此時朱時可已去世數年,故後期的《泰興方言考》署名均為朱時可遺稿。
《泰興方言考》問世後,好評如潮:於潤生說:“公之德望言行,以及經年累月,窮搜極索,幾經波折,鍥而不捨,卒成此書。公平日治學之勤,與夫堅毅不撓之精神,已足為後生法。況方言一書,足以啟發鄉人倍增故土之思”。
2005年,台灣泰興同鄉會重新發行了《泰興方言考》單行本,常同甲、尹之立負責校對,封面由尹之立題字。
朱時可享年九十五歲,夢中騎鶴,極為平靜。於潤生為其撰輓聯“是何等幸運,睡夢中走進了極樂世界;乃前身修持,鄉黨間稱得上福壽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