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壽

朱昌壽其一指清人,字西泉,仁和(今杭州)人。同治九年(一八七o)舉人。博學多聞,兼工畫理。間亦寫花卉。另一位是宋朝人,字康叔,宋天長同仁鄉秦欄人,《宋史》載有他棄官千里尋母之事。他是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基本信息

一、清朝人

朱昌壽【清】字西泉,仁和(今杭州)人。同治九年(一八七o)舉人。博學多聞,兼工畫理。間亦寫花卉

著作

寒松閣談藝瑣錄

二、宋朝人

朱壽昌,字康叔,宋天長同仁鄉秦欄人,《宋史》載有他棄官千里尋母之事。他是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朱昌壽棄官尋母

朱壽昌的父親朱巽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壽昌庶出,其母劉氏是朱巽之妾。

朱壽昌幼時,劉氏被朱巽遺棄,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成之後,蔭襲父親的功名,出而為官,幾十年的仕途頗為順利,先後做過陝州荊、南通荊,岳州知州,閬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與生母團聚,思念之心縈縈於懷,以至於“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母子分離後的五十年間,他四方打聽生母下落,均杳無音訊,為此他燒香拜佛,並依照佛法,灼背燒頂,以示虔誠。宋熙寧初年,聽人傳說他母親流落陝西一帶,嫁為民妻,他又刺血書寫《金剛經》,並辭去官職,與家人遠別,千里迢迢,往陝西一帶尋母,並與家人道:“不見母,吾不返矣”,精誠所致,朱壽昌終於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親,當年母子分離時,壽昌尚年幼,五十年後重逢,老母已七十有餘,壽昌也年過半百了。

原來,壽昌母劉氏離開朱家以後,改嫁黨氏,又有子女數人,壽昌視之如親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養,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宋神宗得知朱壽昌事後,責令官復原職,同時,名公巨卿如蘇軾、王安石等爭文詩為讚美其事。蘇軾曾有詩云:“嗟君七歲知念母,憐君壯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愛君五十長新服,兒啼卻得償當年……感君離合我酸辛,此事今無古或聞……”。王安石詩云:彩衣東笑上歸船,萊氏歡娛在晚年,嗟我白頭生意盡,看君今日盡悽然。從此,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之事遍傳天下,孝子之名得於遐邇。

朱壽昌官至司農少卿、朝議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朱昌壽棄官尋母一事,歷代廣為流傳。天長秦欄舊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間,曾立碑於墓側,嘉靖年間,建孝子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