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鑾

從此,高胡在淮海戲的伴奏中成為主胡,和三弦一起起領奏作用,改變了淮海戲老三件的伴奏模式,使淮海戲的伴奏更加科學嚴謹。 朱培鑾認為,管弦樂隊可以用於京劇伴奏,也一定可以用於淮海戲的伴奏。 看到淮海戲事業的不斷發展,朱培鑾有無限的欣慰;看到淮海戲藝術家的梯隊成長,朱培鑾感到無比的高興。

朱培鑾先生是淮海戲劇種音樂的創始人之一,江蘇省淮海劇團著名作曲家,在他近六十年的戲劇人生中,他對淮海戲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退休後的十年時間裡,他心繫淮海戲,情系淮海戲,仍然筆耕不輟,參加了多台淮海戲的音樂創作,淮海戲成為他永遠的情緣。
1937年,朱培鑾出生在灌雲縣一個以唱地方戲為主的梨園世家。1950年,朱培鑾進入灌雲縣大眾劇團拉二胡,1952年到淮陰專區大眾劇團,1957年,大眾劇團改為江蘇省淮海劇團,他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劇團的一員。幾乎與淮海戲相伴一生的朱培鑾知道,起初淮海戲並不叫淮海戲,而是流行於海州、灌雲、沭陽等蘇北地區的海角腔。為了使淮海戲發揚壯大,天資聰穎、善於思考的朱培鑾和幾代淮海戲藝術家一起,不斷為淮海戲加入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為淮海戲的創新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加入高胡伴奏讓女腔更清脆、更甜美
熟悉淮海戲的人一定為現在淮海戲女腔的甜潤柔美所陶醉。其實,在江蘇省淮海劇團成立之初,在女腔的設計上,並沒有達到今天的藝術高度。這是因為淮海戲作為地方戲的小戲劇種,沒有大戲成熟的曲牌,它是以板腔體為主體的演唱方式來完成戲劇表達的。它的伴奏也以三弦、二胡等為主。
1963年江蘇省淮海劇團排演《紅嫂》。在排演中朱培鑾發現,三弦、二胡等樂器的伴奏遠不能完成女主角或高亢明亮、或委婉纏綿的情緒表達。於是在作曲設計唱腔時,根據京劇里的京胡在演奏西皮、二黃時的把位,他試著為淮海戲發明高胡用以伴奏,於是,他試著把高胡的琴筒的尺寸縮小,使高胡的聲音清脆高亢,並將高胡定弦為2~6弦。加入高胡伴奏一可改變女腔的低穩沉迷而達到意想中的效果,又免去了用1~5弦定弦的二胡改拉2~6弦的換把之苦。通過排演,女腔的花腔婉轉靈動,特色更加明顯,高胡在伴奏過程中也自然流暢,使用極其方便,很受樂手和演員的歡迎,於是迅速在淮海地區得到認可和推廣。1965年《紅嫂》公演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從此,高胡在淮海戲的伴奏中成為主胡,和三弦一起起領奏作用,改變了淮海戲老三件的伴奏模式,使淮海戲的伴奏更加科學嚴謹。
女腔男唱使淮海戲男腔更抒情、更豐富
對事業有著無比熱愛和至高追求的朱培鑾認為,戲曲要革新,抱殘守缺不能讓藝術煥發青春和活力。
為了豐富和提高自己的藝術學養,在組織的關懷培養下,1958年,朱培鑾來到揚州藝術學校作曲班深造學習。通過三年系統而紮實的藝校學習,使他對淮海戲的創新和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朱培鑾知道,一個劇種要好聽,有觀眾,這是戲曲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要求。淮海戲也不例外。在藝術實踐中朱培鑾感覺到,以往淮海戲男腔難聽,主要以說唱為主,空泛單調,無法表達內心情感,為此,他探索著將女腔引用到男腔里用以抒發情緒,同時把女腔聲腔移位下來,讓女腔以D調為主,男腔以A調為主,在D調明亮高亢、A調壓抑深沉的基礎上,讓男腔和女腔在協調中進行對唱交流,可以使男女唱腔更加合理自然、曉白流暢。這樣,在原先固有的D調聲腔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個A調聲腔,從而使淮海戲的唱腔更豐富,也更有感染力。在不斷實踐中,他成功地將女腔男唱融入到他作曲或參與作曲的淮海戲劇目中。從1962年排演的《白毛女》,到後來的《紅嫂》、《沙家浜》、《龍江頌》、《果園風情》、《快樂的苦惱》以及《節夫吟》、《催租》、《三拜堂》、《真假駙馬》、《白蛇傳》等,聲腔的發展使演出劇目在藝術水準上獲得了較大的提升。
管弦的加入使淮海戲的伴奏更立體、更和諧
求變求新,是朱培鑾藝術創作的至高追尋。淮海戲樂隊的建制變化,也融注著朱培鑾太多的智慧和心血。從梨園世家走過來的朱培鑾知道,在傳統的淮海戲的伴奏中,二胡、三弦、笛子、琵琶、皮弦和板鼓等,已經構成了淮海戲伴奏的主要樂器,但一個劇種要有生命力,就要有不斷創新的能力。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1973年在全國大排革命樣板戲時,朱培鑾也把自己平時的所想用作於自己的實踐。
朱培鑾認為,管弦樂隊可以用於京劇伴奏,也一定可以用於淮海戲的伴奏。於是,寫配器,寫聲部,朱培鑾不僅把民族樂器大量引入,還把西洋的管弦樂隊用於淮海戲的伴奏。提琴、小號的嘹亮激越,貝斯、黑管的低沉彷徨,管弦樂隊的加入,使淮海戲的劇情發展更為準確生動,提升了淮海戲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也使淮海戲更加受到蘇北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歡迎。
看到淮海戲事業的不斷發展,朱培鑾有無限的欣慰;看到淮海戲藝術家的梯隊成長,朱培鑾感到無比的高興。那美妙的音符,那動情的唱腔,是他的一生所愛,一生所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