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升

朱啟升

朱啟升。男。1952年元月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東郊東方紅公社漕沖大隊光明生產隊。1974年進入安徽農學院農學系學習,9月畢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分配到安徽農科院進行雜交水稻育種至今,主攻秈型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現任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綠色食品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合肥三德綠色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安徽省雜交水稻攻關項目首席專家。

人物經歷

朱啟升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綠色食品工程研究所所長

朱啟升 朱啟升

1958年至1964年在合肥郊區朱大郢國小畢業,1964年9月至1967年在合肥市第十一中學畢業,1967年至1970年回鄉務農,1970年至1974年8月在合肥郊區東方紅公社任農民技術員,負責植物保護和良種試驗示範,擔任過民兵排長,種子員、植保員、廣播員、團支部書記、民兵副營長,出席過合肥市第六次共青團代表大會、合肥市優秀團員代表大會、合肥市治安保衛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77.9-1984.1在安徽農科院農業所、1984.1-1986.1在成果推廣處、1986.1-1993.5在水稻所、1993.5-1994.5在日本東京大學,1994.5-7在水稻所,1994.9至今在綠色食品工程所工作,歷任助理秘書、農場場長、雜優室主任,副所長、所長職務。曾承擔過國家“六.五”攻關項目“高產、抗病、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選育”,為安徽省雜交中秈主持人。“七.五”“八.五”期間承擔安徽省科委攻關項目,均為雜交中秈主持人。“九.五”期間承擔安徽省重中之重攻關項目“高產、優質、抗病(蟲)水稻新品種(組合)選育”,為雜交中稻第一主持人,“十.五”期間承擔安徽省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優質、超高產、多抗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及其產業化”,為項目的首席專家。育成“皖稻29、31、35、47、49、53、59、81、99”九個組合(系)。其中“皖稻29(協優78039)”因集高產、抗病、優質、易制種、單雙晚兼用於一身的先進性而於1995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由國家科委頒發“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證書”;“皖稻47(351A/制選)”為安徽省“八.五”科技攻關突破性成果,已在湘、贛、鄂、皖的洞庭湖、鄱陽湖、巢湖流域大面積示範種植,是當時雙季雜交早秈組合中熟期早、產量高、抗性強、米質較優的難得的新組合。他的育成,可使我國雙季雜交早秈的種植區域向北推移一個緯度。“皖稻59(協優57)經安徽省和全國區試、生產試驗表明,其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和抗病、蟲性均明顯優於汕優63。省內增產幅度為9.52-10.2%,全國區試兩年平均增產5.77%,從而打破了汕優63在全國區試中保持十多年的高產記錄,是當時全國唯一的一個能連續兩年平均較汕優63增幅達5%以上的雜交中秈新組合,尤其是在1997年稻飛虱大發生年份表現出較強的抗蟲能力更是難得,袁隆平院士評價為“三系雜交中稻育種上的新突破” 。1998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日本留學期間構思,回國後實施的與哈爾濱工大共同研究成功的“8%撲虱靈農藥水面擴散劑”已獲國家發明專利,1998年獲“中國高等院校十大科技進展”獎,1999年分別獲中國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航天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進而研究成功的“新型農藥水面擴散劑的研究”成果已通過安徽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被譽為“農藥劑型上的革命”。用此項技術研製成功的“吡蟲啉水面擴散劑”“苄嘧磺隆水面擴散劑”“稻瘟靈水面擴散劑”均獲“三證”,且已申報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學術上提出以“四系法”改進雜交水稻的抗性和米質並進行了驗證,在第七屆亞太地區育種協會發表文章以後,引起了同行專家的濃厚興趣。在水稻超高產育種上提出培育廣親和粳型不育系與秈型廣親和恢復系配組以提高亞種結實率的觀點並進行了實際驗證。在育種方向上堅持“三系”“兩系”並舉的技術路線,從而使安徽省的三系雜交水稻育種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針對現行的雜交水稻制種方法難以適應已開發國家和大型農場機械化操作的問題,首次提出將水稻除草劑敏感基因導入雜交水稻恢復系中去,以培育能混播制種,適宜機械化操作的雜交水稻新組合,使我國雜交水稻技術更快地推向世界,也為種子工程提供新鮮技術的科研新思路。該項研究得到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學術帶頭人資金的資助,成功的育成畝產量達740公斤,能混播制種的雜交水稻新組合。該項技術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被同行專家譽為“雜交水稻制種技術上的革命”.同時,將該基因成功轉移到水稻兩系不育系中去,育成安全兩系不育系,解決了兩系不育系中存在的因溫度變化自交結實而潛在的影響種子純度的重大難題。該項技術也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針對江淮分水嶺地區存在的農作物易受旱災的問題,首次提出將耐旱力極強的“空心蓮子草”整體DNA導入水稻,培育耐旱性強的水旱兼用“兩棲稻”的構想,經過多年選育,已經獲得耐旱力較強,品質優良,豐產性好,水栽畝產達700公斤以上,旱種畝產可達500公斤的耐旱水稻新品系。另外,將蠶豆整體DNA導入小麥的研究也已獲得如期進展。 社會兼職: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客座研究員

安徽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

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

《生物科學進展》雜誌副主編

《安徽農業科學》編委亞太地區育種協會會員合肥三德綠色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黨風政風督察員

安徽省監察廳特聘監察員安徽省政府糾風辦糾風員

獲得榮譽

獎勵和榮譽:

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協優78039、協優57分別於1995年和1998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8%撲虱靈農藥水面擴散劑分別於1998年和1999年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獎、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航天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吡蟲啉、稻瘟靈、撲虱靈、苄嘧磺隆水面擴散劑和含水稻除草劑敏感基因的恢復系製備方法),新品種保護權2個,(綠稻24、皖稻81)。

安徽省首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1997年,安徽省人事廳

農業部優秀歸國學者 1998年,中國農業部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98年,國家人事部

全國先進工作者 2000年,國務院

世界傑出人士 2001年,國際名人交流中心(號:2001G1196)

199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01年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貼,2002年出席安徽省勞動模範代表大會。

最新科研動態:混播制種雜交稻研究、水旱兼用兩棲稻研究、優質雜交稻研究、水面擴散農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