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清

朱元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3年11月生於上海,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現任上海市地震局副局長,研究員。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獲國家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6項。其他各類獎10餘項。1996年獲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朱元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3年11月生於上海。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博士學位)。現任上海市地震局副局長,研究員。
主要科研工作經歷?
從1973年9月至今一直在上海市地震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2)、研究員(1994)。 兼任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兼職研究員。其中,1998.10~1999.6赴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作訪問教授,從事地球內部物理學和地球動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科研工作方面:地球內部物理學和地球動力學(在同濟大學授課);陸地和海洋地震觀測技術和數字地震學研究;數值模擬和數值分析處理方法研究;強震觀測與隔振技術研究;地震預報方法研究。
理論研究方面:青藏高原地球動力學和構造熱演化關係的研究、粘彈波在複雜結構中的傳播及其地形效應的研究、地球速度結構的研究、地震活動性中的非線性動力學研究、岩石破裂的電磁輻射研究、典型地區強震前兆空間動態場及中短期綜合預報套用研究、上海地震台陣寬頻帶地震記錄的套用研究、海底地震記錄的分析。
觀測技術方面:上海地震台陣(網)設計和建設、核電廠強震監測系統的研製、海洋地震觀測技術研究、設計和建設、沉浮式海底地震儀的安放與回收技術、標準振動源的研製。
代表性論著、科研成果與成就:?
1.剪下生熱與花崗岩部分熔融——關於喜馬拉雅山地區逆沖斷層與地殼熱結構的分析,地球物理學報,33:365~371,1990.?
2.地震活動性研究中的非線性動力學模型,地球物理學報,34:24~36,1991.
3.粘彈波的地形效應,地震學報 ,13:442~449,1991.
4.岩石破裂時電磁輻射的理論研究,地球物理學報,34:594~601,1991.
5.青藏高原構造熱演化的模型研究,中國科學,B輯,35(3):311~321,1992.
6.Some aspects of thermotectonics of the Tibetan Plateau,Tectonophysics,219:223~233,1993.
7.構造熱演化的數值模擬方法,地球物理學報,36:309~316,1993.
8.地震波與地震觀測,地震觀測技術,地震出版社,1~51,1995.
9.一個三維空區的震例研究,地震學報,19(3):327~330,1997.
10.地震數位訊號處理-基本原理及套用軟體,地震出版社,1998.
11.Crustal shortening in the Andes:Why do GPS rates differ from geological rate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7:3005~3008,2000.
12.上海地震台陣的波數回響,地震學報,23(1):98~103,2001.
13.遙感技術在城市防震減災系統中的套用,自然災害學報,11(3):71~75,2002.
14.環境振動對人體的影響,噪聲與振動控制,24(3),22~26,2004.
15.上海地震台陣觀測系統和城市安全,上海城市發展,5:53~?55,2004.
科研成果和獲獎情況:對青藏高原構造熱演化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了關於運動介質、運動邊界、多熱源、非線性、非穩態的複雜問題的聯合求解。提出了岩石破裂時的電磁輻射是裂紋尖端電荷隨裂紋加速擴展運動所產生,對岩石破裂時出現的聲光電磁現象在理論上作了統一解釋。提出了地震定位新方法“翻台法”。用非線性動力學模型解釋了斷層帶的相互作用。在上海佘山設計和建設了中國第一個永久性、寬頻帶、三分向地震台陣。?
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獲國家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6項。其他各類獎10餘項。1996年獲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入選國家“百人計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