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8年8月生,山東滕州人。1956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職於武漢大學哲學系。
人物品格
朱先生寬以待人、嚴於律已、助人為樂、淡泊名利、勤於工作。他的教學思想和指導原則是: “尊師愛生,生是主;教學相長,學為中”。
學術歷程
朱傳棨老先生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師承馮友蘭、周輔成、任繼愈三位名師,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墨子學會顧問。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是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老專家、老學者。
朱先生在學術研究中既堅持基本理論,又開拓求新。1978年7月,朱傳棨和陶德麟一起踏上北上列車,參加真理標準討論會。1981年初,朱先生針對哲學原理教材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來源問題闡述上的片面性,提出“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的思想,並依據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和《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有關論述作了深刻的闡發。他在和王蔭庭合寫的《略論普列漢諾夫關於唯物史觀形成的研究》一文中,對這一思想進一步作了論述。該文在提交中國馬哲史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時,受到同行學者的高度重視。1985年他把研究的重點轉向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思想比較研究之後,曾用近兩年時間查閱了蘇聯學者20年間的研究專著40餘部,寫成《蘇聯哲學界近20年對格斯哲學思想研究述評》,論文在1987年《哲學研究》第二期上發表後,受到國內同行學者的高度評價和重視,當時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同行們也對該文給予好評,認為該文“概括的準確,分析的細緻”。關於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觀形成的直接思想來源問題,他依據對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等手稿的研究,提出其思想直接來源於黑格爾的辯證法,並對列寧的有關論斷作了不同於傳統解釋的說明。
朱先生一貫反對曲解馬克思主義。1983年以來,在批判哲學原理教科書內容簡單化的熱潮中,他積極撰文進行論戰和批判。他針對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多元論”的觀點,和企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消溶於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哲學之中的思想傾向,發表了《改革的哲學和哲學的改革》等文章,深刻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本質上就是批判的、改革的哲學;並嚴肅指出:“在當前進行哲學教學改革中,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總結和概括社會主義實踐、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情況和新成就,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他還在全國學術研討會上多次批判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思想對立論”的錯誤觀點,並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在思想理論上的一致性,是基本的、本質性的方面”。
主要貢獻
1981年以來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來源研究論叢》《德國哲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武漢大學學報》等雜誌上發表論文60餘篇。在“七五”期間,他承擔並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教委博士點科研項目。離休後,從1996年以來,他還在《光明日報》《學術界》《南京政治學院學報》《江漢論壇》《武漢大學學報》《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並同他人合作出版了《百部名著導讀》《當代哲學前沿問題專題研究》《21世紀:套用哲學的新視野》等著作。1998還承擔了教育部下達的接受指導日本訪問學者來武大進修的任務。
獲獎記錄
獲得社科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綱》(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思想比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獲武漢大學第八屆社科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