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未來會好嗎?——決定我們發展發展變革的“理”與“力”
作者:馬元之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1年9月
ISBN:9787561356883
開本:16開
定價:32.80 元
內容簡介
我們希望世界在我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們出生的時候好。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離未來的幸福更近一點。
人生就像一次長途旅行,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奔走、前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時候我們走得太快、太遠、太專注了,以至於從哪一天開始,我們忘了從哪裡出發,為何而奔走,最後又奔向何方。奔走中我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靈魂。
據說印第安人有個習慣,遠行的時候,每走三天,就要停下來一天,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走慢一點兒,讓自己的靈魂跟上來。
很久很久,我們都沒有等待自己的靈魂了,我們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一切似乎都還是一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來做什麼?我為什麼是這樣?我該怎么做?我要去哪裡……
本書拆解20餘個經典故事,粹讀20餘本經典著作,在此基礎上闡述20餘條經典理論。對廣大讀者來說,閱讀此書是了解人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公理的最簡單、最有效方法。
同時,此書也為所有關注國家、社會以及自身發展的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資源和思考方法,尤其是對照每一類問題,針對中國的情況了作了一定的論述和梳理,能夠給人以預示。
作者簡介
馬元之,新聞從業者。在財經、歷史、傳媒方面有所涉獵,並有多篇相關文章發表。從事過記者、編輯、分析師等工作。
編輯推薦
為往聖先賢繼絕學
為眾生世相求甚解
中西思想之合璧
古今要義之升華
天理-命理-情理-法理-德理
財力-體力-智力-信力-運力
相關書評
等待靈魂
人生就像一次長途旅行,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奔走、前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時候我們走得太快、太遠、太專注了,以至於從哪一天開始,我們忘了從哪裡出發,為何而奔走,最後又奔向何方。奔走中我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靈魂。
據說印第安人有個習慣,遠行的時候,每走三天,就要停下來一天,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走慢一點兒,讓自己的靈魂跟上來。
很久很久,我們都沒有等待自己的靈魂了,我們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一切似乎都還是一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來做什麼?我為什麼是這樣?我該怎么做?我要去哪裡……
自從人類誕生後,在漫長的歲月里,這些聰明而不安分的生靈總是出於各種好奇,以及對自身命運的關注,時常在星空下自言自語地問起這些人生的哲學式問題。——這也許是人類永遠都要追問並且永遠都無法擺脫的問題,而其中的每一個問題又都包含著種種矛盾,令人苦惱,讓人生疑,永遠也得不到答案。
其實,對於那些人生哲學式問題,古今中外的聖哲先賢們都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人類歷史上的智者們已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經典論答,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其觀點可謂百家爭鳴。本書就是針對那些哲學式問題而粹讀聖哲先賢們的著作和論點的集合,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是一本關於國家和人生的哲學式問題的讀書筆記或雜感提要。
自進入21世紀後,中國進入快速轉型期,這一轉型時期的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都十分複雜,人們普遍感到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係複雜,利益矛盾突出。這是“一個水流最快、變化最莫測的點的附近”,社會結構再度調整,社會利益重新分配,社會生活急劇變化,社會成分日益複雜。用學者的話來概括,就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
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既面臨“黃金髮展期”,又遭遇“矛盾凸顯期”,經濟轉變,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並存,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互聯。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關鍵時期和歷史劇變時代,市場經濟和全方位的改革大潮,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念的巨大震盪,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觀念也在此匯集、碰撞,相互激盪。在這個紛繁莫測的大千世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社會景象的衝突化讓一些人無所適從,甚至感到孤獨迷茫,以至於忘了我們最初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結點,並對未來發出了“會不會好”的疑問。
因此,本書也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社會背景下,對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常識以及普世價值進行重申和強調的結晶。
而儘管本書所論的是一些“說教”或者是“大道理”,但在這個迷茫紛亂和常識稀缺的時代,那些大道理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即使所述都是最一般的原理和最基本的常識,但全世界都需要極力弘揚、重申和強調這樣的道理與常識,以為那些紛亂迷象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思考參照和借鑑。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現實國度和社會環境裡,因此本書思考的對象並不僅僅是指人類這個群體,更多的卻是與人有關的自然、國家以及社會等所有客觀因素的綜合統稱。
針對那些哲學式問題和紛亂世象以及客觀對象,本書拆解了20餘個經典故事,粹讀了20餘本經典著作,在此基礎上闡述了20餘條經典理論。其中包括自然、人類、國家以及社會發展的諸多一般性原理和規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本書總體分為兩大部分。上半部分重點闡述決定和影響自然、人類、國家以及社會發展的一般性原理,試圖構建一個“現實理想國”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框架,即所謂“天理、命理、情理、法理、德理”這“五理論”。下半部分重點闡述影響國家以及家庭和個人發展的隱性潛藏力量,試圖構建一個實現國家和個人夢想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框架,即所謂“財力、體力、智力、信力、運力”這“五力論”。
本書所闡述的這些理論性內容都是人類歷史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識,也是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具有代表性、永恆性和普適性。這些基本原理和常識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價值,適用於所有國家、社會和個人,也適用於所有時間與空間,為全人類普遍認可和追求。
對於古今中外的那些普適性價值和原理,本書用現代化、全球化以及歷史性的思維與眼光,對其加以創造性地吸收和弘揚,把歷史上中西方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統合起來。
對廣大讀者來說,閱讀此書是了解人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公理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同時,此書也為所有關注國家、社會以及自身發展的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資源和思考方法,尤其是對照每一類問題,針對中國的情況了作了一定的論述和梳理,能夠給人以啟示。
細節往往蘊藏著真實的力量。本書大處著眼,小處著筆,在每一類原理的闡釋中,採用“拆解一個故事、粹讀一本經典、勾連一段歷史、闡明一個原理”的模式和方法展開敘述,利用故事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閱讀的興趣中明晰一些基本原理,普及基本常識。
因此,本書不是按照教科書或專業學術著作來寫的,而是按照一般的讀物來寫,在著述的過程中穿插故事細節和多元視角,力求做到可讀性、簡明性與知識性、思想性相統一,力爭給讀者一種新鮮、直觀、深刻的回味與醒示。希望能夠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熟悉的原理,並以更清晰的思路解讀不熟悉的理論。
在這個物慾橫流、躁動不安的時代和社會,對於讀書,人們感興趣的一般都是讀圖作品或快餐閱讀,已經很少有人去閱讀古今中外的那些生冷經典之作了。本人幸得一份清心和閒趣,針對那些哲學式問題和紛亂世象,一頭扎進“故紙堆”,向歷史和經典尋求答案,以求釋然。
雖然聖哲先賢的經典著作多顯深奧晦澀,但經過故事拆解和經典粹讀後,本書的語言就顯得相對大眾、通俗一些,能把一些嚴肅、高深的經典理論和命題,以通俗的文筆作深入淺出的論述,在引經據典、詮釋主題的同時作論證分析,提供普及性通俗閱讀。
而儘管本書是拆解故事、粹讀經典、闡述原理的集合,但也自成體系和結構,基本構建了一個理性、理想的國家和社會、以及為實現其而必需的基本要素框架。對其中的一些傳統理論還進行了嘗試性創新和生髮,如自然世界的物質能量觀、生命的守恆定律、人性的矛盾論等。
本書的書名雖然有“未來”的字眼,似有“預測”之意,但本書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研究和預測未來,實際上是探究國家、社會與人這些客觀對象,梳理歷史上有關決定和影響其發展變革的一般原理和潛藏力量,以拓寬思路,開闊視野,使儘可能多的個人或組織審視其本身所處的環境和將要前往的方向與地方,以及如何到達這些地方。
說實在的,筆者也只是忠實地閱讀、回顧和記錄,把個人的一些想法表達出來,因此本書是對已有的原理和常識的回顧與梳理。當然,在回望歷史的過程中,可以預見到未來,以讓歷史智慧的光輝照亮未來的行程。
本書只想借用一些故事案例和經典著作的思考,引導讀者去認識自然、國家、社會和人的存在及發展的一般常識和原理。只要能使讀者有心去留意那些基本的原理和常識,明確個人與社會本應履行的職責,進而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並通過這樣做來推動自己和周圍的人進步,——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心靈觸動,則也就善莫大焉,本書的“宏旨”也就達到了。
且行且思
梁漱溟是近代中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儒者”。他出身於“世代詩禮仁宦”家庭,父親梁濟是一位頗有學問的儒家之士,梁漱溟早年深受其影響。
1918年,只有25歲的梁漱溟就開始在北京大學講授佛教哲學。這年11月,他和父親梁濟就當時的中國以及世界的紛亂時局做了一次談話。談話中,梁濟不禁向學識和見識都很廣博的兒子問道:“世界會好嗎?”梁漱溟答道:“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濟嘆道:“能好就好啊!”說罷就離開了家。沒想到三天之後,梁濟竟然投湖自盡了。
在20世紀初的那個動盪年代,在梁漱溟的價值理念和思想言論里,始終都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他一直相信“世界會好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身體力行,深入到中國鄉村,數十年如一日,致力於鄉村教育和建設事業。由他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嘗試將中西方的社會、文化優點融合起來,進行社會改造試驗,探索中國救亡圖存之路。
梁漱溟曾說:我是一個樂天派,對前途不必悲觀,發展總是好的。梁漱溟代表了在家國興亡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堅守與擔當。他對中國與世界的預見與洞見,時至今日餘音猶響。
今日中國社會已不同於梁漱溟父子所生活的時代,但對當今和未來的中國,身處轉型時期的中國人,也常常在心底追問:未來會好嗎?
對於未來的問題,似乎誰也不敢打包票說會怎樣,誰也沒有先卜先知的本領。
儘管從眼下來看,中國還有許多不公平、非正義的事情在發生,諸如道德敗壞、環境惡化、貪污腐敗、貧富分化、天災人禍等不和諧成分一直存在,加之種種外來的國際壓力和挑戰,讓人倍感壓力與危機重重,總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每個人似乎都對社會一大堆問題不滿,失望和悲觀的心理也就時而產生。
然而,看問題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當下,對於未來的問題,要用歷史的眼光。未來會不會好,總要看歷史的行進趨勢。
如果把歷史的通道看得遠一些,想想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前的中國,跟今天比照,變化和進步是顯而易見的:10年前中國還有收容遣送條例;20年前中國還在爭論“姓社姓資”;30年前中國還不許家庭舞會;50年前中國還在喊萬歲;100年前中國還有凌遲……
當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時,不僅西方人,就連中國人自己,也不看好中國經濟發展趨勢。30多年過去了,中國這列火車雖然經歷了許多危機,但居然沒有翻車,反而越駛越快,讓車上車下的人都閃昏了眼。
如果把歷史的通道看得更遠一些,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有過輝煌的文明,也曾是世界的強國。雖然近代遭受過一百多年的奴役屈辱,但現在已今非昔比,中國已漸趨富強。
無論如何,縱觀人類以及中國的歷史,總的趨勢是在向前、向好發展的,社會是在進步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儘管發展道路上有過種種挫折和困難,但中國一直在進步,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的,各種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況且新中國的建國歷史還很短,也正處在成長階段。
如果再把歷史的眼光投向未來,對照中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藍圖來看,第一、二步的溫飽和小康階段都逐步得到了實現,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中國人給自己設定的美好未來,從現實情形來看,這些前景也將被一步步具體化了的發展計畫和舉措變成現實。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似乎預示了“未來是會好的”。
當然,撇開國家和歷史的因素,從具體的個人來看,在某種程度上講,“未來會不會好”,問題也可能就在於我們自己。梁漱溟曾說:人類不是渺小,是悲慘,悲慘在受制於他自己。人需要深深地了解自己,從而對自己有辦法,才能夠避免和超出渺小。
世界一直很美好,但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別人很幸福,世界很美好,糟糕的是我們自己。這不是別人的問題,也不是世界的問題,而是每個人自己的問題。“著急貪求,表見了人類的卑微;歆羨涎流,顯露了人類的醜陋;忍耐不下,煩惱苦愁,見出了人類的無用。”⑴最終的一切似乎都要怪乎我們自己,為了人性的欲望和需求而喪失了本善的樂觀靈魂。
美好的是世界和未來,糟糕的是我們自己的心境和行為。前者永恆不變,後者則需要自我調控。
在西方哲學史上,18世紀的啟蒙運動曾將“科學”和“欲望”提升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以此造就了豐富發達的物質文明和永不衰竭的進取精神。但是科學的“精確性”和欲望的“無休止性”,也同時將人類帶進了“無思”的境地,——生活在科學框架中的現代人在“永遠向前”的欲望推動下忙忙碌碌、匆匆向前,難得“停下來思考”,生活由此趨向庸碌與虛無。
在此情景下,以“反思”為核心的哲學開始介入現代生活,其主張突破欲望的束縛,喚醒人類提升反思的能力,以此進入更加完善的自我靈魂與精神生活中去。
人們首先要面對和思考的東西,用哲學家康德的話說就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去哪裡,我要做什麼,我該怎么做”的問題。經歷了這些問題的思考,人們也許會對自我、對生活有初步、必要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調控“糟糕的”自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力量的強者,這不光是指身體上的強健力量,還包括精神上的強大意識力量。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考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力量無邊的人。”勤于思考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智、理性,才會不斷地進取創新,讓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自我調控能力得到日益增長。
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是終日勞碌奔波,行色匆匆,幾乎無暇顧及思考。很多時候,我們寧可讓歲月淹沒在仿佛很有價值的忙碌之中,也不情願拿出一丁點兒時間進行思考。
長期以來,其實不是生活與未來迷失了自己,而是自己迷失了生活與未來。生活的複雜多變性要求人們不能盲目地、簡單地去適應生活,而要對生活時時保持清醒的觀察和判斷,否則會疲於奔波而迷失一生。
在生活與人生的思考中,每個人無法不關心未來,不能放棄對未來景象的描繪和為未來做準備的積極努力。人們都選擇繼續活著,繼續努力著,大概都有一個簡單的理由——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或者說今天還不是最糟糕的一天。如此一來,便還是對世界和未來寄滿希望的,相信未來“還是會好的”。
蕭伯納曾說,“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出生的時候好”。人類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離未來的幸福更近一點。相信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每天多一點努力,就會離未來更近一點。
人生是一個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的過程,停下來的思考是為了更好地前行。讓我們帶著思考上路,迎著一路清風前行,且行且思,漸行漸遠……
目錄
序 言 等待靈魂
引論 探求理想國
01 空想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02 大同理想與和諧社會
03 “五理論”與“五力論”
“理”說
一 天理·自然
01 完美的和諧
02失衡的博弈
03生態文明的召喚
二 命理·生命
01 敬畏生命
02人命關天及死後的世界
03哀莫大於命死
三 情理·人性
01變化的需求和欲望
02矛盾的集合體
四 法理·法制
01公平與正義之繩
02持續性強國的根本保證
五 德理·道德
01 弘揚正道的自覺性
02我們的道德前景
03治國的方式及選擇
“力”說
六 財力·財富
01全球化與國家財富
02城市化與家庭及個人財富
七 體力·健康
01把脈國家的健康
02國家健康的守護人
03保障人民健康的後盾
八 智力·知識
01國家需要智慧
02人民需要技能
九 信力·信仰
01追尋靈魂的慰藉
02讓信仰之光照亮未來之路
十 運力·命運
01世界文明及大國霸權周期
02國家生命周期
後記 且行且思
擴展閱讀
對於現實的“理想國”,衡量其是否理想或者美好的標準應該重點參考“自然、生命、人性、法制、道德”這五個必要因素。而這其中蘊藏的“天理、命理、情理、法理、德理”之“五理”,是決定和影響自然、人類、國家以及社會發展的一般性原理,也是決定我們未來發展趨勢的一般性原理。現實理想國的基本要求是“遵天理、尚命理、重情理、守法理、弘德理”,最終要達到的願景就是“自然完美和諧、生命崇高神聖、人性臻美至善、法律公正昌明、道德光大盛行”。在一個現實的“理想國”具備了“天理、命理、情理、法理、德理”這五個必要因素後,要實現、升華更高層次的理想或夢想,還須要有“財富、健康、知識、信仰、命運”這五個充分因素。而這些充分因素中所隱含的“財力、體力、智力、信力、運力”之“五力”,是影響“理想國”實現程度的基本力量,也是影響我們未來變革的隱性潛藏力量。探求理想之國,實現個人夢想,需要培植這些基本力量,而培植這些力量的過程同時也是實現理想和夢想的過程。一個國家或個人只有具備了“財力、體力、智力、信力、運力”這些基本力量,才能建立起強大的綜合力量,也才能實現更多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