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1年始建縣級自然保護區。
1996年4月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1998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7°53′29″~108°05′42″,北緯25°06′09″~25°12′25″,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地形地貌
保護區的喀斯特地貌極為發育,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撥在250~1028MPP之間。喀斯特地形多種多樣,景觀奇特,以錐形山、塔形山及其間的窪地構成的峰叢窪地和峰叢漏斗為主,其次是沿斷裂發育的谷地和不太發育的盆地以及洞穴。
地質構造
木論自然保護區地處苗嶺及其四周為喀斯特地域的東南緣。保護區的地層比較簡單,主要出露碳酸鹽岩地層,其次是碎屑岩夾少量煤線和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洞穴沉積物。石炭系中統白雲岩、石灰岩分布最廣,占總面積的97%以上。
氣候
木論自然保護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0-18.7℃ ,極端最高溫36℃,極端最低溫-5℃。1月平均3.4-8.7℃,7月平均23.0~26.7℃,≥10℃積溫4700~6300℃,年無霜期310天;年均降雨量1530~1820mm。雨季為4~8月,旱季為9-3月。林內陰濕,相對濕度大,一般在80~90%,夏季甚至接近飽和。
土壤
木論自然保護區石山裸露面積80~90%,土壤覆蓋面積不足20%,且土壤多分布於岩石縫隙間,只有窪地或谷地才有成片土壤。
保護區土壤類型簡單,主要為石灰土和零星分布的矽質土,均屬非地帶性土壤。
水文
木論自然保護區地表水不發育,區內以碳酸鹽岩類裂隙喀斯特水為主,占保護區面積的95%以上,有少量的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及第四系鬆散堆積區的孔隙水。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垂直分散滲入補給,補給隨季節交替有規律地變化。然而保護區植被密布,地表可截滯蓄水,根系發達,可伸入很深的縫隙吸取水份,形成了喀斯特林區獨特的水文狀況。
區域面積
保護區總面積10829.7公頃,緩衝區面積1647公頃,核心區面積5482公頃,實驗區面積1840公頃。保護小區面積1860.7公頃。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該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保護具有全球意義的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區內保存著原生性很強的中亞熱帶石灰岩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植物資源
保護區已知有維管束植物910種,隸屬176科530屬。其中蕨類植物67種,裸子植物13種,被子植物830種。910種維管束植物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南方紅豆杉、單座苣苔、掌葉木、單性木蘭4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黑桫欏、篦子三尖杉、翠柏、華南五針松(廣東松)、短葉黃杉、樟樹、潤楠、任豆、香木蓮、喜樹、傘花木11種。近年來調查還發現,林區內生長有豐富的蘭科植物,初步統計有38屬108種,其中稀有品種有麻栗坡兜蘭、白花兜蘭、小葉兜蘭等。據調查,保護區有苔類3科3屬,蘚類6科6屬,藍藻類3目9科30屬,綠藻類2目2科3屬,子囊地衣類6目8科8屬。
木論自然保護區還生長著大型真菌12目30科46屬68種,其中有可食用的木耳、雞油菌等,有保健藥用的靈芝、雲芝等,還有口感和風味獨特的地下塊菌,在歐美被譽為“廚房裡的鑽石”、“森林裡的黃金”,價格昂貴,很有研究開發價值。
動物資源
陸生脊椎動物276種,其中鳥類163種,兩棲類18種,爬行類47種,哺乳類4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有29種,其中國家Ⅰ級有蟒、豹、林麝3種等,屬國家 II 級保護的有獼猴、藏酋猴、黑熊、虎紋蛙等26種。
昆蟲總計20目123科,已鑑定有408種,其中藥用昆蟲28種,觀賞昆蟲僅蝶類即有100多種,此外還有天敵昆蟲86種。由於天敵昆蟲的大量存在,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蟲害的暴發成災,對維持生態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態價值
木論林區屬中亞熱帶石灰岩常綠落葉混交林森林生態系統,與貴州茂蘭國家級保護區相連,共同成為世界同緯度地區連片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是研究喀斯特及其森林的重要地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