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由來
所謂“木蘭”,本系滿語,漢語之意為“哨鹿”,亦即捕鹿。由於一般情況下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間進行,故又稱“秋獮”(古代指秋天打獵為獮,如秋獮。稱春天打獵為搜,夏天打獵為苗,冬天打獵為狩)。 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蘭圍場巡視習武,行圍狩獵。這是清代帝王演練騎射的一種方式。
場地的由來
為了舉行“木蘭秋獮”,清政府還專門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蒙古四旗的接壤處設定了木蘭圍場。這裡林木蔥鬱,水草茂盛,故群獸容易聚以繁殖。圍場的範圍相當大,東西、南北各相距約三百里,總面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其間又根據不同的地形和獸類分布,分為六七十個小型圍區,每次行圍若干區不等。為了便於進行木蘭秋獮,清政府還從康熙四十一年開始,在北京至圍場的沿途設定了許多行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熱河行宮,又稱為避暑山莊。康、乾時期,由於皇帝經常去山莊避暑,因而熱河行宮也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
歷史意義
當年康熙帝之所以決定每年秋天在木蘭舉行行圍活動,並非為了狩獵娛樂,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軍事意義。這一點,從康熙設定木蘭圍場的時間上也可以看出,當時正是平定漠北蒙古之時。通過行圍活動,不僅可以使八旗官兵既習騎射,又習勞苦,用以保持八旗官兵傳統的驍勇善戰和醇樸刻苦的本色,抵禦驕奢頹廢等惡習的侵蝕,做到安不忘危、常備不懈。同時,皇帝可以借每年的木蘭行圍,在那裡定期接見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以便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滿蒙關係,加強對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這對於北方邊防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所以說,木蘭圍場之選定在內蒙,並不單純是因為那裡地形好、獸類多的緣故。
嘉慶重視“木蘭秋獮”,首先是因為它是康熙二十年後形成的一項政治制度,也是一種大典。
雍正皇帝在位時期,雖然因種種原因沒有舉行木蘭行圍活動,但一再強調要在“適宜”的時候舉行“秋獮”之禮。乾隆帝對於秋獮大典相當重視,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秋獮次數達四十次之多。嘉慶曾在乾隆四十九年隨駕進駐避暑山莊和進行木蘭行圍,因此對木蘭秋獮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嘉慶即位後,最初的三年是太上皇訓政時期,且因乾隆年事已高而未有行圍,只於每年的五月至八九月侍奉太上皇前往山莊避暑。嘉慶四年親政後,又由於“教事”相當緊張,仍顧不上木蘭秋獮。
直到嘉慶七年七月形勢稍有好轉後,他才第一次正式舉行秋獮大典,並且鄭重其事,發布上諭作了一番解釋說:“秋獮大典,為我朝家法相傳,所以肄武習勞,懷柔藩部者,意至深遠。我皇考臨御六十餘年,於木蘭行圍之先,駐蹕避暑山莊,歲以為常,敕幾勤政之暇,款洽蒙古外藩,垂為令典。是避暑山莊,實為皇祖皇考在天靈爽式憑之地。朕祗承鴻緒,不敢稍自暇逸,特於今秋涓吉啟鑾,舉行秋獮,實本繼志之承。若以山莊為從事遊覽,則京師宮館池篽,豈不較此間更為清適,而必跋涉道途,沖履泥淖,遠臨駐蹕乎?朕之敬遵成法,不敢偷安,必欲前來山莊之忱悃,皇考實鑒臨之,是以清蹕才停,捷書已至,眷佑所昭,如響斯應。朕披覽奏函,瞻依居處,不覺聲淚俱下。”
避暑山莊
從康熙四十二年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乾隆五十五年建成。以後,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並處理朝政,直到秋獮之後再返回北京。清代帝王秋獮木蘭時,往往還要會聚蒙古各部王公,以籠絡蒙古上層貴族。木蘭圍場在承德避暑山莊北,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是極好的狩獵之地。避暑山莊,又名熱河行宮、承德離宮,位於承德市區北部,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離宮別苑。占地560"萬平方米。有康熙用三字題名的36景(如意洲、煙雨樓等)和乾隆用四字題名的36景(如錘峰落照、梨花伴月、四面雲山、月色江聲、南山積雪等)。這些景區博採全國各地園林藝術風格而建,使山莊成為中國各地勝景的縮影。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和山嶽區。其中山嶽約占全園面積4/5,平原約為1/5。平原中湖泊占一半。宮殿區有正宮、松鶴齋、東宮和萬壑松風等建築群。正宮有九進院落,主殿為"澹泊敬誠"殿,全部由楠木建成。松鶴齋在正宮東,有七進院落。萬壑松風在松鶴齋之北,為乾隆幼時讀書處,由6幢大小不同的建築錯落布置。東宮在松鶴齋以東,已毀於火,除"卷阿勝境"殿外,僅存基址。湖泊區在宮殿區北部,是山莊的風景重點,72景中有31景在湖區,其中"月色江聲"、"如意洲"是皇帝飲宴和會客之所;金山亭和煙雨樓是眺望風景之處。平原區的試馬埭是表演摔跤和賽馬的地方。萬樹園建有蒙古包,乾隆在此宴請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平原西側有文律閣,為仿寧波天一閣之建築,曾藏《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各一部。山嶽區的"錘峰落照"、"南山積雪"、"四面雲山"分別有3座亭,控制山莊北、西北、西三面山區。山莊的東面、北面有承德外八廟,為仿西藏、新疆一些著名寺院的形制而建。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