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木橑尺蠖](/img/6/ae7/nBnauM3X2QzMzATO5YzMwMDOxMTM2ADO0MzMxADMwAzMxAzL2M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學名:CulculapanterinariaBremeretGrey
護級別:未列入
瀕危等級:數據缺乏
可信度:2級可信度
野生馴化:野生
水生陸生:陸生
重慶特有種:否
重慶模式種:否
保護及保存現狀:自然野生(江津四面山);(萬州王二包);(彭水)。
開發利用現狀:野生未開發利用
保護建議:不詳
分布與危害
在中國浙江、江蘇、河南等省發生嚴重。形態特徵
![木橑尺蠖](/img/8/818/nBnauM3X1gjMyEDM3IzM4YTMzMTM0ETO4MTOwADMwAzMxAzLyM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卵 長0.9毫米,扁圓形,綠色。卵塊上覆有一層黃棕色絨毛,孵化前變為黑色。
幼蟲 體長70-78毫米,通常幼蟲的體色與寄主的顏色相近似,體綠色、茶褐色、灰色不一,並散生有灰白色斑點。頭頂具黑紋,呈倒“V”形凹陷,頭頂及前胸背板兩側有褐色突起,全表多灰色斑點。
蛹 長24-32毫米,棕褐或棕黑色,有刻點,臀棘分叉。雌蛹較大。翠綠色至黑褐色,體表光滑,布滿小刻點。
發生規律
![木橑尺蠖(圖2)](/img/b/cc3/nBnauM3X4EDNxkDN0czMwMDOxMTM2ADO0MzMxADMwAzMxAzL3M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越冬蛹在5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為羽化盛期,成蟲於6月下旬產卵,7月中、下旬為盛期。幼蟲於7月上旬孵化,孵化適宜溫度為26.7℃,相對濕度為50-70%。盛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浙江第一、二代幼蟲分別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初盛發。老熟幼蟲於8月中旬化蛹,9月為盛期。卵歷期9-10天。幼蟲很活潑,孵化後即迅速分散,爬行快;稍受驚動,即吐絲下垂,可借風力轉移危害。初孵幼蟲一般在葉尖取食葉肉,留下葉脈,將葉食成網狀。2齡幼蟲則逐漸開始在葉緣危害,靜止時,多在葉尖端或葉緣用臀足攀住葉的邊緣,身體向外直立伸出,如小枯枝,不易發現。3齡以後的幼蟲行動遲緩。幼蟲共6齡,幼蟲期約40天。每次脫皮前1-2天即停止取食,脫皮後有食皮現象。老熟幼蟲即墜地化蛹。通常選擇梯田壁內、石堰縫裡、亂石堆中以及樹幹周圍和荒坡雜草等鬆軟、陰暗潮濕的地方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3cm左右。在冬季少雪,春季乾旱的年份,蛹自然死亡率高;5月份降雨較多,發生率較高。成蟲羽化的適宜溫度為24.5-25℃。成蟲趨光性強,白天靜伏在樹幹、樹葉等處,易發現,尤其在早晨,翅受潮後不易飛翔,容易捕捉。在晚間活動,羽化後即行交尾,交尾後1-2天內產卵。卵多產於寄主植物的皮縫裡或石塊上,塊產,排列不規則,並覆蓋一層厚厚的棕黃色絨毛。成蟲壽命4-12天。
防治方法
(1)保護和利用天敵。(2)因地制宜的選擇較抗蟲品種栽培。
(3)晚秋或春季根據蟲害發生情況,在蛹較集中的園內,刨樹盤挖撿蟲蛹,減少蟲害。
(4)利用成蟲趨光性,設定黑光燈誘殺,或在早上人工捕捉。
(5)化學防治3齡前幼蟲食量小,抗藥力差,噴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菊殺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氰西殺蟲懸浮劑1000-1500倍液,效果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