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期的高句麗墓葬以石室壁畫墓為代表,在平壤附近共發現30餘座。墓室作方形或長方形,用石塊砌成墓壁,以石條疊澀出墓頂,結構多單室和以甬道相連的雙室,也有個別多室者,墓穴上覆以墳丘。彩色壁畫多直接繪在石壁上面,也有少數繪在墓壁的石灰面上。壁畫的題材有人物圖、人物四神圖和四神圖3類,各類年代不同,具有分期斷代意義:人物圖以安岳三號墓,德興里壁畫墓為代表,壁畫以墓主人的肖像及其生活事跡為中心,根據墨書題記,兩墓的年代分別為357和408年,屬於較早的遺存;人物四神圖以藥水裡壁畫墓和梅山里四神□為代表,壁畫在人物圖的基礎上增加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以表示方向,年代大體屬5世紀;四神圖以平安南道江西郡三墓里的江西大墓和江西中墓為代表,這時壁畫題材有新的變化,四神已成為壁畫的主體,以忍冬紋、蓮花紋以及仙人、怪禽、異獸等填充其間,墓主人肖像及其他人物形象已消失,這些墓的年代相當於6~7世紀。上述墓葬都被盜掘,隨葬品所存很少,留存的壁畫則有助於了解當時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藝術水平等。372年,佛教從中國傳入高句麗,這在墓葬壁畫中也有反映,德興里壁畫墓中所繪的佛事活動場面以及墨書題記中的“釋加文佛弟子”都是明顯的例證。此外,在平壤市附近清岩里遺址和上五里遺址均發現佛寺遺址,主要遺蹟有八角形的塔基和泥塑佛像等。
百濟遺蹟
百濟最初建都於漢江北岸今漢城附近的慰禮城,後相繼遷都今京畿道廣州的漢山城、今忠清南道公州的熊津城和今忠清南道扶餘的泗□城,因而遺蹟、遺物以上述諸地為最多。熊津城址大部分又被破壞,殘存的宮殿、寺廟等遺址中出土有石柱礎和蓮花瓦當,有些板瓦上還印有“熊津宮”和“熊川宮”等漢字,確切地說明了熊津城的所在。經過調查發掘的寺廟址達20餘處,寺廟的布局有一定的共同性。在扶餘軍守里塔基中發現的鎏金菩薩像和如來佛石像,是百濟佛像中的典型作品。百濟墓葬可以忠清南道公州宋山里墓群為代表。墓葬多為石室墓,有兩座則為長方形的券頂磚室墓,即四神□和武寧王陵。前者曾被盜掘,不見遺物,僅在墓壁上見有白粉繪成的四神圖;後者保存完整,發現的兩方墓誌證實它是武寧王及其王妃的合葬墓。忠清南道扶餘附近的陵山里墓群與宋山里墓群基本相同,也有繪四神的石室墓,但不見磚室墓。全羅南道羅州郡的潘南面墓群別具特色。其墳丘多為方形,有的作圓形或雙圓形,墳丘頂部埋葬瓮棺,死者仰身直肢,頭戴鎏金冠,耳飾金環,頸佩勾形玉珠,腕套銅釧,腳帶鎏金履飾,有鐵兵器隨葬,瓮棺之外則放置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