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三國時代遺蹟

朝鮮三國時代遺蹟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諺文:????)是朝鮮半島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間高句麗(前37年-668年)、新羅(前57年-935年)、百濟(前18年-660年)三國鼎立的歷史時期。三國的文化和語言各不相同。宗教原本共同崇尚薩滿教,但在中國文化日趨影響下,儒家和道教傳入。4世紀時,佛教傳入朝鮮半島,迅速傳播,一度成為三國的國教。668年,新羅於唐朝幫助下征服百濟後滅高句麗,因而結束三國時代,並進入統一新羅時代。三國時代之前存在的小國家和民族國家包括東濊、沃沮、扶餘、伽倻、于山國、耽羅等國,以及有爭議的倭人政權任那。

朝鮮三國時代指是指在公元前313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新羅(前57年-935年)三國並存的時代。年代從高句麗攻陷樂浪、帶方郡(313)起,到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668)止,歷經300餘年。三國的疆域大體是,高句麗位於北部;百濟在南部的西半;新羅則在南部的東半。這一時期的遺蹟有城址、宮殿、寺廟等,而以墓葬最多,因而有人稱這個時期為朝鮮三國古墳時代。高句麗遺蹟 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新羅(前57年-935年)。 高句麗滅樂浪後,於427年遷都於今平壤附近,先後以安鶴宮城和長安城為都城,兩城均位於大同江北岸的丘陵地帶。
安鶴宮城遺址略呈菱形,城牆芯部為土築,外部砌石,長寬各620米,是高句麗後期前半的統治中心,城北以大城山山城作為防禦據點。長安城略呈三角形,由北城、內城、中城和外城 4部分構成,面積達1185萬平方米。城牆依山地和平地的自然地形用石塊或土築成,為平地和山地相結合的所謂“平山城”。它是高句麗後期後半的都城,與從前有所不同,將宮城、居民生活區和防禦據點等結合為一體。其中外城為一般居民所住,內城為宮城,中城為官衙區,北城則主要為設防所建。城內還有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市場。該城標誌著高句麗都城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時期的高句麗墓葬以石室壁畫墓為代表,在平壤附近共發現30餘座。墓室作方形或長方形,用石塊砌成墓壁,以石條疊澀出墓頂,結構多單室和以甬道相連的雙室,也有個別多室者,墓穴上覆以墳丘。彩色壁畫多直接繪在石壁上面,也有少數繪在墓壁的石灰面上。壁畫的題材有人物圖、人物四神圖和四神圖3類,各類年代不同,具有分期斷代意義:人物圖以安岳三號墓德興里壁畫墓為代表,壁畫以墓主人的肖像及其生活事跡為中心,根據墨書題記,兩墓的年代分別為357和408年,屬於較早的遺存;人物四神圖以藥水裡壁畫墓和梅山里四神□為代表,壁畫在人物圖的基礎上增加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以表示方向,年代大體屬5世紀;四神圖以平安南道江西郡三墓里的江西大墓和江西中墓為代表,這時壁畫題材有新的變化,四神已成為壁畫的主體,以忍冬紋、蓮花紋以及仙人、怪禽、異獸等填充其間,墓主人肖像及其他人物形象已消失,這些墓的年代相當於6~7世紀。上述墓葬都被盜掘,隨葬品所存很少,留存的壁畫則有助於了解當時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藝術水平等。372年,佛教從中國傳入高句麗,這在墓葬壁畫中也有反映,德興里壁畫墓中所繪的佛事活動場面以及墨書題記中的“釋加文佛弟子”都是明顯的例證。此外,在平壤市附近清岩里遺址和上五里遺址均發現佛寺遺址,主要遺蹟有八角形的塔基和泥塑佛像等。

百濟遺蹟

百濟最初建都於漢江北岸今漢城附近的慰禮城,後相繼遷都今京畿道廣州的漢山城、今忠清南道公州的熊津城和今忠清南道扶餘的泗□城,因而遺蹟、遺物以上述諸地為最多。熊津城址大部分又被破壞,殘存的宮殿、寺廟等遺址中出土有石柱礎和蓮花瓦當,有些板瓦上還印有“熊津宮”和“熊川宮”等漢字,確切地說明了熊津城
的所在。經過調查發掘的寺廟址達20餘處,寺廟的布局有一定的共同性。在扶餘軍守里塔基中發現的鎏金菩薩像和如來佛石像,是百濟佛像中的典型作品。
百濟墓葬可以忠清南道公州宋山里墓群為代表。墓葬多為石室墓,有兩座則為長方形的券頂磚室墓,即四神□和武寧王陵。前者曾被盜掘,不見遺物,僅在墓壁上見有白粉繪成的四神圖;後者保存完整,發現的兩方墓誌證實它是武寧王及其王妃的合葬墓。忠清南道扶餘附近的陵山里墓群與宋山里墓群基本相同,也有繪四神的石室墓,但不見磚室墓。全羅南道羅州郡的潘南面墓群別具特色。其墳丘多為方形,有的作圓形或雙圓形,墳丘頂部埋葬瓮棺,死者仰身直肢,頭戴鎏金冠,耳飾金環,頸佩勾形玉珠,腕套銅釧,腳帶鎏金履飾,有鐵兵器隨葬,瓮棺之外則放置陶器。

新羅遺蹟

新羅自建國到滅亡 (935),一直以慶尚北道的慶州為都城,發現的遺蹟多集中
在這一帶。早期都城的規模不詳,但可以肯定的是,慶州的月城(見新羅統一時代慶州地區遺蹟)在三國時期已是新羅的宮城。慶州附近的邑南墓群則是這一時期著名的新羅墓地。在1.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大型的封土墓達150餘座,其中經過發掘的有壺□□、金冠□、金鈴□、瑞鳳□和天馬□等。墓葬皆為積石木槨墓,在豎穴土壙內用礫石堆積在木槨的周圍,上面覆蓋高大的封土。每個墓室只葬1棺,有的在槨室的一端置有盛裝隨葬品的大木箱。間或在同一墳丘下建兩個墓室,可能是同□異穴的夫妻合葬。隨葬品相當豐富,以金制的山字形冠、耳飾、頸飾、腰帶和腰
佩等精美的服飾品最具特色,另外有馬具、陶器、青銅容器、鐵制工具、漆器和玻璃器等。出土陶器中的帶有劃紋或附加人與動物小塑像的青灰色陶器,可能是專供隨葬的明器,製造獨特,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墓葬中也發現有若干外來品,如青銅的鼎、□斗和漆器來自中國,青銅壺□是高句麗的製品,玻璃杯則可能來自西亞,反映了新羅與其他地區的交往。瑞鳳□出土的銀碗,蓋內和底部分別刻有“延壽元年太歲在卯三月中太王敬造□用三斤六兩”和“延壽元年太歲在辛三月□太王敬造合□三斤”銘文。以上發現表明,慶州邑南墓群可能是5~6世紀新羅王陵的所在地。但墓區偏北部的一些小型墓葬,建造規模小,隨葬品數量少,可能墓主人的身份較低。在新羅的其他地區還發現許多石室墓,雖然墓葬形制有不同,但葬式和隨葬品都與邑南墓群基本一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