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真鄉

朝真鄉

朝真鄉地處江、梓、游三縣、區交界處。距綿陽城區52公里,距梓潼縣城30公里,距江油市45公里。朝真鄉地處丘陵地帶,四山夾三溝。土壤多以酸性粘土為主,氣候濕和,日照充足,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23度,無霜期300天以上,降雨量800毫米至1000毫米。武引涪梓乾渠、紅岩分乾渠和魏、劉支渠貫穿全境。主產糧油、生豬、蠶繭、蔬菜、水產品。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以水果、蔬菜為主;養殖業以養豬、養小家禽為主。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朝真鄉因乾隆時修建的道觀朝真觀而得名。1961年7月貫徹《六十條》時從柏林公社分離出來獨立成為公社 (鄉級政權)。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中改為火花人民公社,1968年10月1日成立火花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7月改為朝真鄉人民政府,1992年撤鄉與柏林合併為柏林鎮,建立朝真鄉辦事處。1997年10月恢復朝真鄉建制。該鄉南依梓潼縣臥龍鎮,西南靠遊仙區柏林鎮,西北與江油戰旗鎮和遊仙區太平鄉相鄰,北與梓潼縣黎雅鎮交界。

人口數據

2008年該鄉總人口11831人,其中農業戶3426戶,農業人口11425人。1997年,全鄉人口增長率1.1‰,人口出生率7.3‰,計畫生育率99%。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0499
5457
5042
家庭戶戶數 3277
家庭戶總人口(總) 9804
家庭戶男 5082
家庭戶女 4722
0-14歲(總) 2216
0-14歲男 1157
0-14歲女 1059
15-64歲(總) 7382
15-64歲男 3884
15-64歲女 3498
65歲及以上(總) 901
65歲及以上男 416
65歲及以上女 48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0308

經濟發展

朝真鄉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1997年全鄉糧食總產量5722.6噸,油料總產量450.7噸,生豬出欄17746頭,農民人均收入1491元。全鄉有民營企業8家,總產值50萬元。

朝真鄉下大力氣狠抓招商資工作,2006年,朝真鄉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招來綿陽西科種業公司(水稻制種生產、銷售),已投資86萬元、綿陽閩隆菌業公司(磨菇生產、加工、銷售),已投資21萬元、農科區個體戶候在德(藥材、養牛),已投資18萬元、個體戶張本慶(養魚銷售魚飼料),朝真村個體戶趙元清(水產養殖)已投資26萬元 。

2008年朝真鄉黨委、政府將農民增收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實,通過“公司+協會+農戶”的訂單模式,引進閩隆公司發展蘑菇生產100餘畝,僅此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可增加60餘元。據閩隆公司負責人介紹,截止2008年11月25日統計,全鄉共交售蘑菇87300餘斤,發放蘑菇款14.85萬元。

朝真鄉2008年在外打工的農民達3749人,占全鄉總人口的1/3,農民工收入達4000多萬元。面對受金融危機影響,農民工大量返鄉的新形勢,朝真鄉採取一系列措施,積極引導農民工回鄉創業,重新就業,尤其是在災後重建中,朝真鄉返鄉農民工大有作為,充分發揮返鄉農民工的信息和技術優勢,成為永久性農房建設的主力軍。

對於朝真鄉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創業,朝真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加強培訓,變被動為主動。首先對返鄉的2000多名農民工情況進行詳細統計,建立“鄉村社返鄉農民工信息庫”,尤其是要註明技術特長;其次是加強農民工的技術培訓,依託綿陽市旅遊學校、遊仙高級職業中學、鄉農校、鄉黨校等機構,有1500多農民工獲得免費的技術培訓,有425人在綿陽實現重新就業,三是幫助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31名農民工實現回鄉創業,幫助解決創業所需信貸50多萬元。四是根據農民工的技術特長,組成21個返鄉農民工農房建設施工隊,活躍在朝真鄉農房建設的每一個角落,極大的緩解了災後重建用工矛盾,加快了農房建設進度。

基礎建設

2008年該鄉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5座, 山坪塘275口,電力提灌站15處。經過龍江、小溝村的武引紅岩分乾渠,長2.6公里, 平台開挖土方104830立方米,石方62816立方米;明渠開挖土方55000立方米, 石方13750立方米。經過龍江、朝真村的武引魏城分支渠, 長6. 88 公里, 開挖土石方合計89527平方米,兩渠共投勞156690個,投資205.9465萬元,其中自籌103.5679萬元,國家補助102.3786萬元。涪江水灌溉該鄉8000餘畝田地。1996年場鎮共安裝20部電話,直通全國各地。1995年朝柏公路劉家埡降低坡度,拉直改道,由6.96公里,縮短至5.74公里,共集資24萬元,區政府補助2萬元,募捐2萬元,共投資28.4萬元,投勞59486個。

硬化公路8.7公里、硬化農毛渠6000米,精修塘堰9口、新建蓄水池5口,新建提灌站1座、土地整理500畝,重點項目武引二期工程朝真段即將完工。石龍村紅會“博愛家園項目”、龍江村、崇林村日間照料中心工程均已竣工驗收,並投入使用,投資70萬元的“污水處理設施項目”正在抓緊施工中,初步預計5月投入使用。鳳凰山整體開發,累計投資8000萬元,修建機耕道48公里,安裝灌溉管網150公里,架設高低壓線路26公里,新增100千伏變壓器1台、建大功率提灌站1個。

社會事業

該鄉有朝真鄉柳州希望國小一所,學校於2008年災後重建而成,占地10667平方米,能容納學生300名。教學樓、綜合樓、學生宿舍、食堂、運動場、應有盡有。該校擁有附屬幼稚園一所,現有教職工20人,2013年被遊仙區教體局評為校風示範學校,2014年教育教學綜合評價獲一等獎。境內有衛生院2個,村衛生室9個,計畫生育保健站1個。朝真鄉衛生院始建於1954年,是一所集醫療、急救、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全科醫療機構,是遊仙區新農合、社保定點醫療機構.該院設備先進,功能科室齊全,現設病床30張。近年來引進10餘種先進設備,現開設十八個臨床科室。其中,玉皇觀分院地處江、梓、游三縣、區交界的玉皇觀集鎮,該院有醫務人員10人,病床10張,能做10餘種中小型手術,與城區醫院相比更加實惠,更加細心。廣播站、郵政儲蓄銀行、信用聯社、自來水廠、敬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畜牧站正積極服務於全鄉老百姓。

全鄉有普通初級中學1所,1997年3月該校獲遊仙區“校風示範學校”稱號,教學設備完善,經省、市兩級驗收合格達標。有村級國小6所, 中心國小有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的教學辦公樓一棟,標準住宿18套。1995年全鄉有教職員工94人,在校學生1635人。1995年“普九”共投資244萬元,其中鄉中學109萬元,鄉中心國小85萬元,村小50萬元;1996年,已全面驗收達標。1995年全鄉有科技示範戶300戶,有廣播站1個,文化茶園4個,老年活動室9個,有線電視差轉站1座,場鎮全部接通微波電視。建有供3000人飲用的自來水廠2個。境內有衛生院2個, 村衛生室9個,計畫生育保健站1個。其中,玉皇觀分院地處江、梓、游三縣、 區交界的玉皇觀集鎮,該院有醫務人員10人,病床10張,能夠做闌尾、剖腹、腫瘤、胃修補等中小型手術,與城區醫院相比能節省40的費用,1997年營業額達50餘萬元。1997年全鄉共有醫務人員40人,病床50張,流行病防治成效顯著。

環境整治

當前,該鄉災後恢復重建已經進入“加快和提前”的攻堅階段。特別春季是各種病菌繁衍的高峰期。在此過程中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是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具體體現,是科學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改善該鄉發展環境,改善受災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受災民眾文明素質和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是打造良好的重建和投資環境,促進該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全鄉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納入加快重建的總體工作部署之中,與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基礎設施提升建設、集鎮和村落規劃建設、社會事業恢復重建以及生態環境修復等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在較短時間內取得明顯成效,使災後城鄉面貌、人居環境和受災民眾生產生活秩序得到明顯改善。

(一)總體目標。要通過此次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總體上達到災害痕跡有效清除、建築風貌有效提升、城鄉環境有效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有效提高、城鄉居民素質有效增強的“五個有效”工作目標。

(二)工作重點。此次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突出以下四個方面的重點:

1.加快廢墟清理。要堅持屬地原則,切實加大災害廢墟清理力度。要立即動員,快速啟動,精心實施,徹底清理,早見成效。城鎮周邊、道路沿線、景區周圍是廢墟清理的重點,魏城、柏林等受災較重鄉鎮的集鎮,綿梓路遊仙段、小永路魏朝段等是此次廢墟清理的重點區域。

2.統一建築風格。全鄉所有新建農房必須堅持先規劃、再建設,要將“小集中”作為農房重建的主打模式,所有新建農房均要突出特色風貌,並嚴格執行災後重建規劃。對已建成的農房,要儘快完善配套設施,根據整體建築風貌和體現區域、文化特色的要求進行完善提升。重要道路沿線和重點景區周圍已建成的農房要通過精心規劃、修改補充來完善提升;對夾道建設的農房和已建成的散建農房,要通過完善規劃、風貌改整、插漏補缺、縱深推進、連點成院、引進經營性項目、新建區間道路連線等方式進行完善提升。

3.治理集鎮“五亂”。要突出整治集鎮攤點亂擺、車輛亂停、垃圾亂扔、廣告亂貼、工地亂放等“五亂”現象,規範集鎮秩序,提高集鎮管理水平。要加強集鎮管理制度建設,根據各單位實際研究制定《集鎮衛生保潔細則》、《集鎮車輛停放規定》、《集鎮管理督查制度及獎懲措施》等制度,提高清掃保潔質量,嚴格垃圾清運標準,對沿街擺放的小商品、水果蔬菜攤位要設定合理,逐步規範。要針對集鎮管理中出現的占道經營、車輛違章停放等現象,定期組織相關部門聯合執法,確保集鎮管理規範有序。

4.提高居民文明素質。要寓教育於管理,寓管理於教育,堅持“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抓起,從個人抓起,從家庭抓起”,引導城鄉居民破除陳規陋習。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教育,開展“小手牽大手”行動和“文明新風伴我行”活動,引導城鄉居民破除陋習,養成愛衛生、講文明、懂禮貌的良好習慣,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做文明人、辦文明事的良好氛圍。要組織宣講團,深入到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和農村,圍繞城鄉居民應具備的文明素質、禮儀常識等開展文明禮儀宣講教育活動,促使城鄉居民文明素質大幅提高,展示受災民眾良好的精神風貌。

為切實加強對全區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領導,確保綜合整治實效,經鄉黨委政府決定成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見附屬檔案)。落實專門人力建立專門機構抓好工作落實。實行轄區負責制。

各村(居)民委員會要充分利用標語、廣播、召開會議等方式進行看廣泛宣傳,組織聲勢浩大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大行動。

鄉上將採取明察暗訪的方式,對各村、各單位及時進行督促和整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