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望雲樓
巴山 樓之東,秦嶺 樓之北。
樓上捲簾時,滿樓雲一色。
注釋譯文
注釋
⑴望雲樓:文同任陝西洋州知州時,宅內之樓。址在洋州,即今陝西省洋縣。
⑵巴山:即大別山。陝西漢中盆地與四川盆地的界山。
⑶秦嶺:詩中指的是陝西南部一段,是狹義的秦嶺,主峰是太白山,在洋縣正北。
譯文
登上望月樓,舉目願望,在樓的東面是巍峨群山、綿延千里的大別山;在樓的北面可見高峻雄偉、劍峰千仞的秦嶺。因為樓飛檐凌空,所以樓上捲簾之時,縈繞在高樓四周的雲彩會立即飛入樓中,危樓頓時隱入雲彩之中,景色奇麗無比。
創作背景
《望雲樓》一詩是作者熙寧八年(1075年)秋冬之間至熙寧九年春初任洋州(今陝西洋縣)知府時所作,此詩是原總題為《序居原地雜題》詩三十首中的第十二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開頭兩句寫望雲樓的位置及登樓頭所見之景。此二句既說明此樓位置在巴山之西、秦嶺之南,並交代了此樓之高與位置極佳,才能上樓望見極高峻的巴山、秦嶺,也看到崇山峻岭間雲彩朵朵繞山飄蕩,景象壯麗無比。詩中雖未寫雲,但云盡在不言中,讓人們去體會罷了。
三、四句則由遠及近,寫樓中近景。望月樓如李白《夜宿山寺》所詠“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繞樓雲彩飛入樓中,危樓隱入雲彩之中,景色奇麗無比。這兩句“樓雲一色”的奇觀,寫出了萬里晴空、浩茫雲海的佳景,自然使人神清目爽,有“盪胸生層雲”之感慨。
此詩最大的表現手法則是運用了一放一收的手法。頭兩句放開,由近及遠,拉開距離,使境界驟然開闊,烘托出望雲樓周圍的自然環境;後兩句收攏,由遠及近,拉近距離,近到樓上、樓中、樓雲天渾然一體的景色。
其次,是詩中有畫的技法。詩人運用了典型的繪畫技法,將望雲樓的地理位置——樓之東是巴山、樓之北是秦嶺全部畫出,氣象盡收眼底,境界開闊,氣勢不凡。捲簾這一動作,將樓的獨特之景“滿樓雲一色”全部勾畫了出來。
最後是平淡自然的詩風。唐宋後不少詩人和詩論家崇尚平淡的詩風。平淡代表了詩的一種風格,文同的這首詩就屬平淡之列。“巴山樓之東,秦嶺樓之北”,用平淡的語言介紹瞭望雲樓所處位置。而詩的結尾時更用平淡語“滿樓雲一色”,振起全篇,使詩境一下子煥發出光彩,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是在捲起樓上帘子的剎那間的情況,詩人敏捷地捕捉並描繪它,將詩意點透,添加了平淡詩風中的濃味。
此詩用語樸素,但意境瑰奇,每句用一“樓”字,句句緊扣主題,絲毫不顯重複,儼若一首題畫詩,堪稱宋詩中的佳作。
名家賞評
蘇軾和詩《和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望雲樓》:“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出本無心歸亦好,白雲還似望雲人。”
葛立方《韻語陽秋》:“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後可造平淡之境。”
作者簡介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皇祐年間(1049—1054)進士。歷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以尚書司封員外郎充秘閣校理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稱“文湖州”。善詩文書畫。擅畫墨竹,有“湖州竹派”之稱。與蘇軾為表兄弟,交誼深厚,常相唱和。有《丹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