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 王運熙 著 叢 書 名:大家小品叢書 出 版 社: 陝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082333 出版時間:2008-03-01
版 次:1 頁 數:362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學 > 文學評論與研究內容簡介
《望海樓筆記》共分五卷,分別談治學、樂府詩、唐詩、辭賦散文、古代文論,均屬於中國古代文學範圍。我自1947年夏復大學畢業留校任中文系教師後,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望海樓筆記》第一卷諸文,主要根據給研究生講課的筆記整理而成;以下四卷所論,大抵都是平時研究工作中比較熟悉的對象。
·查看全部>>
目錄
卷一 治學漫話
讀書要找指路燈
談讀書答問
研讀古代文學須明其義例
過好古漢語閱讀關
讀一些四部經典書籍
讀一些目錄學基本書籍
學習古典文學要注意幾個關係
擴大文化知識領域
向前輩和前代學者學習
蒐集積累材料
分析、論證問題
寫作論文
論文應統觀全人
文論家的理論原則和具體批評
把文論家與他同時代的文論聯繫起來考察
把批評史研究和文學史研究結合起來
注意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
研究樂府詩的一些情況和體會
《中國文學批評史》(三卷本)的編寫體會
在開拓中行進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編寫瑣記
我與《文心雕龍探索》
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
憶念郭紹虞先生
紀念朱東潤先生
懷念陳子展先生
卷二 樂府談苑
漢武始立樂府說
關於漢武帝立樂府
相和歌、清商曲的關係與區別
中古通俗樂曲的雅化與衰亡
漢代的黃門鼓吹樂
“相和”一名的涵義
相和歌與楚聲
現存漢樂府民歌多出東漢
漢樂府民歌的特殊體例
《西門行》
《鳳將雛》
《焦仲卿妻》開頭
《文選》、《玉台新詠》所選相和雜曲
東漢搜採風謠
吳聲、西曲的產生與發展
吳聲、西曲中的揚州
《子夜歌》考
《碧玉歌》考
《莫愁樂》考
《桃葉歌》
謝惠連體和《西洲曲》
柳惲的《江南曲》
樂府民歌和作家作品的關係
郭茂倩事跡
《樂府詩集》
《古今樂錄》
《樂府古題要解》
卷三 唐詩雜札
唐代樂府詩的三種類型
唐代的絕句
比興說詩之失誤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與知人論世
陳子昂冤死原因
盛唐詩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盛唐氣象
從“故園”說到王昌齡的籍貫
談高適的《燕歌行》
李白的思想淵源
李白與孔子
李白與謝安
李白與東方朔
李白《蜀道難》的主旨
李白《蜀道難》的藝術魅力
李白歌行長句與漢魏樂府
談李白《靜夜思》
杜甫《詠懷古蹟》詩的題義和寫作時間
杜句“羯胡事主終無賴”解
杜甫詩化用六朝清商曲辭
復古派詩人元結
元結與《篋中集》
白居易詩歌的分類與傳播
諷喻詩與新樂府之異同
《長歌恨》與民間傳說
李賀《雁門太守行》與樂府詩體制
杜牧作詩“不今不古”
皮日休詩文的兩種思想傾向
關於《唐詩三百首》
卷四 賦文散論
西漢已多小賦
漢代的詼諧小賦值得重視
為漢賦家見視如倡進一解
應重視我國古典散文的研究工作
散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學性
駢文、駢體文學
魏晉南北朝駢體文學之昌盛
魏晉南北朝的駢文、駢賦
魏晉南北朝抒情寫景文學的發達
建安時代的抒情散文
蕭統《文選》
許楗《六朝文絮》
陶潛作品的體式風貌及其評價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
古文、古文正統
唐宋八大家散文
多研究一點唐代散文
唐代駢文仍占優勢
唐宋古文對漢魏六朝文章的吸取與改造
韓愈古文句式與唐代一般散體文不同
卷五 文論管窺
古文論研究應當重視作家作品的評價
古文論中的風格理論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特色
曹丕《典論·論文》與才性論
《文心雕龍》是怎樣一部書
《文心雕龍·原道》和玄學思想的關係
劉勰為何把《辨騷》列入“文之樞紐”
劉勰輕視通俗性的文學
鍾嶸《詩品》是怎樣評價作家的
鍾嶸《詩品》論奇
風骨、建安風骨
文質、質文代變
談古代文論的一個特色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
李白為什麼景仰謝跳
李白推重謝跳詩
杜甫詩論的時代精神
韓愈的文學好尚
元稹李杜優劣論和當時創作風尚
《二十四詩品》真偽問題我見
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和蘇軾對它的評論
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舊唐書》的文學觀
兩《唐書》對李白的不同評價
對嚴羽《滄浪詩話》的誤解
·收起全部<<
前言
本書共分五卷,分別談治學、樂府詩、唐詩、辭賦散文、古代文論,均屬於中國古代文學範圍。
我自1947年夏復旦大學畢業留校任中文系教師後,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從研究方面講,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中期,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以樂府詩為重點;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研究唐代文學,以唐詩為重點;60年代前期,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利用過去文學史研究作基礎,以漢魏六朝唐代文學批評為重點。1978年到現在,主要工作除帶研究生外,還研究《文心雕龍》,參與主編並編寫三卷本《中國文學批評史》(高校文科教材)、七卷本《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本書第一卷諸文,主要根據給研究生講課的筆記整理而成;以下四卷所論,大抵都是平時研究工作中比較熟悉的對象。
本書所收篇章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舊作,其中有的原是短文,有的則是從長文中割取的片段;另一類是近兩年來按筆記體要求所寫的短篇,它們大多數是根據舊作縮寫或改寫而成,希望通過簡要和較為通俗的形式介紹自己的一些看法。由於寫作的時間不同,要求也有些區別,因而風格不甚統一:有的徵引原始材料較多,分析比較細緻;有的儘量少引原材料,論述力求扼要;再有,少數篇章在論述內容與引用材料方面,稍有重複之處。這些體例上的缺點,希望讀者諒解。本書第一卷中有三篇文章,分別回憶復旦中文系郭紹虞、朱東潤、陳子展三位前輩著名學者,因為其內容都是談治學精神與方法的,所以收入該卷。
我於20年代出生在江蘇省金山縣(今為上海市金山區)的一個小鎮,那裡靠近杭州灣,平時海灣中漲潮時的聲音,常常聽得很清楚。記得小時候母親有時帶著我到海濱遊覽。我在海邊沙灘上很高興地拾取貝殼,看著海水慢慢湧上來,發出衝擊的聲音。此情此景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印象還是頗為深刻。上海市雖地處東海之濱,但市區廣大,大部分地方看不到海。我目前住在浦西一座大樓的九層樓上,也看不到海。書齋取名為望海樓,聊以寄寓懷舊之情而已。
本書編集過程中,承譚蘭芳女士尋找若干期刊資料,並複印了許多舊稿,我妻杜立羊幫助整理抄寫不少稿件,之後又承責任編輯做了許多統一整理工作,在此致以衷心的謝意。
王運熙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