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士寧

朗士寧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

朗士寧

概況

朗士寧朗士寧
郎士寧
郎士寧(1688-1766)清代著名畫家。義大利人。原名約瑟·迦斯底里阿納。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歸化中國,他一面傳道,一面以畫清廷,為清代內廷供奉的畫家。善寫生,工畫人家、禽獸、花鳥。時準噶樂進貢大宛馬,清帝命名旭意驄,並令郎士寧作畫 ,極為神似。著名的《香妃像》也是他的手筆,他與當時宮廷內中外畫家合作的畫頗多,如《萬樹園賜宴圖》、《馬術圖》、《格登鄂斫營圖》等。其作品流傳至今的有:《白猿圖》、《松鶴圖》、《竹陰西圖》等。
在清朝歷代的皇上中,真要數乾隆皇帝最風光了。乾隆善於舞文弄墨,有許多的文化包裝,留下了許多佳話。
如果我有時間,真想寫一段“乾隆和朗士寧”的故事。朗士寧原名焦寒佩·卡斯蒂利奧奈,生於義大利北部的米蘭。1715年這位二十七歲的義大利人,以耶穌會傳教士的身份來到東方,先抵達澳門,後來到北京,居住在東城外的東堂(又稱聖約瑟教堂)。由於他擅長繪畫,在1723年9月15日被召入京西海淀的如意館內工作。
朗士寧進如意館之初,雖曾經參用西洋畫法,為雍正皇帝畫了一幅《聚瑞圖》和一幅《蒿獻英芝圖》,並得到皇上的讚賞。但最終得到的回覆是,皇帝下了一條手諭,建議宮裡洋畫家們採用中國繪畫工具,熟悉中國筆墨的特殊造型意味。這使得朗士寧等畫家感到意外,但漸漸地他們明白了自己唯命是從的地位,掌握了入鄉隨俗的方式,於是那筆頭畫出的是兼西兼中的形象和風格。後人能見到朗士寧的油畫很少,因為他在清宮中大多是畫國畫。後來,連他固有的繪畫觀念也發生了轉變。1735年雍正駕崩,高宗即位,好在乾隆還喜歡西畫,以為水彩畫法與傳統畫法有相通之妙,故表示讚許,然他不喜歡油畫。
現在只露殘骸的圓明園,在乾隆的時代可說風光無限好。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將西方美術如此大規模,多品種移植到本土,並且又融會中、西風格的景觀文化。其中的西洋樓“長春園”美不勝收,便是這樣的典範。要說此“長春園”,便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乾隆和朗士寧的故事。有一日,乾隆在殿上翻閱新進貢的西洋畫冊,恰巧看到以水彩畫法所繪的建築圖樣,便興致勃勃,命朗士寧作講解,並問朗士寧,京城之中的洋人里,有誰善於西洋建築此道的,於是朗士寧便向乾隆推薦法國傳教士蔣友仁。乾隆當即召進,並命蔣友仁協助朗士寧在圓明園內建造西洋樓。郎士寧被指定為“西園”的首席建築師。
朗士寧參照了許多歐式建築圖書資料,大膽設計了一組西洋樓的平面圖和透視立體圖。在後來的實際施工中,他又連續推薦了一些傳教士參加設計工程。據歷史記載,“長春園”約興建於1749年,那是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兩年後完工。
朗士寧的許多史料都可以從《清檔》中查到。這位義大利人在宮裡,即當教授,又當畫家,還做工藝師,到了乾隆時代更是受到極大的器重,被奉為首席畫師。這位外國畫家和乾隆皇帝的關係實在不薄,乾隆曾經題畫詩曰“寫真士寧擅,繪我少年時”。他還認為,朗士寧的畫,“無過其右者”,這些都算是表達了他對朗士寧的一種讚譽和印象。
清廷西風,構成了18世紀中國宮廷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在朗士寧的周圍還有不少外籍的宮廷畫師,雖不比朗士寧名聲顯赫,但同樣為清代繪畫作出了貢獻。從18世紀開始,俄國教會每隔十年派出一個使團常駐北京。
安東·列加紹夫是使團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畫家。當時俄國的《美術論》曾經這樣報導:“列加紹夫在北京的名望,就像提香在義大利,甚至有過之而不不及。”列加紹夫在中國十年間,創作了四十幅油畫肖像。十六幅禮品畫,還為北京的東正教聖母升天教堂畫了十六幅聖像。
關於誰是西方油畫傳入中國的最早使者,歷來說法不一。義大利人利瑪竇神父是一個有“中國緣”的傳教士,他的傳奇經歷如同他的遺骨一樣,一直留在了中國。史載1601年,利瑪竇第一次向中國皇帝明神宗進呈了“聖像畫”,所以,西畫始傳中國,由此便有了一個較為統一的依據。在那明清之際西畫東漸的歷史長河中,朗士寧可謂是繼利瑪竇之後的又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