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人類服飾文化全書》大型系列叢書的一個組成部分。
本書側重於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的服飾考證,以這一時期的服飾法規、流變、逸聞、習俗、風貌為主。既是考證就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據”,所以“凡立一義,必憑證據”。近代國學大師胡適推崇考據之學,他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這種嚴謹縝密的學術作風值得我們借鑑。
既是考證就要有考據的功夫(考索之功)和獨特的見解(獨拔之學),這是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對考據學提出的基本要求。
作為《人類服飾文化全書》的一個專題,《服飾與考證》能夠忝列其中,筆者深感榮幸,在撰寫過程中本著尊重歷史事實,再現歷史真實的學術宗旨,力求達到較高的學術標準。為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和嚴肅性,本書儘量以原版圖書為依據,其中不乏清末、民國時期的舊報紙、舊雜誌、地方志、國家第二檔案館的館藏資料以及民國歷屆政府頒布的服制條例,另外還有一部分清末民初的名人筆記和民國著名作家的散文著作。這些資料都是考據所需的翔實有據的註腳,可以說秉承了“實事求是”的考據學優良傳統,也符合梁啓超先生提倡的“科學的研究法”和“科學的研究精神”。
因叢書要求以故事為主題,以思考為特色,所以筆者儘量在學術性的考證中融入了一些有關的逸聞趣事,意在“寓莊於諧”,以符全書之體例。
本書按《人類服飾文化全書》寫作要求,文字精練,圖片豐富,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服飾專業書籍。本書服飾考證範圍為1840年至1949年(以清末民初為重點)。
圖書目錄
一、清風何以易漢俗 立國首當裝束從
縝密嚴謹的皇族冠服
官服的等秩 民裝的品類
官場的清規戒律
二、江青服何以亟更張 悖理逆時不文明
繁縟拖沓的穿戴
清人裝束蒙羞取辱
洋風吹開國人眼
三、民國何以制服興 依法著裝有特徵
服制出台與提倡國貨
帝制運作的前兆
皇帝的龍袍
辮子回潮半個月
標識勳業的章綬
嘉禾紋樣的象徵
中山服的始末
四、戎裝何以多制式 政局遞嬗常變更
軍服條例與穿著方式
官方的內供與民企的承包
五花八門的派系服式特色
五、時裝何以成風尚 新潮逐異學摩登
崇洋風靡模仿洋服
跳舞與時裝創新
放浪形骸是對風化的挑戰
旗袍的時尚與流行
傳媒是時裝走俏的助力
六、華洋何以能並行 服飾多元乃國情
文人的審美與選擇
民國初期的主流服飾
頑固不化的留辮遺老
移風易俗成效斐然
兼容並包的大千世界
近代服裝與形象的“設計師”袁世凱
城鄉差距造成的時空落差
後記(1)
後記(2)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