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嚴志剛,新浪網助理總編輯、圖片總監。1992年起從事專業攝影記者和編輯工作。曾任《新周刊》、《南方體育》等媒體攝影師,《瀟湘晨報》社視覺總監,被媒體評為90年代中國最新銳攝影師之一,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多項新聞攝影賽事評審,獲“金鳳凰”策展人稱號,出版過攝影專著《焦慮的食指》。
翟紅剛,新浪網新聞中心圖片主編。曾任《壹讀》圖片總監,《新京報》資深圖片編輯,被評為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全國最佳圖片編輯。
專業推薦
編輯推薦
家,是生命的起點,是生活的歸宿。我們拋開家的溫存和牽掛,努力地想和這陌生的城市融為一體。家,變成了一句問候,一份回憶,一縷鄉愁。中國當代最活躍的一線報導攝影師,用影像為您講述關於家的故事。書中的全部作品,均選自新浪圖片一年多來刊發的攝影專題或影像專欄。這些作品,隱匿著當下中國的時代悲歡,閃爍著身處其中的中國人的共同記憶和情感。這是近年來中國攝影界少有的一本報導攝影類的精品圖書。新浪圖片,希望用這本高品相的圖書,向中國所有報導攝影師致敬。
媒體推薦
被希望與失望所籠罩的中國人,在這些影像中永久留存。這些照片同時提醒了我們一個欣喜的事實——中國攝影師如今正積極地將鏡頭對準他們自己和身邊的人。(劉香成 著名美籍華人攝影師)
我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在當下最值得用圖像記錄的時代,新浪圖片頻道應運而生的紀實欄目《看見》,匯聚了越來越多的優秀攝影師,他們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讓讀者從日復一日的司空見慣中,重新“看見”自己的影子,並觀察生活的甘苦,而我們的社會也必須在更多人的關注下和思辨中,才能前行。(賀延光 著名攝影記者、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照片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口語,我們沉浸在一個無處不在的圖像世界裡,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觀看相當浮光掠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報導攝影師存在的價值在於,他們提醒我們從“看”到“看見”之間的距離;他們用自己的勇氣、見識和情感帶我們走入視野的盲區。“讀圖時代”這個說法從1990年代末提出,至今已將近二十年,但真正可讀的圖片卻向來乏善可陳。我想,惟有這樣的作品,惟有這樣的影像敘事者的出現,才能引我們進入真正的讀圖時代。(任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原來溫度是可以“看見”的,它就在新浪圖片的這本精選集裡。原來照片可以讓彼此取暖,你要找一個安靜的時間,與它面對,好好感受。(李楠 《南方周末》圖片總監)
攝影為反映世間萬物的無限變化而存在。在任何一個時代,總有人用相機為文獻工作,為歷史工作。在我們這個每刻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的國家,任何一種關於社會的記錄都有意義。攝影師只有心懷悲憫,才能完成真正的影像記錄。沒有小攝影家,只有勇敢、擔當的攝影家;沒有小題材,只要是用有溫度的情感去拍攝,就可以稱作有精神的攝影。做一個觀察家,去記錄自己生活過的街道和時代吧。傑出的記錄者從不懼怕寂寞,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記錄將會為未來者講述我們此刻身處的文明,時間是仲裁攝影的最後法官——這便是我對這本書想說的話。(陳小波 新華社領銜編輯)
《回不去的家》專輯是有溫度的,這個溫度很複雜,每個報導的溫度甚至是不同的,有的炙熱,能灼傷你的心;有的冰冷,讓你顫慄;有的溫和,讓你如沐春風。(朱炯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
名人推薦
被希望與失望所籠罩的中國人,在這些影像中永久留存。這些照片同時提醒了我們一個欣喜的事實——中國攝影師如今正積極地將鏡頭對準他們自己和身邊的人。
——著名美籍華人攝影師 劉香成
我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在當下最值得用圖像記錄的時代,新浪圖片頻道應運而生的紀實欄目《看見》,匯聚了越來越多的優秀攝影師,他們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讓讀者從日復一日的司空見慣中,重新“看見”自己的影子,並觀察生活的甘苦,而我們的社會也必須在更多人的關注下和思辨中,才能前行。
——著名攝影記者、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賀延光
照片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口語,我們沉浸在一個無處不在的圖像世界裡,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觀看相當浮光掠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報導攝影師存在的價值在於,他們提醒我們從“看”到“看見”之間的距離;他們用自己的勇氣、見識和情感帶我們走入視野的盲區。“讀圖時代”這個說法從1990年代末提出,至今已將近二十年,但真正可讀的圖片卻向來乏善可陳。我想,惟有這樣的作品,惟有這樣的影像敘事者的出現,才能引我們進入真正的讀圖時代。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任悅
原來溫度是可以“看見”的,它就在新浪圖片的這本精選集裡。原來照片可以讓彼此取暖,你要找一個安靜的時間,與它面對,好好感受。
——《南方周末》圖片總監 李楠
攝影為反映世間萬物的無限變化而存在。在任何一個時代,總有人用相機為文獻工作,為歷史工作。在我們這個每刻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的國家,任何一種關於社會的記錄都有意義。攝影師只有心懷悲憫,才能完成真正的影像記錄。沒有小攝影家,只有勇敢、擔當的攝影家;沒有小題材,只要是用有溫度的情感去拍攝,就可以稱作有精神的攝影。做一個觀察家,去記錄自己生活過的街道和時代吧。傑出的記錄者從不懼怕寂寞,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記錄將會為未來者講述我們此刻身處的文明,時間是仲裁攝影的最後法官——這便是我對這本書想說的話。
——新華社領銜編輯 陳小波
《回不去的家》專輯是有溫度的,這個溫度很複雜,每個報導的溫度甚至是不同的,有的炙熱,能灼傷你的心;有的冰冷,讓你顫慄;有的溫和,讓你如沐春風。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 朱炯
圖書目錄
專題
越南新娘
開房的年輕人
回到以色列
二人轉
後外來工
燕郊北漂
浣水河殤
獨居老人
下崗15年
過年不回家的人
策劃
兩座城兩個家
舊影
一個家族的清末、民國和新中國
訪談
張克純:我們是景觀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品圖
孩子,回來!
漂浮在“神話”里的一葉小舟
圍觀最後改變了什麼?
撫平失獨後受傷的心
活著就好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巴西
如果什麼都做不了,請做一個好人
序言
前言
文:劉香成(美籍華人,著名攝影師)
向所有入選本書的攝影師致敬。
這本攝影畫冊並不局限於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如今,誰還需要對攝影分門別類?
這本書的書名“有溫度的視覺”,強調攝影能夠讓人感知世間溫暖,而真正的標題在於第二部分“回不去的家”。
書中每個攝影師所選主題都有力證明了當今中國攝影充滿活力。
即使難免有受西方攝影影響的痕跡,但這場視覺盛宴因攝影師們描繪的不同故事而充實:有從越南來華的新娘、有嚮往以色列的中國猶太人、有下崗15年的工人們、還有家族相冊里的歷史,以及黃河流域這片土地上的荒涼場景。
在本書編輯的精選細編下,我們看到了故事和人物的豐富與厚度,而攝影師們則為我們指明了為何這些故事能讓我們更好地看懂當下的中國。
這些照片提醒著我們,在中國快速實現工業化的腳步下,有多少人和土地的命運被改變。照片裡呈現的個體的孤立感,警示人們為發展現代經濟模式所付出的代價。
被希望與失望所籠罩的中國人,在這些影像中永久留存。這些照片同時提醒了我們一個欣喜的事實—中國攝影師如今正積極地將鏡頭對準他們自己和身邊的人。
翻閱本書,書中所收錄的這些攝影報導和社會調查資料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