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虔)作者:唐·杜甫
天台隔三江,風浪無晨暮。
鄭公縱得歸,老病不識路。
昔如水上鷗,今如罝中兔。
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顧。
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
呼號傍孤城,歲月誰與度。
從來御魑魅,多為才名誤。
夫子嵇阮流,更被時俗惡。
海隅微小吏,眼暗發垂素。
黃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
平生一杯酒,見我故人遇。
相望無所成,乾坤莽回互。
注釋
1、至德二載(757),鄭虔貶台州司戶,杜甫有送行詩。此詩當為乾元二年(759)棄官華州之後作。台州:治所在今浙江臨海縣。鄭虔:見(691—759),字趨庭,又字若齊(一字弱齊、若齋),河南滎陽滎澤人,《新唐書》卷二○二有傳。盛唐著名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醫藥近乎百科全書式的一代通儒,詩聖杜甫稱讚他“滎陽冠眾儒”、“文傳天下口”。鄭虔學富五車,精通經史,書畫成就卓然一家,傳略廣泛見諸於《辭海》、《辭源》等辭書,以及歷代文學家、詩人、書畫家、書法家等專業性辭典之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司戶:官名,即司戶參軍,掌管一州的民戶。參見《通典》卷三三《職官》。2、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三江:長江、浙江、曹娥江。全詩校:“一作江海。”
3、無晨暮:從早到晚,無休無止。
4、水:全詩校:“一作江,一作天。”
5、如:全詩校:“一作為。”罝:捕兔子的網。
6、狂顧:遑急顧盼,驚慌失措。
7、“山鬼”句:《本草綱目·獸部·狒狒》引《永嘉記》:“安國縣有山鬼,形如人而一腳,僅長一尺許,......能令人病及焚居也。”
8、蝮蛇:毒蛇,多居濕地。
9、誰與度:言獨居無伴。
10、御魑魅:指貶謫。《左傳·文公十八年》:“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11、為:全詩校:“一作被。”才名:才華聲名。
12、夫子:對鄭虔的尊稱。嵇阮:嵇康和阮籍,皆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
13、被:全詩校:“一作遭。”
14、海隅:猶海角。指台州。
15、垂素:白髮散亂。
16、黃帽:老者冠。《隋書·禮儀志》: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以上,賜鴻杖黃帽。今案:唐沿隋俗,亦有賜黃帽之制。黃帽映:全詩校:“一作鳩杖近。”青袍:青色官服。唐制,八九品服青。
17、折腰:陶淵明為彭澤縣令,郡遣督郵至,縣吏享報應束帶見之,淵明嘆道:“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棄官歸隱。事見《宋書·陶潛傳》。
18、回互:迴環交錯。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