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尾懼誅

《有尾懼誅》,又有版本叫《蛤蟆懼誅》。出自《艾子雜說》,作者、朝代等不明。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吏濫殺無辜的社會現象。

出處
蘇軾《艾子雜說》
寫作背景
本文中的艾子(即蘇軾自指),有過不少艱難痛苦的人生經歷。從文中提到的“艾子浮於海”的情況來看,此作應寫於他最後被貶海南島的日子裡。在海南島生活的歲月中,六十多歲的蘇軾反思著他的人生歷程——其間,一段經歷使他永生難忘。在被茫茫大海包圍的島嶼中生活的作者的思緒,又回到了那一次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中。
這段經歷,恰與作者被貶海南昌化軍的社會背景有關。時當宋哲宗紹聖(公元1094—1098)年間,在激烈的黨爭中,朝廷大逐元祐黨人(蘇軾被定為元祐黨人,“元祐”為宋哲宗年號,公元1086—1094)的一次清洗活動。“龍王有旨:‘應水族有尾者斬’”,正是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鬥爭。畢沅的《續資治通鑑》記載道:紹聖四年二月,宋哲宗下令追貶宰相司馬光、呂公著等重臣,有大臣藉機上言:“司馬光、呂公著詆毀先帝,變更法度,罪惡至深,及當時同惡相濟、首尾附會之人,……亦當量罪示惡。”因此與宰相司馬光有關的的三十一人,都被貶官。蘇軾也被貶向海南昌化軍。
知道了這樣的政治背景,就不難知道作者此寓言的真實用意。文中提到的蝌蚪小尾巴,就隱指政敵攻擊的所謂“首尾附會之人”(蘇軾與司馬光的政見略同,當然被視為“首尾附會之人”;如果說,宰相司馬光相當於那“鼉”的話,作為翰林侍讀學士的蘇軾就相當於司馬光的“首尾附會”之“蛤蟆”了),可見這“蝌尾”隱含著那場殘酷的政治迫害事件!

簡介

《有尾懼誅》,又有版本叫《蛤蟆懼誅》。出自《艾子雜說》,作者、朝代等不明。
原文
艾子浮於海,夜泊島峙中,夜聞水下有人哭聲,復若人言,遂聽之。其言曰:"昨日龍王有令:'應水族有尾者斬。'吾鼉也,故懼誅而哭。汝蝦蟲麻無尾,何哭?"復聞有言曰:"吾今幸無尾,但恐更理會科斗時事也。"
譯文
艾子乘船在大海中航行,晚上停泊在一個海島上,半夜聽見水底下有人哭,又好像有人在說話。就認真地聽著。
那聲音道:“昨天龍王下令,水族動物中凡有尾巴的都斬首,我是鱷魚呀,所以害怕殺頭而哭泣,而你是只蛤蟆,又沒有尾巴,為什麼也哭個不停呢?"
又聽見一個聲音說:"我現在幸虧沒有尾巴,但害怕龍王追究我當蝌蚪的事情啊!"
中:半
一應:一切
誅:殺
鼉[tuó] :鱷魚的一種,有蜥蜴的尾巴。

寓意

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吏濫殺無辜的社會現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