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66年1月26日,旅居美國的林語堂攜夫人廖翠鳳在台灣的松山機場降落,實行對台灣的第二次訪問。待四天的行程結束之後,林語堂作出重大決定:赴台定居,落葉歸根。
有人問林語堂回來後的打算,他灑脫地回答說:“從此是,無牽掛,不逾矩,文章瀉。是還鄉年紀應還鄉啊!”
對於林語堂的歸來,台灣當局非常的重視,蔣介石要給他安排一個考試院副院長的位置,但是林語堂堅決不受,表示回到台灣之後,不問政治,只想編好《當代漢英辭典》。
最後,蔣家父子要為林語堂建一棟房子,林考慮再三接受了。林語堂在陽明山的半山永福里選址造房,新居建造由他親自設計,房屋建築在一個斜坡上,山勢上升的一側是平房,到下坡的一面就變成樓上了。新居是白牆藍瓦的兩層建築,用幾根西方螺旋圓柱頂著一彎迴廊,繞著的卻是一個東方式的天井。藍色的琉璃瓦搭配著白色的粉牆,嵌著深藍色圓角的窗欞,意境典雅,融合了中國與歐洲建築的特色。
年邁的林語堂在新居里,可以悠閒地坐在陽台上,遠眺台北市的風光。庭內由竹、石、蒼蕨、蘿藤等植物營造了一個小魚池。”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在如此鬧中取靜的地方,林語堂夫婦攜手度過了最後的十年,日日對著山光雲影,耳邊傳來鳥兒啁啾,好不愜意。
在“有不為齋”懸掛著一副對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朝東的三扇明窗下是兩組黑色沙發,書桌被放置在角落,原來林語堂是一貫地喜歡在沙發上或者床上寫作的。他認為要寫出好文章,首先要姿勢舒服。林語堂後來根據在“有不為齋”的感悟寫出了《有不為齋文集》或稱《有不為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