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道德境界的不同階段
會計道德境界是會計人明確並確立會計人生觀和建構並追求會計道德理想後實際達到的一種境地,是套用會計倫理學研究的最終結果和整個會計倫理學體系的最後落腳點。而不同的會計人之所以會顯現出不同的會計道德境界,是有一定客觀基礎的。一則,任何社會總是並存著不同歷史類型和不同階層類型的道德品質體系,作為生活於現實社會中的會計人因地位、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不同,不可避免地會傾向於某種類型的道德品質,並按這種道德品質要求進行修養,故而會計人在現實社會道德狀況的影響下必然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會計道德境界。
二則,任何社會的社會道德和會計道德規範體系都不是一種單一的要求,而是有著不同水平的要求的,會計人因具體的工作生活環境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甚至個性心理狀況的不同,造成了會計道德接受能力和踐行能力的不同,由此也呈現出不同層次的會計道德境界。
三則,會計人明確並確立會計人生觀,構建、追求和實現會計道德理想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由自發到自覺、再由自覺到自由地進行,這一過程必然會呈現階段性,於是在不同階段也就呈現出不同的會計道德境界。
造成不同會計人會計道德境界高低不同的關鍵乃是利益問題,即利己與利他或公與私的問題。
會計道德境界高低不同的原因
造成不同會計人會計道德境界高低不同的關鍵乃是利益問題,即利己與利他或公與私的問題。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種:一種是自私自利的會計道德境界,即會計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私利的需要,為了達到個人利益可以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甚至坑蒙拐騙、不擇手段。
另一種是利他與利己兼顧、先公後私的會計道德境界,即會計人在追求集體、國家等公共利益的同時,也考慮到自己的私人利益,在實現個人利益的時候,並不傷害他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且在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或不能兩全的情況下,能先公後私,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維護集體和國家的利益。
還有一種是大公無私的會計道德境界,即會計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同志、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需要,他們一心為公,公而忘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了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的進步,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最寶貴的生命。
最高會計道德境界的實現———走向不朽
會計人對會計道德理想的追求或實現理想的會計道德境界的一個最大局限因素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人都必須面臨死亡。無論會計人的人生如何,會計道德達到了什麼樣的境界,最後終究都是一死。當會計人的人生走到了盡頭,這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因而包括會計人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如何對待生與死的問題,它體現著人們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總體認識,是人生觀的最根本問題。對會計人來說,毫無疑問也希望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在會計事業的追求中達到最高的會計道德境界即實現精神上的不朽。但要實現這一境界,必須具有一種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勇於開拓、積極創造,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貢獻給會計事業的堅忍不拔、艱苦奮鬥的品質與精神。
會計人要實現會計道德上的提升,達到最高會計道德境界———走向不朽,除接受會計道德教育,進行會計道德修養和會計道德實踐外,還應結合職業工作環境和自身文化素質條件,或在立德、或在立功、或在立言上努力創造價值,為人類幸福和社會進步作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