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曾氏起源之說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數代後,在全國各地文形成無數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輩。雖然清聖祖仁皇帝(康熙)為孔、顏、曾、孟賜了統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沒有使用欽定派語。至清代著名“中興”名臣曾國藩(派名:傳豫)方從曾參第六十四代起達到全國統一。
武城派行從曾參至六十二代無全國統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聖祖仁皇帝所賜“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15字,為聖裔排行命名,故謂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謂房派。孔氏從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從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則是七十七派。“繼”字因曾族避大宗諱名改作“紀”。因此,後來全國各派行統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
清朝道光年間,宣宗皇帝又續賜名派十字: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清同治年間穆宗皇帝再續十字: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
民國初年大總統袁世凱還代表民國政府頒發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
關於曾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曾蒸音異意有同,喻作國門日日曾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據有關史料查證,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聖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家乘譜牒
全國:武稱曾氏全國通譜七卷、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武城曾氏族譜二卷
江蘇: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譜(卷數不清)、常熟海虞曾氏家譜不分卷、常熟海虞曾氏家譜六卷、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浙江:蘭溪石坑曾氏宗譜三十八卷、常山曾氏續修曾文定公族譜十二卷、常山曾氏族譜不分卷、常山定陽曾氏宗譜三卷、常山定陽桂岩曾氏宗譜九卷首一卷、常山定陽歸嚴曾氏宗譜(卷數不清)、常山曾氏宗譜(卷數不清)、常山前川曾氏宗譜(卷數不清)、常山武城重修族譜不分卷、松陽五嶺曾氏宗譜五卷
安徽:黃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譜二十九卷首一卷
聚集地:
遷徙分布
曾氏出自山東,孔門著名弟子曾參就是山東人。曾子之後曾子方於西漢時家於長沙(今屬湖南),是為長沙房;曾項家於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後人分別遷居於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東南)。王莽之亂時,曾據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是為吉陽房。曾據後人曾略居於撫州南豐(今江西廣昌縣東),是為撫州房。西晉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此外,曾氏族人還遷居於韶州(今廣東韶關)、虔州(今江西贛州)、交州(今廣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今江蘇功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南陽(今屬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等地。唐末,曾氏開始遷往福建。
目前,曾氏為台灣第十六大姓,在全國大姓中排第三十八位。現在曾姓較為集中的是新竹縣,次之是台南縣,再次之是南投、嘉義、苗栗、彰化、台北等地。清代福建人曾振賜是最早移居台南開基的。此後,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台灣,使台灣曾姓隊伍日漸擴大,成為台灣的一個重要的姓氏,進而又有遷居海外者。
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複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還有堂號“魯陽”。
歷史名人:
曾國藩(1811-1872):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紀澤(1839-1890):字頡剛,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後襲侯爵。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後醒論》,主張“強兵”優先於“富國”。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國荃(1824-1890):曾國藩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自。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1862年進圍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1875年又被提用,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鞏(1019-1083):北宋文學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嘉祐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錶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相關詞條
-
曾氏宗族
曾氏宗族出自姒姓。為夏禹後裔,以國名為氏出自姒姓。
來源 遷徙 分布 堂號 祠聯 -
曾
曾即曾姓。曾姓,中國姓氏排行第31位,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蘭陵縣(原蒼山縣)西北一帶,曾姓在我國人口眾多,以仁孝禮義而著稱於世,曾姓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曾氏祖訓 遷徙分布 古今名人 -
中南部分余氏字派
本詞條收錄的是中國南部分余氏字派。
浙江溫州 浙江溫州蒼南 浙江寧波 浙江蘭溪穆澄源 安徽六合余氏字行 -
王氏字輩大全
全國各地王氏字派,此字派是收集各大王氏網站所發布的,望大家隨時可以進行將自己知道的字輩加入。
-
曾氏族譜
《宋史·藝文志》記載的曾肇的《曾氏譜圖》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譜了,該譜已佚。現存族譜大都是明以後所修;從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
概述 譜文獻目錄 -
張氏百忍堂
百忍堂張姓堂號,唐代時,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
百忍堂 來歷 家譜 -
曾氏十堂
曾氏十堂,是指湖南省雙峰縣曾國藩故里旅遊景區內的各旅遊景點,包括:富厚堂、白玉堂、黃金堂、大夫第(敦德堂、獎善堂)、萬宜堂、修善堂、有恆堂、華祝堂、文吉堂等。
十堂解密 曾國藩鄉間候府富厚堂名人榜: 有恆堂名人: -
黃派
黃派指以黃現璠為代表而形成的以研究壯族歷史、人物、文藝、考古和教育為對象的“八桂學派”的一個學術支派或流派。這一支派成員絕大多數終身生活和工作在廣西,大...
概述 特點 學術傳統 成員 黃門十八賢簡介 -
秀水派
秀水派之名目,如錢儀吉言:“本朝自君家竹垞太史名重海內,世謂秀水派,乾隆間吾從父籜石(錢載)先生父子、汪厚石(孟鋗)、桐石(仲鈖)兄弟及王谷原(又曾)孝...
概述 背景 主要作家 盛世文化心態與行跡個性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