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吉芝

曾吉芝

曾吉芝,清末民初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赴日本東京弘文書院學習教育。回國後曾創辦巴縣中學堂和昭武國小,1911年和1915年兩次任四川省視學。蜀軍政府成立後,任秘書院編制局局長,後三任巴縣中學校長,1927年,創辦巴縣女子中學並任校長,1928年創辦贛江中學,1933年兼任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校長。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曾吉芝先生名紀瑞,原籍江西省撫州府金谿縣,父曾履中(字鏡齋)入巴縣縣學,落巴縣籍。先生生於1872年11月18日(清同治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成年後入巴縣縣學,補廩膳生。1903年先生與巴縣舉人汪世芳(字桂五),江津許雲龍(字見田)捐貲創辦開智學堂,為清末廢除科舉以後本國人最早在重慶創辦的學堂之一。學堂聘請了向楚(字仙喬)教國文,楊庶堪(字滄白)教英文。巴縣算學秀才藍延薌(字香圃)教算學。重慶工商界知名人士溫嗣康(字少鶴)就畢業於此學堂,是先生最早的學生。

1904年,重慶府派遣先生及銅梁楊霖(字習之)、巴縣彭文藻(字孝淵)、壁山李映岡(字梧蓀)等到東京入弘文書院。八個月速成歸國。1907年先生創辦巴縣中學堂,並任監督(辛亥後稱校長)。同年又為江西會館創辦昭武國小。 是重慶教育界開辦新式教育的先驅者之一

1907年巴縣設學務局,次年改為勸學所,設視學主持全縣學務,初由巴縣舉人朱廷鑾擔任,後由先生繼任。1910年先生為歲貢。1911年先生由巴縣視學調四川省視學,視學下川東。

1911年11月22日,以楊庶堪為主盟的同盟會重慶支部領導起義成功,奪取了清王朝川東道、重慶府、巴縣地方政權,成立蜀軍政府。先生任蜀軍政府秘書院編制局局長。他在任內親筆起草的《蜀軍軍政府設定地方司令官施行細則》,原稿至今保存在重慶市博物館。

1913年,先生再任巴縣中學校長。他的學生中不乏知名人士,如胡子昂是第二班學生,周欽岳是第三班學生,張廷槐(字孟虛)是第四班學生,李嘉仲是第五班學生。

1915年10月先生再調四川省視學,視學上川南道(建昌道)。往來於原雅州、寧遠、嘉定三府,眉、邛二直隸州所屬的二十八縣之間,到處地勢險峻,交通困難,終年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十分艱苦。由於熱愛教育事業,他卻甘之如飴,寫了不少詩文和考察筆記。1918年先生回到重慶任四川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教職。1919年被選為四川省議會議員,在成都住了五年。

1924年先生回到重慶,第三次任巴縣中學校長。1927年再調任巴縣視學。不久勸學所擴組為教育局,先生改任局長。先生將縣屬各校作了全面調整,有的合併,有的新辦,巴縣中學改為初級中學。到了1928年重慶江西會館創辦贛江中學,又由先生承擔併兼任校長。

1932年5月巴縣教育局縮編為縣政府教育科,先生辭職。是年陰曆十月十八日為先生六十壽辰,又值他辦學三十周年。重慶各界人士在城內夫子池體育場舉行祝壽和紀念集會。他的學生胡鶴如、溫嗣康等在會上致詞。巴縣舉人梅際郇(字黍雨)贈詩頗能概括先生對重慶教育事業的貢獻。詩云:“ 風流石室久消沉。城闕何曾有嗣音。幸賴菁莪能錫我,遂教桃李得成蔭。黨庠里序皆千古,壽考作人只一心。盛事期君能永視,飛鴞終集泮宮林”。

1933年8月四川省政府委先生為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校長。身體漸感不支。1936年1月獲準辭去二女師校長職,專任贛江中學校長。

辛亥後重慶各界人士一再提出修《巴縣誌》工作,因時局動盪,遲遲未能進行。1933年先生與朱之洪等籌設巴縣文獻委員會,著手修志,聘向楚為總纂主其事。1937年《巴縣誌》初稿完成,先生被推為審查主席,組織人力時全面審查後開刻。

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重慶學校疏散四鄉,先生閤家隨贛江中學從城內萬壽宮遷巴縣人和鄉(今重慶市九龍坡區)。1942年5月在贛江中學任上病逝,終年七十歲。

人物著作

先生留下詩文遺稿若干篇,包括親自編選的《瑞靄廬詩集》(初名《瑞隱廬詩集》),詩文中多充滿愛國憂民的激情。抗日戰爭發生,作《抗敵十首》,詩中充滿“無限臥薪嘗膽情”,高歌“未到人槍彈盡期。吾華終是有為時”來表達抗戰決心;高歌“惡焰終歸有盡時”,“終教公理勝強權”來表達必勝信心;並針對時弊,提出“不誤謀疏誤漢奸”,“只怕未亡心早死”以自警。他在逝世前夢中成一詩:“男兒氣壯足千古,頑強抵禦宜相輔,恨我力薄年復衰,藉助諸人逐豺虎。”使人感到如讀陸游《示兒》詩。

先生又是名書法家。楊世才編《重慶指南》,列於書家之首。其楷書以顏為基礎,專習劉墉。刻意可亂真,變化自有風格。八分學《泰山石經金剛般若經》,神形俱似。他作書大小如意,剛柔相濟。書卷氣魄兼至,尤長榜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