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5.19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年平均氣溫18.8℃,年降水量1544 毫米,適合種植甘蔗、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7581畝,人均耕地4.56畝,林地500.0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71.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甘蔗、水稻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581畝(其中:田4134畝,地3447畝),人均耕地4.56 畝,主要種植 甘蔗 、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 500.00畝;水面面積 65.00畝,其中養殖面積 53.00畝;其他面積 446.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3戶飲用井水,有33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92戶通電,裝有線電視農戶123戶,擁有電視機農戶3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1.38%、77.0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5戶(分別占總數的57.65%、和26.79%)。
該村到景罕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6.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9輛,拖拉機166輛,機車25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2,602.50畝,有效灌溉率為79.66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6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5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7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2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8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甘蔗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54.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1.1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水稻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92戶,共有鄉村人口1661人,其中:男性835人,女性826人。其中農業人口1661 人,勞動力1052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漢族、傣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84人,傣族908人,阿昌族0人,景頗族 48人,其他民族2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58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9.82%;享受低保82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84戶,占農戶總數的97.96%。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9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60人,距離景罕鎮中學6.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2人,其中小學生160人,中學生72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4個、圖書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 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1人,少數民族黨員 14人,其中男黨員 26人、女黨員 5人。該村黨支部歷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集體等等。
村委會由1名支書、1名主任、1名副主任共3人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5人。該村團支部 曾歷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先進集體等。
村務公開
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5,152.7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2010年一事一議籌資額8660元(人均 3.4元),一事一議籌勞372個。有固定資產182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7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 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財務公開、政務公開、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內容。
人文地理
主體民族是傣族,每年:正月要組織去景罕廣姆趕擺;四月份舉行潑水節狂歡;七至八月份進窪上奘誦佛經, 進窪期間青年人不許談戀愛,結婚;10月份穀子黃時出窪,才興結婚……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本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總投資9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民缺乏受文化教育及活動知識,普遍無文化活動室。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甘蔗、水稻、蔬菜、菸草種植業,加大畜牧業養殖,發展經濟林果,加強文化教育及文藝活動,提高村民文化素質,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