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經濟學

曼昆經濟學

《經濟學原理》於1998年由美國德賴登(Dryden)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哈佛大學的一位青年經濟學教授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 該書1998年在美國出版時創造了兩項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是這本書還沒有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250萬美元買下著作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吉尼斯世界記錄;二是這本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當年銷售量就達到了20萬冊。其暢銷速度和暢銷數量又創下吉尼斯世界記錄。

基本信息

主要內容

《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 人們是如何決策的。這其中包括四個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此原理典型的注釋 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某個你喜歡的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個喜歡的東西,因此,作出決策要求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或者幾個目 標之間有所取捨。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的重要,因為人們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選擇,才能作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當作出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帶來的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生活中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畫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界稱這些調整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項政策時,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激勵發生作用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它將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2、人們如何相互交易。包括三個理論。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解讀:比較優勢,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用自己擅長的與別人進行交換,人們從相互交易中獲利。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解讀:亞當斯密斯“無形的手”。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解讀: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但在公共品、壟斷等方面市場有時會失靈,這時就需要政府介入。

個人的決策和人們的相互交易,共同組成了“經濟”。

3、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解讀:同樣10個人做蛋糕,如果生產能力越強,比如A蛋糕房採用手工做,B蛋糕房採用機器輔助。肯定是B蛋糕房的產量大,因為機器的幫助,B蛋糕房的人均產量就比A蛋糕房要多了,也就是生產率高於A。因此10個人可以分的蛋糕更多了,也就是生活水平越好了。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解讀:通貨膨脹,一斤米能夠一個人吃三天,這個價值是不變的。以前工資低,賣5角,現在賣1元,是因為你工資漲了錢不值錢了,但米的價值一直還在。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係

解讀:物價會刺激生產,當物價上漲了,短期內,就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失業率就會下降。

本書特色

這本書的特色首先在與簡明性。曼昆在寫這本書時依據的原則是:“寫作最重要的是簡單明了,而不是事無巨細包羅萬象,讀者的時間是稀缺資源。”這也就體現了經濟學本身的“經濟”二字。

第二個特色是趣味性。曼昆通過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事例、故事經歷、政策分析、新聞摘錄這些素材來介紹經濟學,這就讓讀者在有趣的閱讀中輕鬆地了解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經濟學的趣味化是許多經濟學家追求的目標,曼昆是成功者,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影響遠遠超出學術界的原因。

章節目錄

全書總共34章,前23章是微觀部分,後11章是巨觀部分,該書第一章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以此作為全書的中心。在全書中,曼昆儘可能地經常回到套用與政策方面的問題上,大多數的章節也包括了如何套用經濟學原理的案例研究。

本書評價

簡介:作者: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首次出版:1998年德賴登出版社出版 全書名:《經濟學原理》 被譽為: 創造了兩項世界吉尼斯記錄的經濟學權威之作 最令人喜愛的經濟學教科書 “大學出版物中最令人期盼的書”

《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早在1998年4月6日就報導說,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已經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等美國大約350所大學用作經濟學教科書。這時這本書問世還不到3個月。 這本書之所以迅速火暴,其主要原因是這本書從內容、體系結構到表述、體例都體現了“經濟學學生的入門教科書”的定位。作者說,他在寫這本書時,極力把自己放在一個經濟學初學者的位置上,他強調的重點是學生學習經濟學時感興趣的那些材料。

同行的價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