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4.08平方公里,海拔612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4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蔬菜、玉米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305畝(其中:田6229畝,地1076 畝),人均耕地1.36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22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6畝,主要種植香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19畝,其中養殖面積519畝;其他面積24761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1125戶通自來水,有1125戶通電,有111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1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99%、9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8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18戶(分別占總數的96%和99%)。
該村到鎮道路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截至2008年底,全村共擁有汽車42輛,拖拉機512輛,機車171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229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6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7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75戶。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6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29.7萬元,占總收入的62.28%;畜牧業收入134.7萬元,占總收入的7.43%(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3024頭,肉牛626頭);漁業收入51.7萬元,占總收入的2.85%;林業收入321.4萬元,占總收入的17.72%;第二、三產業收入142.2萬元,占總收入的7.84%;工資性收入27.1萬元,占總收入的1.49%。農民人均純收入192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4人(占勞動力的1.19%),在省內務工44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1125戶,鄉村人口5379人,其中男性 2693人,女性2686人。其中農業人口5379人,勞動力3686人。該村以傣族為主,其中傣族5344人,漢族35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583人,參合率85.2%;享受低保4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5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413戶,占農戶總數的37%。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在校學生438人,距離鎮中學6.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34人,其中小學生438人,中學生196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5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6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279.2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61370元(人均30元),一事一議籌勞36860個(勞均10個)。2008年末集體總收入18.9萬元,有固定資產142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1.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委會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9個支部,共有黨員46人,少數民族黨員46人,其中男黨員42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9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01人。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地處壩區,主要民族是傣族,主要有傣族的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等節日。信仰小乘佛教,大的寨子都建有緬寺,住有小和尚和大佛爺,“過黨”男女老少都要到寺廟燒香還願。每逢過年過節,傣家人都要殺牛殺豬,叫上親朋好友到家來喝酒吃飯。
年輕人自由戀愛,傍晚,年輕小伙、姑娘會相邀到寨門外相聚。傣家人勤勞智慧,有自己的文化、文字。生活簡樸,主要居住在傣樓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落里蓋起了一幢幢兩至三層的新樓房,人民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發展重點
(一):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曼別村委會人多地少,主要產業依靠糧食為主,其次是橡膠種植,但因農業科技跟不上現代農業的發展,且已無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制約了曼別村委會的發展。 2、村民素質偏低,致富奔小康的意識也不強,部分村民安於現狀,多種經營較少,阻礙了曼別村委會今後的發展。
(二):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多開展文化科技知識培訓,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質和致富的意識。 2、依託本地交通便捷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漁業養殖產業,加強農田、橡膠管理,提高產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剩餘勞動力可外出務工,開展多種經營等,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把該村建設為富裕、和諧,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農村村寨;4、到“十二五”期末,力增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元增加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