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美學教程

書法美學教程

《書法美學教程》是“書法教學叢書”之書法美學教程,它總結了書法專業教學工作經驗,使它在更大範圍內發揮效應,積極推動書法的發展。該書每章節後均有思考題與作業,是比較實用的書法教材。希望它的出版對推動當前書法進一步向高層次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也希望它的出版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書法的藝術蘊奧,以它為入門的嚮導,走向書法的專業水平。

基本信息

目錄

總序
第一部分書法美學原理

第一章

書法藝術的形象
第一節導論:從書法欣賞談起
第二節實用漢字元號:與繪畫作比較
第三節抽象形象的規定——反對具象模仿

第二章

書法線條的價值
第一節線條與結構:以線條為基點
第二節線條美的三要素

第三章

書法藝術的時空關係
第一節導論:從構築到運動
第二節書法線條的空間具有哪些含義?
第三節書法藝術的“時間”概念的確定
第四節書法的“時間”對書法空間的影響

第四章

書法藝術的主體與客體
第一節外象與心象——“人心營構之象”
第二節主體介入的書法:關於臨摹立場的分析
第三節嚴謹的法則:排它性與“抗體”
第四節書法的強化主體介入與書法客體制約的互補

第五章

書法藝術的形式與內容
第一節對書法“內容”的初步分析
第二節關於書法“內容”的幾種觀點的批判
第三節觀念模式:是對等並列還是邏輯因果關係
第四節書法的文化內涵

第六章

書法藝術的抒情性
第一節線條與色彩:表情與認知
第二節與文學、音樂的比較
第三節關於古人的三個界說:孫過庭、韓愈、陳繹曾
第四節是“情性”而不只是“哀樂”——抽象情感
第五節高抽象與“醉書”的啟示
第二部分書法欣賞概論

第七章

引論:書法欣賞實施前的理論準備
第一節抽象的視覺立場
第二節時序的意義

第八章

書法欣賞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傳統的書法欣賞觀念
第二節書法欣賞過程中的具體藝術標準

第九章

書法欣賞中風格類型的把握
一“雄渾”的陽剛之氣
二秀逸:南帖的典範
三談談“古樸”與歷史感
四“瀟灑”的書法風度
五強勁與“險勁”
六文人秀士的風度曰“文靜”
七人書俱老說“老辣”
八書齋“清雅”
亂頭粗服謂之“粗率”
十爐火純青的“醇和”
十一擴張與“獰厲
十二正人君子的“端莊”
十三“剛健”與力感
十四技巧的高度“圓熟”
十五長槍大戟的“爽利”感
十六豐潤的肌膚與豐潤的氣度
第三部分當代書法評論

第十章

關於書法藝術的現狀與未來
第一節書法的美學起點
第二節現時期書法的一些傾向與不足
第三節對書法藝術未來的一些估計

第十一章

當代書法構成的分析
第一節創作層構成分析
第二節理論層構成分析

第十二章

對書法“創新”口號的理論檢驗
第一節關於書法新審美“群體記憶”的短暫
第二節論書法“創新”口號的迷惘

第十三章

當代書法發展動向及其估價
第一節新十年書法發展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新十年書法發展性格特徵的探討

第十四章

當代書法理論的發展
第一節書法理論發展的大背景
第二節當代書法理論研究的基本走向

第十五章

書法的抉擇——西方“書法畫”與中國現代思潮的比較
第一節關於現象的歸納整理:基點與結構
第二節分析比較:本體與文化背景的差異
第十六章問題:目前的書壇需要些什麼?
第一節書法所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二節對書法專業化、高素質的期待
附錄:對當前書法創作小品化傾向的反思與批評(書法評論示範論文)
後記
附圖
……

書摘

漢代書法家蔡邕在評論書法之美時,有一句至理名言:“唯筆軟則奇怪生焉。”他認為中國毛筆的柔軟性能是中國書法線條得以高度發展的根本。從書法的客觀條件來看,確實如此。不管是傳說中的“蒙恬造筆”也好,抑或是我們看到的仰韶陶紋飾和刻劃符號,甚至甲骨文上所遺留下的朱書、墨書殘痕等,均用毛筆為之。它們作為早期書法濫觴,都提供了一個鐵的事實:毛筆的工具進化與漢字走向藝術是同步的。“括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的毛筆,為書法藝術千百年悠久的繁榮史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書法藝術的日益發展和豐富,經過長期經驗總結的書法的用筆受到了後人眾口一辭的尊崇。學書貴識用筆,筆法被作為一種法度代代承傳。線上條的可視形態的把握和玩味中,欣賞者從自己的角度對線條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它是欣賞者步入書法王國的第一基本功。
什麼叫用筆?籠統地說,用筆是學習書法所必須掌握的筆法要領,如中鋒用筆、藏鋒起筆、運筆過程中的一波三折,以及由之而生髮出的筆力、筆勢、筆性等要求。書法家們對這些要求每每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件作品如果在創作時不遵循這些要求,那它很難獲得人們的認可,因為它首先線上條上就過不了關。那么為什麼書法線條必須如此?因為創作者本身對線條是不存見解的,只要效果好,管它厚薄長短,皆可為己所用。然而書法線條必須遵循某些特定法則,即“用筆”法則,這是欣賞心理起作用的結果。亦即是:由於欣賞(長時間的社會心理、民族心理所構成的欣賞心理)的制約和要求,迫使書法家們隨時修正自己的表現技巧,並在達到一定積累之後構成了一種法則——“用筆”。
欣賞者是怎樣通過對歷史的總結和回顧來提出這一“用筆”的要求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最基本的中鋒、波磔、力這三個要領中所包括的審美意義。
所謂中鋒,即指書家在揮毫時讓自己的毛筆運行構成一種主次有序的狀態,線條中心是骨,線條四周是肉。每一根線條的構成都有個骨與肉的關係,骨藏於內,肉散於外。相傳宋初徐鉉是篆書大家,沈括稱他的書法線條為。“映日照之,線條中心有一縷濃墨,日光不透”(《夢溪筆談》)。從中鋒的理論來看,這日光不透的線條中心,便是線條之骨。只有骨確立了,線條才飽滿、才有生命力。
線條在紙面上是平鋪的,然而在這平鋪之中,由於骨的確立,由於線條主幹日光不透和四周略透,便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凸現的圓柱形,書法家們將之稱為“綿裹鐵”,即在平面的紙上塑造了立體的美,二度空間變成了三度空間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