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對私奔的鳳凰並沒有把金家大老爺放在眼裡,在一張陳歌辛寄給未來岳父的賀年卡上,陳歌辛只寫了四個字:膽大包天。
近衛文麿的弟弟、音樂家近衛秀麿訪問上海,到音專演講。蕭友梅認為近衛用曰語演講有傷中國人民感情,要求他使用德語。
不關心政治局勢,對行政事務沒有興趣,不與人爭論,只想努力寫作與盡力演奏,帶好小提琴專業的學生,這可能是馬思聰的理想人生。
黃自在逝世前曾掙扎著說:我不能死,還有半部音樂史沒寫完。
那一年拍攝的《聶耳》不僅是一部電影,更具有樹立典型形象、宣傳文藝政策的功能,當時北京上海的文化要員們,個個都與聶耳相熟,不知他們看到銀幕上那個被高度概念化和抽象化了的聶耳會有何等真實的感想?早在1930年代,黎錦暉便與《性史》的作者張競生、曾
引發裸模風波的畫家劉海粟一起被時人稱為上海灘三大“文妖”:
冼星海起初寫作《黃河大合唱》時僅花了六天的時間。延安當時只有三四把小提琴以及三弦、二胡、笛子等民間樂器,有幾個低音胡琴是由汽油筒自製的。
目錄
導言·以音樂度量大時代的冷暖
帕器:中國交響樂的布道者
富華:被驅逐的小提琴聖手
譚抒真:百科全書式的音樂家
斯特恩:來自哈爾濱的柏林愛樂首席
知識分子黎錦暉
陳歌辛:一朵穿越時空的玫瑰
馬思聰的人生沉浮
劉雪庵:大難總在平地起
走下神壇的冼星海
聶耳:尚未怒放就已凋零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