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秋人家定義
在古時,勞動農民在辛苦耕作之餘,把收穫的糧食農作物如稻穀、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陽下晾曬乾燥,以便可以長時間保存,這種現象尤其在南方居多,特別是江西、湖南等地,地處山區,氣候潮濕,農作物更是需時常晾曬方能保存,秋季是農作物的收穫季節,這種現象更為常見,故稱為“曬秋”,在秋天,遍野的莊稼呈獻出自己的果實,那承載著泥土深情和農人喜悅的大豆、玉米、花生、辣椒陸續被收穫,田裡的斑斕漸漸隱去,而另一道風景在晴空下一一顯現:場院裡、門前空地,農家屋頂、各種穀實你方曬罷我登場,展示著歸倉前最驕人的風采。曬秋,使人真切聽到了大地及萬物同太陽之間亘古的呼喚和應答。
婺源篁嶺,地處江南山區,因村中“地無三尺平”,村落依山而建,村民房屋呈階梯狀U型分布,受地形限制,山中村民沒有空地晾曬農作物,只能使用竹曬匾晾曬在自家眺窗前木架上,既不占地方,又便於收藏。每年夏秋交替,房前屋後成了竹曬匾的世界,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春曬茶葉、蕨菜、水筍;夏曬玉米、茄子、豆角;秋曬黃豆、稻穀、辣椒……,形成了一幅幅五色斑斕的水彩畫,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已形成一種民俗文化,一種社會自然現象,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外界稱為“曬秋人家”。
曬秋人家—篁嶺景區概述
窗銜篁嶺千葉匾,門聚幽篁萬畝田,篁嶺村嶺高500米,因“其多篁竹”得名。這裡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的故里。“地無三尺平”,山崖上的篁嶺村受地形限制,房屋高低排布、錯落搭建,周邊古木參天、梯田密布,被稱為“梯雲村落、曬秋人家”。數百年來,篁嶺村民早已習慣用平和的心態與崎嶇的地形“交流”,從而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尋求新的平衡點。祖輩起,就用竹曬匾晾曬農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於收藏。每到收穫季節房前屋後成了竹曬匾的世界,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篁嶺“曬秋”形成中國特有的民俗符號。春曬茶葉、夏曬蕨菜;秋曬辣椒、稻穀、黃豆……,這裡一年四季都是畫家和攝影家的創作樂園。
為改善生存條件,篁嶺村正在經歷一次“嬗變”,座座新居遷至嶺腳,在為“生活在嶺頭,勞作在平地”不便的生存方式劃上句號同時,原居地“原汁原味”的旅遊開發緊鑼密鼓。失修倒塌的宗祠重新矗立;破敗的眾屋修舊如舊重塑原貌;衰落的農捨得以匡扶改造……,農耕文明的“星火”更是沿著水口步入田園,走進廣袤的原野。
人文、自然環境
曬秋人家篁嶺是人文的傑作,數十棟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嶺谷錯落排布,家家鑿窗採光,戶戶支架曬物。村民們用眺窗為畫板,支架為畫筆,曬匾為調色盤,春曬茶葉、蕨菜;秋曬紅辣椒、稻穀黃豆……就這樣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風情傑作,一年四季延綿有序。
曬秋人家篁嶺是自然的寵兒,依偎在石耳山的懷抱,被周邊數萬畝梯田簇擁,層層疊疊的梯田印襯著鱗次櫛比的農舍,四季皆有各種顏色的呵護、嬌寵,稍不留神就會碰翻顏料桶,於是乎漫山遍野的大紅、新綠、嫩黃……
民俗風情
曬秋人家篁嶺保存良好的徽式古村落格局,有原汁原味古村落風貌及民情民風。篁嶺村莊的房屋結構開式特殊,農家一樓大門前臨大路,大門後是廳堂;戶戶二樓開後門可到達更高處的另一大路,二樓前門攔腰上下砌牆,與屋外搭建的水平木頭架連成一體,用以晾曬農副產品,較好地解決了坡地建村、無平坦處曬農作物的矛盾。曬晾農作物使用竹曬簟,既不占地方,又便於收藏。每年的收穫季節,房屋間成了曬簟的世界,五顏六色的農作物與黑色屋頂之間從重疊疊,甚是壯觀。
曬秋人家篁嶺處處閃爍著民俗風情的亮點,這裡有一幅縮寫版流動的“清明上河圖”,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兩旁徽式商鋪林立,茶坊、酒肆、書場、硯莊、篾鋪,古趣盎然。
飲食文化是篁嶺民俗傳神之筆,篁嶺“天街食府”的“天街農家宴”菜源料全用自獵、自種、自養之物。它以徽菜為根源、以婺源飲食文化為精神,以篁嶺民俗、民情為基準,獨成體系。
入夜,篁嶺的“夜生活”拉開了民俗風情的帷幕:龍珠燈籠在嶺頭最高處挑起,霎時村兩端鞭炮齊鳴,龍獅兩支舞龍隊從村兩頭沿天街舞動而行,最後集中到村東頭民俗廣場。此時民俗廣場的風情演出隆重獻演,黃梅戲、徽劇、儺舞百花爭艷;踩高蹺、疊羅漢、劃旱船群技競藝……
元宵節夜舞板龍燈:
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線組成。元宵之夜,穿行於村鎮小道,如巨龍遊走。
婺源儺舞:
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婺源儺舞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初葉就有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這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圖騰崇拜意識的舞儀,寄託了村民的美好願望,表演非常古樸、粗獷、誇張、簡練,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
婺源徽劇:
屬於皖南“石牌”流派。具有老吹腔、高拔子等徽劇的特色;又吸收了目蓮戲的高腔、下江調,並吸納了贛劇的南詞和婺源的民間小調。由此逐漸形成了既有皖南特色,又有著濃郁地方韻味的“婺源徽劇”。全國兩個徽劇團之一的婺源縣徽劇團,曾於1959年參加江西古老劇種匯報團赴京演出。
婺源地戲:
是婺源民間的一種由鄉民穿戴戲衣,化裝成人們熟悉的一組組戲劇人物亮相遊行的敬神與娛樂相統一的傳統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時,不少地方都會演出地戲。地戲有地戲、馬戲、抬閣和高蹺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戲衣,飾成生、旦、醜、末、淨等角色,依次亮相。地理位置、交通
“曬秋人家”篁嶺景區坐擁婺源旅遊東線,距婺源縣城距離僅39公里,江灣高速出口距離僅9公里。距離景德鎮機場、黃山機場均約為80公里。從201省道進入篁嶺“村村通”道路已全面拓寬,從嶺腳至嶺頭纜車開通。一向因交通不便而藏隱深山的篁嶺古村已向遊客撩開了神秘的面紗。遊客從江灣鎮沿省道201,在鎮頭村右拐前行4.5公里,到達景區遊客服務中心,可乘觀光索道或景區公交進入遊覽。
門 票
曬秋人家—婺源篁嶺景區門票掛牌價:索道票單程60元、往返100元;景區門票120元;套票(纜車+景區門票)145元/人;
住 宿
曬秋人家—婺源篁嶺景區奉行養生加度假經營模式,古村內將原有民居修葺,打造成獨具特色的超星級精品度假酒店,預計2013年底可以開放,遊客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通過網路提前預定各式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