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暴雨災害:一次短時的或連續的強降水過程,在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洩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給農業帶來災害;甚至於引起山洪暴發、江河泛濫、堤壩決口給人民和國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簡介
暴雨的發生主要是受到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系統的影響,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暴雨對社會的生產、生活是否造成災害,則取決於社會經濟,人口,防災抗災能力等諸多因素,因而暴雨災害的發生不僅有其自然的原因,而且有其社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能夠產生洪澇災害的暴雨被稱為致洪暴雨,這是防災減災部門最為關心的。
因素
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天氣和氣候影響,地理環境和地勢位置等。
天氣和氣候因素是引發暴雨的直接原因。當暴雨發生以後,地理環境成為影響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我國面積廣大,地形複雜,既有高原和大山,也有平原、盆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對暴雨形成災害的影響是不同的。高原和山地由於其阻擋作用,常常會形成繞流和爬流等,易於引發暴雨。同時,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誘發滑坡和土石流等次生災害。盆地和山間平川地帶一般來說地面坡度較大,沿河多為階梯台地,排水條件較好,洪水浸淹範圍有限,不致造成重大災害。然而,如果遇到高強度,大範圍的暴雨,尤其是持續性大暴雨,就容易發生大水沒城的嚴重災害。並且,盆地和山間平川地區工農業都比較發達,人口增長迅速,與水爭地的情況日益嚴重,加重了這些地區的暴雨災害脆弱性。平原地區由於其地勢平坦,面積遼闊,較少發生以衝擊性為主的山地災害,而以漫漬型的澇災為主。
人為因素
對暴雨洪澇災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破壞森林植被,引發水土流失。森林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一方面森林可以截流降水,另一方面,森林的土壤滲透率高,蓄水性好。
(2)圍湖造田,影響蓄洪能力。築堤圍湖,圍江河湖灘造田等,會導致湖泊的數量減少,河流不暢,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連續性暴雨出現,大量的降水就匯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漲,泛濫成災。填湖造田是湖泊萎縮的直接原因,而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又興起了圍湖建房,進一步加劇了湖泊面積的減少。
(3)侵占河道,流水不暢。人類活動一方面不斷破壞生態環境,致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抬高河床,流水不暢;
另一方面大量侵占耕地,使能夠吸納水分的土地面積不斷縮小。一旦發生了大暴雨,河水猛漲,因阻水建築影響,洪水下泄不暢,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大量損失。
(4)防洪設施標準偏低。低。除黃河防洪標準為60年一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標準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防洪標準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歷史罕見洪水發生,則必然釀成大水災。
(5)大中城市過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劇了城市洪澇險情。
主要分布
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六盤山-岷山-橫斷山以東區域。特別是長江、淮河、黃河、珠江、海河、遼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區。其次是四川盆地、關中地區以及雲貴高原的部分地區。
主要特點
範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而且損失大。其中,農業受洪水災害影響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