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暴虎:徒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藉助工具,即徒步涉水過河。
出處
原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能躲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一旁的子路上前問道:‘那么,您統率三軍的話,又會找誰共事呢?’孔子說:‘那種空手搏虎,赤足過河,即使死了都不會悔悟的人,我是不會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那種遇事謹慎,善於通過巧妙的謀劃來取得成功的人共事。’”
詞語辨析
同義詞:有勇無謀、貿然行事、匹夫之勇,赤膊上陣
反義詞 :謹言慎行、深謀遠慮、深思遠慮、審時度勢
示例
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註:“凡為刺客,皆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也。”
相關故事
仲由,字子路,年輕時就以勇力聞名。後來子路做了孔子的學生。孔子曾對別人說:“自從我有了子路後,再也沒有人敢當面惡言惡語中傷我了。”
子路不好讀書。孔子勸他,他說:“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來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學習有什麼用!”孔子說:“把它裝上羽毛和箭鏃,會射得更遠。” ”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有一次,子路問:“夫子,您如果統帥三軍,希望誰跟您在一起?”孔子說:“喜歡空手打虎、徒步過河(暴虎馮河)、自以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不喜歡。我要遇事善於冷靜思考、千方百計爭取成功的人。”
後來子路在衛國做了官。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死了許多人。孔子知道了說:“哎,子路這一次有難了!”果然,子路一個人奔回京城,堅決要求懲處作亂的人,結果被殺。
1.“暴”為“虣”(音bào)的假借字。《詩經·小雅·小旻》毛傳和《爾雅·訓釋》釋為“徒搏”,這大概是相傳的古訓,從毛傳開始,就把徒搏理解為空手搏虎。但從有關古文字的字形,可以知道這種理解是有問題的。“暴虎”的“暴”是個假借字,通常作為“暴”字異體用的“虣”,從“武”從“虎”,是這個“暴”的本字。“虣”在甲骨文和詛楚文中的寫法(字形略)均表示用戈搏虎。可見暴虎應是徒步搏虎,並不是一定不拿武器。古代盛行車獵,對老虎這樣兇猛的野獸不用車獵而徒步跟它搏鬥,是很勇敢的行為(以上參見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
《詩經》中有勇士車獵搏虎射飛禽的詩篇。如《鄭風·大叔于田》第一段就是先描寫車獵的車馬,再寫搏虎(當然,舊注也是說空手搏虎),第二段也同樣先寫車獵的車馬,再寫射飛禽的。而《孟子·滕文公下》所載的駕車打獵的情形更為詳細,說射御的規矩是追趕時車不能越過獸,而要在獸的左後方與獸平行賓士,箭從獸小腹左側射入,穿過心臟,達到右肩。這樣射中的獸,血很快流盡,其肉潔美,被稱為“上殺”,用於祭祀。綜上,上古狩獵是車獵是可信的。
2.“馮”為“淜”(音píng)的假借字。《說文》:“淜,無舟渡河也。從水,朋聲。”段玉裁註:“淜,正字;馮,假借字。”“馮河”即“無舟渡河”,與上“暴虎”為“無車搏虎”對應了起來。
【本義】“暴虎馮河”本就是形容猛士的膽色和勇力的,個人理解是褒義詞。下細析之。
1.“暴虎馮河”語出《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應是古時俗諺,結合《小旻》全文來看,這幾句詩大意是說人人都知道面對就在眼前的兇險(無車搏虎、無舟渡河)而不莽撞行事,此即“人知其一”;卻不知道戒惕小人(明好暗損)的危險,此即“莫知其他”也。因此,“暴虎馮河”本義應是告誡人們在有膽色和勇力之時,也要注意可能的潛伏的兇險,多戒惕和謀慮,而並不是否定敢於“暴虎”和“馮河”的膽色和勇力。這樣說來,“暴虎馮河”即使不說是褒義詞,但至少是中性詞,而不是貶義詞。
2.《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此處的“暴虎馮河”單看是貶義的,但細看卻不是這樣。實際上,孔子當時這句話是針對子路說的。我們知道,孔子因人施教,就同一件事,他也注重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進行發掘和教育,注重個體的獨特性,這應被看作孔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在《論語·先進》的故事中,這表現得十分明顯(裡面又有子路):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所行諸,子日,“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么能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即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么可以聽到了就去做?冉求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為什麼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再結合論語中孔子屢次講子路勇敢、莽撞、剛強,甚至有一次還說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說是恐怕不得好死(確實之後子路也是因其剛強而被殺),說明孔子是因人施教,要子路不要勇猛過頭。因此,“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是告誡子路要有所抑制和謙退,實際上孔子一直都不否認子路的膽色勇力和做事果斷,這其實也是《詩經》里所說的“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子路已有“其一”,孔子是在教他“其他”而已,但也因此之故,“暴虎馮河”因為孔子的斷章取義(這也是春秋時期,將詩的功用賦予修身治世的重任,也同時是政治功利的用詩實踐)而被人所誤解,並在此成為了和有勇無謀、貿然行事一樣的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