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歸[唐代杜甫詩作]

暮歸[唐代杜甫詩作]
暮歸[唐代杜甫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暮歸》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營造出淒涼的氛圍,襯托詩人的悲哀之感。後四句轉入抒情,描寫羈旅生活的寂寞無聊。這首詩的突出藝術特點是虛實結合,體現了杜甫在詩藝上的追求。

作品原文

暮歸

霜黃碧梧白鶴棲 ,城上擊柝復烏啼 。

客子入門月皎皎 ,誰家搗練風淒淒 。

南渡桂水闕舟楫 ,北歸秦川多鼓鼙 。

年過半百不稱意 ,明日看雲還杖藜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黃:在此用作動詞,霜使原來的碧梧變黃。梧:梧桐。

⑵柝(tuò):擊柝即打更。烏:烏鴉。

⑶客子:作者自謂。

⑷搗練:搗洗白綢。

⑸桂水:今連江,一說為灕江,均在廣西。這裡應指湘水。闕:缺。

⑹秦川:古地區名。今陝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一帶。這裡指長安。鼙(pí):一種軍用小鼓。鼓鼙在唐詩之中常用來比喻戰爭。可能是指當年吐蕃入侵。

⑺不稱意:不如意。

⑻杖:拄(杖)。藜(lí):用藜莖製成的手杖。

白話譯文

秋箱打黃了碧綠的梧桐樹上,白鶴在棲息,城樓上的梆子聲驚得烏鴉在啼叫。踏著明亮的月色我回家進門,寒涼的風中傳來不知誰家的捶絹聲。想南去渡過桂水卻沒有船隻,想北回秦川又到處戰亂不息。雖然年過半百卻不稱心如意,明天看雲還要撫杖而行。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詩人在公安(今湖北公安)時。此前杜甫在夔州的時候,寫詩極其講究詩律,寫出了不少調高律細的詩篇,同時又想突破律的束縛,嘗試一種新的詩體。有一天,他寫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詩《愁》,題下自己注道:“強戲為吳體。”接著,他又陸續寫了十七八首這樣的詩於是唐詩中開始多了一種“吳體詩”。這首《暮歸》也是一首吳體七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營造出淒涼的氛圍,襯托詩人的悲哀之感。白鶴都已棲止在被濃霜凍黃的綠梧桐邊。城頭已有打更擊柝的聲音,還有烏鴉的啼聲。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進家門時,月光已亮了,不知誰家婦女還在搗洗白練,風傳來悲悽的砧杵聲。天色晚了,城上守衛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詩中寫夜景,常有搗練、搗衣、砧杵之類的詞語。大約當時民間婦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表現了民生困難,故詩人聽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樣轉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要想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事事不稱心,明天還只得拄著手杖出去看雲。這最後一句是描寫他旅居夔州時生活的寂寞無聊,只好每天拄杖看雲。浦起龍說:“結語見去志。”(《讀杜心解》)此評並不準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結句所表現的並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這首拗體七律體現了杜甫在詩藝上的追求。在這首詩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是虛實結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黃碧梧白鶴棲”,一句中出現了三種顏色。仔細推究,這些顏色是有虛實之分的。“黃”和“白”是實在的,但“碧”就是虛寫,因為“碧梧”葉已給嚴霜打“黃”了。可見用字也像用兵那樣,可以“虛虛實實”。“虛寫”,實質就是突破詞義的束縛,使詞的組合形式達到意義的豐富性,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種“陌生化”的藝術感染力,值得借鑑。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自是一種骨格風調,又自是一種悲壯哀慘。

明·胡應麟《詩藪》:“昆明池水”、“風急天高”、“老去悲秋”、“霜黃碧梧”,篇中化境也。

明·鍾惺《唐詩歸》:⑴妙在能宕。⑵拗體不難於老,而難於細;不難於宕,而難於深。又妙在不可入歌行。⑶“黃”、“碧”、“白”三字安頓得好(首句)。⑷清矯(“誰家”句)。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⑴古樂府少及。⑵三、四語入《騷》意。⑶寫景描情,神情骨秀,如天半芙蓉,削青天而獨出。

清·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⑴此等真正惟老杜能之。⑵去住兩乖,經日行,不知所出。從“暮”字直敘起,卻用“明日”二字,顯出筆力奇變。“暮”字反收,筆力與胸襟相副。⑶三、四神來。⑷起語生造出奇,三、四戌削高亮,結處淒緊,殊難再讀。此“旲體”中蒼鬱清急之音也。⑸妙極,勢甚闊。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⑴作拗體詩,須有疏斜之致,不衫不履,如“客子入門月皎膠”及“落日更見漁樵人”,語出天然,欲不拗不可得。而此一首,律中帶古,傾欹錯落,尤為入化。⑵“霜黃碧梧白鶴棲”,一句中用三個顏色字,見安插頓放之妙。⑶杜律拗體,較他人獨合聲律,即諸詩皆然,始知通人必知音也。

清·張謙宜《繭齋詩談》:“霜黃碧梧白鶴棲”,三色作一句,不見堆砌。

清·黃白山《增訂唐詩摘鈔》:⑴朝出於斯,暮歸於斯,南渡不可,北歸不能,年老客居失意,可勝道哉。起一“復”字,結一“還”字,見日日如是,皆無可奈何之詞。⑵《崔氏東山草堂》、《暮歸》、《曉發公安》三首皆拗調,詩之絕佳者。“霜黃碧梧”,全首矯秀,原是悲詩,卻絕無一點悲愁溽氣犯其筆端,讀去如《竹枝》樂府。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⑴虛用“黃”字,便見秋色。⑵矯健。

清·楊倫《杜詩鏡銓》:⑴拗體高調,未許時手問津。

清·黃叔燦《箋注唐詩》:“還”字傷心欲絕(“明日”句)。

清·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三、四承足一、二。月皎則梧、鶴彌見,風淒則烏、樹倍哀。上下迴環,用意乃密。結因暮歸而預道明日,亦復有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起四句,情景交融,清新真至。後四句敘情,一氣頓折,曲盤瘦硬,而筆勢迴旋,頓挫闊達,縱橫如意,不流於直致,一往易盡,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矣。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⑴拗字詩在老杜七言律詩中謂之吳體。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體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沒,雖拗字愈多而骨格愈峻峭。⑵吳體與拗字詩有別,拗字有一定之法,仍自入律,若吳體則拗字甚多,非律所能限,而音節仍自和諧,又不得入之古詩,即吳體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