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音閣[故宮]

暢音閣[故宮]
暢音閣[故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暢音閣,為清宮內廷演戲樓,全稱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位於故宮博物院內養性殿東側,寧壽宮後區東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築宏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曾維修,二十二年於閣後(南)接蓋卷棚頂扮戲樓。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維修。

正文

清代宮廷戲曲舞台。坐落於故宮寧壽宮閱是樓院內,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這

暢音閣暢音閣

是一座三層大戲台,台後為扮戲樓。整個建築坐落在1.20米高台上。建築高度為20.71米。三層總建築面積為 685.94平方米。它的對面是面寬五間帶前後廊的閱是樓,是皇帝及后妃們看戲的地方。東西兩側各有轉角廡房13間,同閱是樓和暢音閣的扮戲樓相通,形成樓閣廡房相圍的自成系統的格局。在這組建築中,暢音閣是主體。目前保存完好。

暢音閣大戲台,除具備一般戲台的特點即方形、三面開放外,又有它本身的特殊構造。樓分三層,各有舞台面。最上一層叫“福台”,中層叫“祿台”,下層叫“壽台”。三層中以第一層壽台面積最大,約有14米見方;中層祿台的演出面積則不及壽台的三分之一;上層福台的表演區更小,僅僅是靠近前檐的一小塊地方。這都是以觀眾視線所及來決定的。壽台是基本表演區,使用率最大;其後部又分上下兩層,上層叫“仙樓”。從壽台到仙樓有 4座木階梯,叫“搭垛”。在仙樓兩端又各設一搭垛,可以通向中層祿台。加上仙樓,實際表演區有4層。這4層都有上下場門,而且都用槅扇把前台與後台區別開來。壽台的天花板上有3個天井,井口設有轆轤架,可供升降演員、砌末用。壽台的地板下有5個地井即地下室,室內設有絞盤,也可用作升降演員、砌末。這種複雜的構造,同演出有大量封建迷信內容的宮廷大戲有密切關係。《昭代簫韶》的《凡例》就說:“劇中有上帝、神祇、仙佛及人民、鬼魅,其出入上下應分福台、祿台、壽台及仙樓、天井、地井。”但在實際演出中,福台、祿台的用處不多。神仙、人民和鬼魅主要還是集中在壽台上表演,而天井和地井,只是偶而作為演員和砌末的特殊出入口。如演出《昭代簫韶》第 2本第15出,表現碰死在李陵碑的楊繼業的靈魂進入天堂,演員要站在大雲板上,上升到天井中去。演出《昇平寶筏》戊第14出,表演唐僧師徒一行墮入妖魔設下的深淵時,演員就從地井下場。演出《羅漢渡海》時,天井要降下海市蜃樓的砌末。演出《地涌金蓮》時,地井中升起5朵大金蓮花,每朵各坐一尊菩薩。這些演出措施,在當時頗能迎合封建統治者肆意鋪張的心理。暢音閣巍峨壯麗,是建築藝術的精品,但從戲劇藝術上講,這種三層結構並無多大意義,所以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也就變成了歷史文物,並不能在社會上推廣。(見彩圖)

暢音閣暢音閣

用途

在中國古代,看戲是皇宮中的主要娛樂。每逢各種節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極、帝後的生日等重大慶典,都要在宮中看戲。清代宮廷內演戲的地方有多處:太極殿與長春宮之間有一座;西六宮北部重華宮一帶有漱芳齋戲台。而規模宏大的暢音閣,則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昇平的吉祥神仙戲。據資料記載,清末西太后當政時期,凡遇節日,她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並由皇帝、皇后、妃、嬪、命婦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歲生日時,為在暢音閣演戲給西太后看,僅購置戲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費白銀十一萬兩之多。

建築結構

暢音閣三重檐,台基高1.2米,通高20.71m,總面積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檐覆黃琉璃瓦。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與南邊五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層檐下懸“暢音閣”匾,中層檐下懸“導和怡泰”匾,下層檐下懸“壺天宣豫”匾。內有上中下三層戲台,上層稱“福台”,中層稱“祿台”,下層稱“壽台”。

建築特點

其中,壽台面積210㎡,台內不設立柱,採用抹角梁。台面後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台,上樓梯可抵達祿台。壽台北、東、西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裝飾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惟正(北)面掛聯:“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取自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淵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台面中部下方設地井,地井內安裝有絞盤,平時用木版蓋著,蓋板可開合,可以根據戲劇的內容,把布景和人物從地下托出台面,造成從地下或水中鑽出來的戲劇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蓮”一場戲,就是從台底下慢慢鑽出四朵大蓮花來,一朵蓮花上坐著一尊菩薩。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

祿台、福台則均將前沿(北側)做為台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三層台設天井上下貫通,祿台、福台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台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使用三層台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只在壽台上表演,福台和祿台則只在一些神怪戲中才用。

楹聯

琅璈逸韻應嵩乎,久矣八方從律;閶闔晴光凝嶰吹,康哉九敘惟歌。
——乾隆題暢音閣大戲台
琅璈:古樂器;八方:四方與四隅;嶰吹:泛指簫笛等樂器;九敘:代指百官

周圍環境

台對面的閱是樓分為上下兩層,是皇帝和后妃看戲的地方。東西北三面都用兩層圈樓圍繞,宮女和大臣可以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樓後則是慶壽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